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索引号
000014349/2020-84141
主题分类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发布日期
2020-07-04
发文字号
随政发〔2020〕9号
效力状态
有效
编辑
随州市政府办公室
审核
黄振忠
发布机构
随州市政府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随州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随州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0年7月3日

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随州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随州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9〕28号)精神,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市气象现代化水平进入全省前列。自动气象站乡级行政区全覆盖,标准化率达到90%;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7%,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0%;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7分以上。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二、建设任务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重大风险能力。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和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纳入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职责,落实各涉灾部门监管职责和重点单位主体责任。各地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与责任人名录库,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备案制度,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监管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构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制定并实施《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办法》,加强对重点单位监管。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等行动。加强气象、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利和湖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制度。(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3.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各地要组织有关部门统筹现有气象信息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员、防灾减灾员资源,建立“多员合一”的防灾减灾救灾队伍,明确人员职责,打造“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综治办、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4.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各地要定期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及有关单位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农业气象灾害、城市内涝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建立本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绘制本地气象灾害风险地图。要统筹人工影响天气、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雷电防护等地方气象机构组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技术支撑机构,明确机构职能,健全运行机制。强化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发展气象灾害监测、风险预警、风险预估、应急响应、减灾科普、灾后评估为一体、全链条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5.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避让和风险转移机制。组织应急、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以村、社区(网格)为单位建立基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危险地区人员提前转移机制。推进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服务,推广气象巨灾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灾害保险的规模、品种和水平,创新农业灾害风险转移途径。(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银保监分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6.完善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提升全民防灾避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加强针对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科学解析,标准的宣贯解读和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推进气象科普融入社会科普场馆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气象科普示范基地、示范社区。组织教育、气象部门开展校园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和推广。(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教育局、随州广播电视台、市科协,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7.加强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无缝隙、智慧型、精细化气象预报技术,着力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趋势预测水平,不断提升气象预报的精准性和预见期。加强气象、应急管理、水利和湖泊、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大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提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能力和水平,深化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渍涝、重大农业病虫害气象风险预警,发展交通安全、森林生态灾害、人体健康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8.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推进县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将预警信息发布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基于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精准靶向发布业务。各地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建设,推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接入“村村响”网络、“网格化平台”以及12316信息平台等,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化媒体资源,畅通预警发布绿色通道,扩大预警覆盖面,提高及时性。(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经信局、市文旅局、随州广播电视台、市综治办,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二)加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

9.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能力。围绕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升级改造农村自动气象站网,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联合打造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10.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大力加强智慧气象与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基于农业气象大数据和智能网格预报,建立随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个性化、直通式农业生产全程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11.加强气象为农服务队伍建设。市级成立由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专家组成的市级农业气象专家委员会,各县市区成立农业气象专家小组,组建由市级、县级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和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相关技术人员构成的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形成市级有专家委员会、县级有团队、乡镇级有专人,涉农部门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气象为农服务专业队伍。(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12.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工程。按照“六有标准”,推进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建设。创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一县一品”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业气象基础试验研究,提升“两香一油”、茶叶、特色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乡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紧贴农业生产需求,提升人工增雨抗旱作业能力。提升乡村气象科普水平。(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13.发展适应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主要对象,持续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围绕“4+N”农产品品牌体系,认证一批“气候好产品”。开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服务。围绕“5+5”全域旅游体系,加强生态旅游、宜居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估,在5个核心旅游区开展气候景观、天然氧吧等宜居宜游宜养气候标志服务,为深化推进“文旅名城”建设注入更丰富的气象元素。开展气候标志认证,大力推进“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特色气候小镇”等生态气候品牌创建。开展“寻找随州避暑旅游目的地活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14.开展全市精细化农业、林业等专业气候资源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组织气象、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深入开展农村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绘制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风险地图,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三)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

15.加强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围绕“两河千库三山”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补充开展针对性的生态气象环境要素观测。完善空气负离子观测站网。面向生态保护和修复、气水土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的需求,推进气象、生态环境、水利和湖泊、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生态环境多元协同观测,建立集约化基础数据库,实现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共享。(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16.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自然资源和规划、气象等部门深入开展全市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区隐患点排查,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开展“两河千库三山”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评估。围绕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环境质量与安全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需求,开展生态服务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为“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增绿工程”的实施提升气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17.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气象服务。开展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安全气候区划,开展全市气候资源普查,构建高精度的气候资源基础数据信息“一张图”。开展复杂地形、低风速区、低辐照区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提高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观测、选址、评估、预报和运行的气象保障能力。开展雷电、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对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价。(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18.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应对。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监测、区域传输预警和气象条件对主要污染物影响的定量评估。建立集霾、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于一体的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与气象部门的数据共享、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管控能力。开展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效益动态评估,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试验,探索重污染天气人工干预技术。(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济社会和民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19.提升生态宜居城市气象保障能力。围绕海绵城市、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发展需要,组织住建、气象部门和曾都区政府在城区建设5个城市小气候观测站,开展城市小气候监测评估业务。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气候资源,加强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以及影响评估,为城市空间布局、热岛缓解、通风廊道建设、防涝工程设计、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等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0.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研究暴雨、雷电、大风、雾霾、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对城市运行的量化影响,建立极端、突发、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组织住建、气象部门共享资源,共同推进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推进气象信息接入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提高渍涝等城市气象灾害智能化、精细化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1.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能力。开展气象灾害对城市高敏感行业(供水、供电、供气、交通等)的影响研究,建立行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模型指标,建设行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控系统。各地要组织气象、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和湖泊等部门推进部门信息交互,构建智能集约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服务系统,推动智能气象感知设备融入城市物联网、城市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气象服务融入“海绵城市”“绿色城市”等建设项目中,加强城市气象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主要街区、交通枢纽、公交等人员密集场所气象服务信息传播。(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2.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网络。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与广播电视、通信、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合作,构建多终端、即时性、互动式的融媒体气象服务平台,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现气象信息发布全覆盖和全媒体快速推送,满足公众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需求。(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文旅局、市经信局、随州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3.创新气象服务供给模式。气象、文旅、通信等部门要联合推进智慧气象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基于位置和需求、移动交互的伴随式感知气象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多元信息采集、数据融合分析、产品智能制作、按需精准推送和实时跟踪的智能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靶向指定区域和人群全媒体快速推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经信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4.要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提升旅游安全风险防控水平。组织气象、文旅部门推进大洪山、中国千年银杏谷、西游记公园、炎帝神农故里等主要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站建设。研发智慧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开展空气负氧离子、植物花期、气象景观、空气清新度、宜居指数等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生态旅游气象预报预测。结合本地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开发面向旅游景区和企业的特色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根据山区立体气候和湿地、林地等气候监测及小气候资源特点,开展全市适宜旅游的气候资源区划和气候休闲养生适宜性评估。(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5.完善交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系统,提升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处置和交通运营管控能力。组织气象、交通运输部门建立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等气象观测站网和交通气象服务系统,提升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处置和交通运营管控能力。(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6.开展电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发展风能、太阳能精细化智能预报预测,提升能源气象服务能力。推进电力、风能、太阳能等行业的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发展风能、太阳能精细化智能预报预测技术。(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五)加强气象基础工程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现代化支撑能力。

27.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加强雷达、高性能计算机和综合观测等气象装备建设,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站网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面向农业、生态、能源、交通、旅游等领域,分类推动专业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整合气象观测网、公安天眼系统、水利水库视频监控系统及水文、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观测资源,提升气象灾害综合观测能力。建设气象应急保障车等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改善和保护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制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文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8.构建高效气象信息工程。利用湖北气象大数据平台,整合现有的信息数据资源和业务服务系统,发展平台化、生态化、云智能的气象信息网络,建立气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成信息集约共享、上下实时协同的综合观测、预报预测、气象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随州市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一体化平台,形成“云+端”业务模式的新格局,满足气象服务以及政府、行业和社会对气象数据的应用需求。推动气象与水利和湖泊、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卫健、文旅、公安、发改、应急等部门和行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共享共用,建立基础数据库,不断提升共享应用水平和效益。(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发改委、市水文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29.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更新列装高性能火箭作业装置,逐步用高性能信息化火箭作业装置替换老旧作业装置,实现固定和流动相互配套、人工操控和智能遥控相互结合的作业模式。更新建设新型移动火箭作业装置6—8套,信息化自动火箭作业装备比例达80%以上。推进作业装备信息化安全改造,实现作业装备安全锁定装置安装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30.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围绕随州战略发展需求,重点在智能监测预报预警、暴雨和强对流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大气污染环境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智慧旅游气象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气象科技项目。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气象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水利和湖泊、文旅等部门专家组建农业气象、生态气象、环境气象、旅游气象、应急管理等科研创新团队,大力促进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支持气象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合作,通过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的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发掘一批、培养一批适应气象科技发展的人才队伍。推进气象科技融入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快农业气象科技推广应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卫星、5G等新技术在气象观测、预报、服务中的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文旅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水文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具体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气象现代化建设监测和评估工作,统筹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加大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对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相关规划,统筹安排财政预算。(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予以支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强业务骨干培训,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附件:随州市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