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索引号
011056632/2019-94065
主题分类
旅游
发布日期
2018-09-26
发文字号
随政发【2018】33号
效力状态
有效
编辑
admin
审核
罗皓月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随州市特色产业增长极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随州市特色产业增长极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9月25日
                                 随州市特色产业增长极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随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发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结合随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党委政府发力、涉旅部门协力、产业主体聚力”的原则,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架构,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把随州市建成旅游吸引物广泛覆盖、区域文化旅游形象突出、旅游设施服务完备、旅游业态丰富多元、产业拉动效益明显、游客居民幸福感强的全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80亿元以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家,4A级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2—3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炎帝故里、编钟之乡”“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建成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强市。
    三、构建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
强化战略性规划引领示范作用,突显龙头带动,培植旅游产业发展增长点;聚焦乡村振兴,打造五大乡村旅游聚集区;强化旅游市场监管,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一)完善规划体系建设。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探索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等城乡建设规划和农业、林业、水利、交通、体育、医疗、教育等发展规划与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互动融合,更多地体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需求(市规划局、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县两级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和重点生态文化旅游区、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的专项规划,不断完善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
   (二)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2018年完成随县和长岗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支持随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2020年创建成功。(随县政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外侨旅游局)
   (三)打造五大乡村旅游聚集区。按照景点集中、要素聚集、设施配套的要求,结合乡村振兴重点打造随南生态文化养生旅游区、随西民俗休闲旅游区、随北山地探险养生旅游区、随中产业融合示范区、随东关寨生态山水观光区五大片区。2018年,编制各片区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形成工作推进体系,加大推进力度。2019年,加快片区项目建设。2020年,五大片区基本形成规模、形成特色,社会经济效益突显。(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完成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5A创建,推进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随州旅游标志性、引领性品牌(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大洪山旅业公司,市外侨旅游局)。推动随县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大洪山琵琶湖景区、淮河镇抱朴谷养生产业园、尚市神农牡丹谷、原石部落、广水市印台生态文化公园、三潭、随城山森林公园等积极争创4A级景区,力争三年新增4A级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以上(相关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外侨旅游局)。推进千年银杏谷向四季游景区转型和核心景区拓展,西游记公园和漂流项目的提档升级(西游神话世界文化产业公司,曾都区政府、随县政府)。
   (五)打造游客满意的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建成旅游投诉统一受理平台。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在重点景区组建旅游工商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到2020年游客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市外侨旅游局、市法院、市工商局等涉旅部门)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发挥项目的引擎支撑作用,突出生态第一原则,深化文化内涵挖掘,聚焦新兴业态,推进多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抓好重点景区、文化精品、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等项目建设,打造百亿元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一)实施一批重点景区提升项目
    1.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5A创建提升项目。以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抓好旅游区文化挖掘和文旅产品的打造、提升,持续擦亮炎帝这一历史文化名片。抓好一级、二级游客中心、神农书院、博物馆陈列馆布展、曾侯乙墓东门改造等工程,完成“九统一”、智慧旅游等软件系统升级。2018年,完成标准化创建项目建设,力争通过国家5A级景区验收(随县政府、曾都区政府、市外侨旅游局、市文体新广电局、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直相关责任部门)。2019年,启动炎帝故里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及相关项目建设。2020年,申报国家文化公园(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文体新广电局、随县政府、曾都区政府)。
    2.大洪山风景区创建提升项目。完善景区景点建设、智慧旅游系统、标示标牌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旅游厕所提升等工程,项目总投资8亿元。2018年,启动5A级景区创建,开展景观价值评定准备工作,推进慈恩小镇建设,完成户外营地公园等重点项目。2019年,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定,相关提升工程完成70%。2020年,力争通过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验收。(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大洪山旅业公司、市外侨旅游局)
   (二)新建一批核心支撑项目
    1.中国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包括中国编钟音乐厅、中国编钟音乐博物馆、中国原创音乐孵化器、音乐产权交易中心、编钟国际大酒店、水幕电影、编钟音乐栈道、数字编钟广场等8大板块。2018年,力争完成该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2019年,全面招商引资,同步开展环评、地上附属物征收等工作。2020年,招商引资成功后,按规划全面推动建设。(市城投公司、市文体新广电局)
    2.汉东周代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项目。以擂鼓墩古墓群为主体和中心,包括义地岗古墓群、叶家山墓地,逐个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连点成面,完整展现古曾国700年历史发展脉络,形成汉东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生态文化旅游区。该项目总体规划涵盖范围达8平方公里,主要展示区域500余亩,建筑面积逾50000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2018年完成擂鼓墩部队搬迁土地置换。2019年完成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曾侯乙墓遗址保护工程等系列项目的方案编制与设计。2020年争取国家立项,启动建设。(市文体新广电局)
   (三)推进一批特色小镇项目
    1.大洪山慈恩小镇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500亩,打造游客中心片区、梵迦台、空山谷片区、人工湖片区、颐乐社区,完成相关配套设施。2018年,完成游客中心片区建设,启动梵迦台、空山谷片区、人工湖片区、颐乐社区建设。2019年,梵迦台、空山谷片区、人工湖片区、颐乐社区等项目建设完成70%。2020年,建成游客中心、文旅板块、花海板块、颐乐社区板块等四大功能区。(大洪山旅业公司、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桃李春风时光记忆文旅小镇项目。项目规划占地2463亩,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86亿元,用3—5年时间建成以工业留存为载体、以“城市记忆”为内涵、以文化创意为动力、以山水空间为纽带的随州文旅特色小镇。2018年,完成规划、环评等手续,完成招商引资,签订合作协议,组建项目公司,完成房屋征收,启动一期建设。2019年,对老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启动小镇中心项目建设。2020年,基本完成一期小镇项目建设,度假休闲、全龄乐居、高端颐养、健康养生等板块启动建设。(市建投公司)
    3.高铁小镇项目。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800亩,估算总投资约180亿元,开发周期5—6年。主要以汉十高铁随州南站为核心,完善高铁服务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成南、北站前广场及综合交通枢纽,并建设商旅文化区、生活居住区、生态示范区,打造城市商务门户形象。2018年,完成招商引资,签订合作协议,组建项目公司,完成土地征收,启动站前广场及核心商务区建设。2019年,完成站前广场及综合枢纽建设。2020年,完成一期配套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营。(市城投公司)
   (四)抓好一批新业态项目
    1.林泉长寿谷项目。项目概算投资5亿元,新建、改造禅修酒店、文化古驿站和编钟文化陈列馆、禅修康养华严书院、康养医疗中心、古温泉遗址、游客中心等,建成一个世界级禅养文化度假区。2018年,启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禅修酒店、康养医疗中心、游客中心等项目完成主体工程。2019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成,酒店、书院、医疗中心、陈列馆、游客中心等项目完成80%。2020年,完成软硬件项目建设,建成投入使用。(随州市大洪山生态园林有限公司、随县政府)
    2.印台山生态文化景区开发项目。项目计划投资3.5亿元,建设印台书院、烈士纪念馆、百鸟园等。2018年,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达到开园条件。2019年,建成开园,按4A级景区标准全面完善并提档升级。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广水市政府)
    3.裕国菇业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项目。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产品展示销售中心、香菇体验中心、生产车间展示区、智能停车场、旅游厕所及二期配套休闲体验项目等。2018年,完成游客接待中心、产品展示销售中心、香菇体验中心等建设,申报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19年,启动二期配套工程建设,通过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验收。2020年,年游客量达到15万人次,申报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随县政府)
    4.原石部落旅游度假区项目。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集婚纱摄影、儿童娱乐、文化科普、直升机观光、小火车观光和火山泥养生等于一体的综合性4A景区。2018年,启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婚纱摄影一条街、风雨长廊、游客中心等项目完成主体工程。2019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五谷一心项目完成80%。2020年,完成软硬件项目建设,建成投入使用。(湖北中原楚庄旅游景区有限公司、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5.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5.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景区基础设施、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及风景林,兴建滑道、跨湖索道、祖师殿、莲花湖水上娱乐场。2018年,完成中华山旅游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招商引资工作。2019年,全面招商引资,同步开展环评、地上附属物征收等工作。2020年,招商引资成功后,按规划全面推动建设。(广水市政府)
    6.乡村民宿精品项目。抓住市场热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有乡土和生活气息、有个性特色、有完善设施的传统民宿和现代民宿示范点,使其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2018年,启动试点工程建设,主要推动洛阳胡家河村、淮河龙泉村、洪山温泉村、柳林明月谷、云峰山茶场等试点建设。2019年,建设全面铺开,完成50户民宿建设。2020年,各类特色民宿和高等级农家乐达到100户以上。(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五、全面拓展旅游市场
    丰富和拓展品牌内涵,构建随州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和产品营销系统工程,将随州旅游品牌叫响全省、推向全国。
   (一)明确目标客源市场。主打“炎帝故里谒祖、西游记公园度假、大洪山礼佛”品牌,重点发展“山水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亲子游”和“研学游”。巩固以武汉、襄阳、荆门、孝感、信阳、南阳等为重点的传统近客源市场,深耕核心市场;利用日益完善的高速网络和高铁网络优势,深度开发周边 500 公里的中远市场;大力拓展远程市场,积极开拓京津冀北方客源市场和长三角、珠三角市场,布局港澳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抓住随州市高铁即将开通的机会,积极开拓随州市有高铁直达的城市市场。(市外侨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二)构建随州旅游品牌体系。围绕随州市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炎帝”“编钟”“大洪山”“千年银杏谷”四大旅游品牌,使之成为随州城市旅游的标志性、引领性旅游品牌。与此同时,细分旅游资源类型,打造以裕国菇业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品牌;以尚市桃花、牡丹、大洪山野樱花、随州蕙兰为代表的赏花游品牌;以炎帝故里、西游记公园为主的研学游品牌;以广水桃源、万福店凤凰山为代表的乡村游品牌;以大洪山琵琶湖、徐家河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水旅游品牌。以旅游品牌体系构筑随州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市外侨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三)强化营销推广。一是与携程、去哪儿网、乐途等专业网站合作开展随州旅游形象展示、产品推介等线上线下体验活动;二是与专业策划、营销机构合作,策划、实施若干市场影响力较大的创意活动,不断引爆市场;三是与大专院校旅游专业院系和机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深化学旅合作,开展旅游产品策划、形象包装、推广营销等方面务实合作;四是与自媒体联盟、旅行家联盟、旅行社联盟等行业组织合作,组织开展系列随州旅游线上线下推介活动。(市外侨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四)打造随州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对接需求、细分市场”的要求,以“四张名片”为核心,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将旅游线路分时节、分对象、分区域、分档次、分主题进行策划、编排,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的产品“拼盘”,打造全要素的精品线路,以优质的旅游产品提高随州旅游的竞争力。(市外侨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六、推进产业要素配套
    提升“吃住行游厕”等服务要素水平,充实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构建主客共享、体系完备的公共服务基础体系。
   (一)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计划,实现旅游景区、城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街区、旅游餐饮点、旅游娱乐点、旅游购物点等游客行程所及的旅游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等级的旅游厕所。2018年,新(改)建旅游厕所40座,2019年,新(改)建旅游厕所30座,2020年,新(改)建旅游厕所30座。(市外侨旅游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
   (二)丰富旅游餐饮元素。深度挖掘随州美食文化,构建特色旅游餐饮体系。2019年出台特色餐饮店标准,确定30家挂牌餐饮店(市外侨旅游局、市商务局)。到 2020 年,打造一条体现随州地域饮食文化特色的小吃一条街(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市建投公司),推进广水市马坪镇詹王美食小镇建设,叫响詹王美食品牌(广水市政府);培育 10 家知名随州市特色餐饮品牌店,打造50道随州精品招牌菜(市商务局、市外侨旅游局)。
   (三)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力争三年内新发展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0家,新开发特色旅游商品50种以上,三年内所有旅游景区设立旅游商品销售区,高星级饭店设立旅游商品销售点(市外侨旅游局,相关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旅游商品购物区和购物中心、销售门店等,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市外侨旅游局、市商务局,相关企业)。
   (四)提升配套服务设施。优化景区间交通衔接,实施交通干线与3A级以上景区“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市交通局)。进一步优化旅游交通客运网络,大力发展旅游车辆齐全配套、服务优质高效、与旅行社有效衔接的旅游客运企业(市交通局、市外侨旅游局)。加快随县旅游公路中环线改建工程和徐家河环库公路项目建设(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加快完善景区导览系统、自驾车游览系统、补给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管理保障系统(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外侨旅游局)。
   (五)提升住宿接待水平。推进随州市旅游住宿的结构布局调整和质量提升,三年内在全市重点打造 2000 户乡村旅游服务接待点(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市外侨旅游局);评定20家左右以接待团队游客为主的星级饭店或商务型酒店(市外侨旅游局)。
   (六)壮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将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在职在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培育力度。引进一批旅游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紧缺型人才。强化校地、校企合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职业教育,支持本地院校文化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积极依托本地院校和外地知名大学,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业人才职业化培训工程,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外侨旅游局)
    七、强化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组建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建立政府主导、统筹各方的组织架构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推进职能。研究出台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任务,责任到人,确保把各项工作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强化整体联动。建立涉旅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生态文化旅游现场办公会或工作观摩活动,研究协调解决旅游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相关涉旅部门要加强沟通,分头抓好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并结合实际,研究出台旅游扶持政策,创新土地、财税、资源、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一套能用、实用、管用的政策促进体系。
   (三)强化投入保障。统筹使用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规划编制、宣传促销、引客入随、重点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扶贫等项目支持力度。对重大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招商落地给予重点支持。
   (四)强化督导考核。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业绩和项目建设纳入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及涉旅部门的履职尽责考核体系。市旅游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每年初分解工作任务,市政府督查室每年督查不少于2次,年底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重大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市级领导包保制,市县两级成立专班推进,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加强督办考核。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