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我市上半年民生发展综述
  • 发布日期:2023-07-20
  • 信息来源: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 罗皓月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稳就业促创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医疗健康服务,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用办实事的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稳定就业形势 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民心安。
    48岁的王桂芳最近很高兴。家里有两位老人和一个小孩需要照顾,无法外出,闲暇之余她想找一份零工做,既不影响照看又能补贴家用,零工驿站解决了她的“烦恼”。
    对灵活求职人员来说,零工驿站就是他们的“新家”。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零工驿站45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2600多条,登记灵活求职4100多人次,日均提供零工服务500余人次。灵活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有效破解了就业难题,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7月13日从市人社局了解到,今年1至6月,全市实现新增就业1097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5%。
    半年成绩显示,全市就业实现目标过半、任务过半,形势总体稳定。
    广大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工程,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项”行动,上半年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随就业创业1729人,完成计划的50.11%,是去年同期的141%。
    上半年,随州坚持稳字当头,打好“稳、保、促”系列组合拳,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成效明显——
    政策组合“稳就业”,多渠道开展各类招聘会118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535人,发放就业补贴近2000万元,全市企业减征失业保险费1870万元;重点帮扶“兜底线”,稳定脱贫人口就业5.86万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01%,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完成省定目标的81%、94%;创业带动“提质量”,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主体1822家,带动就业3600多人,完成省定目标的86.7%……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办好头等民生大事,随州有措施、有行动。
     兜牢民生底线 绘就幸福画卷
    79岁的段扬加是随县三里岗镇古庙村人,属于分散特困供养对象,今年3月初,他突发脑梗导致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根据段大爷本人意愿,监护人把他送到县社会福利院集中照护。最近,监护人到院探望后,对院方表示:“照护周到细致,老人家精神状态不错。”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得以兜住兜牢。截至今年,我市已连续12年调整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全市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城市特困、农村特困、孤儿养育标准较上年度平均增长4.37%、9.57%、4.37%、9.61%、10%。统筹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点,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目前,全市已完工571户特殊困难老人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人幸福食堂21家,全面推行失能特困人员县级集中照护模式,754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落实45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季度入户走访探访。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之所需,政之所往。今年以来,我市陆续出台并有力落实各类政策和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
     深化医保改革 惠民服务暖心
    近日,广水市民蒋先生在药店为家人买药时,通过医保共济账户支付药费15元,享受到了医保改革带来的便利与福利。
    小医保,大民生。医疗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我市秉持医保为民宗旨,持续深化改革,医疗保障便民利民为民效应不断凸显。
    扎实推进职工门诊共济改革,开通职工个人账户家庭成员共济使用权限,开通医疗机构便民门诊,增加基层药品配备,支持纸质处方外出购药,推动解决“社区无药、药店无方”问题,医保保障程度更高。
    今年,我市全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市定点医药机构实行医保协议互认,参保群众在全市就医购药无阻碍,实现医药机构少跑腿、医保管理更规范、群众就医更便捷。
    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孤儿纳入一类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由80元/人/年提高至93元/人/年;增加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40家、定点零售药店200家;取消门诊慢性病起付线,将原有的25种门诊慢特病增加至37种;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治理,单颗种植牙总费用控制在5000元至6000元以内,告别了“天价”种牙费……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地落实,一系列服务措施直击“急难愁盼”,医保让人民群众更有“医靠”,健康更有保障。
    下半年,随州将继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补民生短板,书写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