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没过完,民政来拜年。”2月18日,随县小林镇祝林店村低保户杨明英家来了6位“客人”,他们为老人送来食用油、棉被等慰问品,还有“白大褂”为她检查身体、嘘寒问暖。杨明英竖起大拇指:“真是老来享清福,吃穿住都不愁,还有医生上门服务。”
这些“客人”是随县“早春行动”小分队的队员,他们从正月初七开始,连续走访了该镇46户“一老一小”困难家庭。
随着疫情防控有序放开,很多滞留在家的劳力纷纷外出务工。春节前后是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关爱帮扶窗口期。随县民政局创新开展“早春行动”,动员500多名专业社工及社会志愿者走村串户,为“一老一小”送去春的温暖。
“从家里到医院,救助不间断”
“王大爷,有病拖不得,我们去医院吧。”“早春行动”义诊医生的劝告,让87岁老人王道国坐上民政救助车,直奔医院而去。
王道国是小林镇石家咀村散居五保,鳏寡孤独,日常生活主要由弟弟王道华照料,近日身体不适。
当天,小分队上门探访,医生志愿者熊国保特意为老人检查身体,初步诊断出肺部炎症、心脏不好。可是,老人家却不愿去医院,一番询问才知道,王家兄弟恪守“正月看病不吉利”的习俗,打算拖过正月再治病。
小分队社工张童打开了老人的心结,随诊医生熊国保当即送老人去医院就诊,查出心脏功能衰竭、肺部感染严重。
“要不是救助及时,真不知道会拖出什么结果。”王道华连声致谢,“民政帮扶真是暖心窝,从家里到医院,救助不间断。”
“早春行动”首先抢“早”。随县民政局未雨绸缪,春节前拟定了行动方案,节后上班以来,全县20个乡镇社会工作站同步行动,联动社区干部、医生、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志愿者组成“早春行动”小分队,共同参与走访慰问、救助帮扶,把新年的第一缕春风,送进全县“一老一小”困难家庭。
“黄阿姨,您又送来了好礼品”
见到社工黄艳培带着礼包进门,李晓童、李晓雨(化名)兄妹喜笑颜开:“黄阿姨,您又送来了好礼品。”
两天连续登门,“黄阿姨”送来不一样的惊喜。
李晓童兄妹和爷爷、奶奶住在淮河镇铁山社区,两间平房,家具简陋,倒是墙面上的奖状格外醒目,“好孩子”“小小绘画家”“生活小能手”等贴出一大片。
提起两个孩子的命运,50多岁的奶奶尹丽直抹眼泪:“他爸早年去世,他妈出走6年了,一直跟我生活,爷爷有腿伤不能干重活,主要靠民政补贴维持生活……”
黄艳培自去年7月加入蒲公英社工站后,就成了晓童、晓雨的“童伴妈妈”,“哥哥腼腆、话不多;妹妹活泼爱笑。”前一天,她送的大礼包让兄妹俩高兴好一阵子,一番交流得知,兄妹俩在新学期遇到学习上的新问题,便再次上门,送来书包、文具和学习资料,当即辅导学习。
“孩子的希望在未来。”在黄艳培看来,孩子童年不幸,但未来可期,关键是学习不能落后,作为社工,她愿当好他们的“妈妈”。
就在这一家院子里,蒲公英社工站负责人廖梓伶说,春节后的“早春行动”是春节前“敲门行动”的爱心接续,既要抢早又要抓实,像晓童、晓雨这样的孩子,除了必要的物资帮扶,更要凸显“童伴妈妈”的爱心,确保“早春行动”暖心老小。
“你们就像姑姑一样亲”
“小辉,过了年你又长高了。”蒲公英社工彭生会的一声招呼,迎来童声回应:“你们对我好,就像姑姑一样亲。”
因家庭不幸,12岁的王小辉(化名)成为孤儿,和家住淮河集镇的姑姑张绍芳一起生活半年了。
去年首次走访,彭生会记下第一印象:孩子性格内向,不愿交流,不爱学习,成绩一般。不仅如此,姑姑也反映:“这孩子脾气暴躁,老是和我儿子打架,我儿子只大他两天,我这当姑姑的打不得、骂不得,不知道咋管才好。”
特殊家庭造成“内向+暴躁”的特殊性格,彭生会知道,教育这样的孩子绝非一日之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决心迎接一次“教育挑战”。
走访慰问、拜访老师、联合其他社工一起“攻关”,彭生会使出浑身解数,织就一张爱的网络。
说起半年来的变化,姑姑张绍芳展开笑容:“小辉打架的毛病好多了,也能开口说话了,就是学习差把劲。”彭生会说:“‘早春行动’会一直开展下去,擦亮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志愿者、社会公益‘五社联动’品牌,共同为困境儿童撑起爱的绿荫。”
人勤春来早,关爱正当时。随县民政局开展“早春行动”以来,已连续走访不同类型的困难家庭700余户,关爱留守老人2400余人、孤儿74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24人,落实老小政策待遇1200余万元,送去慰问物资15万余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