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全之浆,撑发展之舟。今年以来,我市时刻绷紧群众安全弦,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各类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各项应急措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自然资源与规划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坐在办公室内,我们就能通过实时视频,对全市危险化学品和非煤矿山等领域开展实时远程视频监控。”近日,在市应急管理局视频监控室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最新“秘密武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现代化指挥系统。这套系统对全市高风险设备、高风险工艺、高风险场所、高风险物品、高风险岗位实现全覆盖监控。
今年以来,市应急管理局根据安全风险等级确定监管执法频次和要求,对高危行业企业全部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为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指挥能力,我市按照“业务主导、技术支撑”定位,实现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在应急管理系统全面运用,同时有条不紊进行信息化项目实施,重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应急管理系统手机蓝信APP注册率100%,使用率100%。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机制
“救命啊!有人落水了!”曾都区遭遇洪水袭击,有被困群众落水。险情发生后,市、区两级在第一时间,集结由武警消防、机关干部、应急民兵和医护人员组成的水上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展开救援。在现场,治安人员拉开警戒线,一艘冲锋舟载着应急民兵靠近落水群众,其中一名民兵跳入水中,立即把事先准备好的救生圈抛向了“落水群众”,并迅速将其带向救援船只。同时,医护人员在岸边做好准备,在第一时间进行施救,最后,“落水群众”脱离危险。
这惊险的一幕,其实是6月14日,随州军分区、武警、消防、预备役工兵团、市应急、水利、住建等17家单位联合开展抗洪抢险应急演练的情景。
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常态下政府主导的全民防范非常关键。我市把分级分层分类应急演练,作为展示全市应急体系建设成果、改善防灾救灾基础建设、提升各级干部应急处突能力、普及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灾知识的抓手,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现代化水平。
我市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应急值班制度,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及信息上报,健全突发事故处理机制,及时全面掌握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动态。并对全市4个政府专项预案、11个安全生产类预案和3个自然灾害类预案的编修工作进行了责任分工和安排部署。
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
“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时刻警醒我们,任何时候都务必增强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时刻绷紧防灾救灾这根弦,全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来,我市坚持把防灾减灾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全市防灾减灾体系。
利用“5·12”防灾减灾宣传日,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等活动。全市累计开辟宣传专栏119个,开展各类专题讲座29场,悬挂宣传横幅1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累计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人员1万余人次,受益群众30余万人。
全市上下建立健全了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围绕扩大天气预警覆盖对象,层层搜集整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人员的联络方式,共纳入市、县、镇、村四级4932人进入12379气象预警信息平台,进一步扩大了预警覆盖范围。
同时,协调推进灾害防范能力建设。立足我市常见的自然灾害,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基本应急物资储备,完成地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积极加强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沟通联系,收集共享相关地质灾害基础资料,建立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积极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