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村卫生室来了“新面孔” ——曾都区首批定向委培大学生村医上岗记
  • 发布日期:2024-09-0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 李发兵

“这可是我们村医队伍的‘新鲜血液’。”7月29日,曾都区南郊街道马家榨社区卫生室里,刚刚大学毕业的村医张鑫宇、杜雨涵前来报到。两位大学生的到来,让卫生室两位老村医黄正发、高国芳笑得合不拢嘴。
  一身白大褂,一个小药箱,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卫生室和村民家中,随访体检、打针开药……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家庭医生,一批像黄正发这样的老村医默默坚守了几十年。
  为改善村医群体老龄化现状,曾都区自2021年以来共完成98名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今年7月,首批毕业的55名大学生村医奔赴乡野,将成为新一代乡村健康“守门人”。
  凌晨4点 开启村医“第一课”
  7月23日,是大学生村医余佳瑶到万店镇横山村卫生室上班的第五天。
  凌晨4点,余佳瑶被闹钟叫醒,迅速起床、洗漱、出门,和师傅方立贵在卫生室碰头。清理了一遍必带的医疗器具和药品,二人摸黑赶往横山村2组万家塆,为村民体检。
  “今天首先要给8个人查血糖。农村人起得早,必须赶在他们吃早饭之前采血。”老村医方立贵心里有本“健康账”,他一边骑车,一边嘱咐身旁的余佳瑶。
  体验从最远的一户开始,师徒二人到达时天仍未亮。方立贵敲响了村民谌述清家的大门。
  站在门外等候的间隙,方立贵说:“只要是在村里长住的村民,身体是什么情况,我心里都有数。全村36个自然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553人,一共有264位高血压患者。”
  进门后,方立贵边采血、量血压,边指导余佳瑶做好记录,再为谌述清配药。“这药和上次的一样,还是按老规矩吃。”离开前,方立贵叮嘱谌述清。
  一年四次的入户随访,方立贵从未耽误。“最远的一户离卫生室15公里,我每次都会跑到。”方立贵说,“当村医这几十年我基本没出过远门,只能在万店镇上转悠。哪怕是除夕年夜饭,一大家子五六十口人大团聚,吃完饭我也得马上回到卫生室,生怕耽误了乡亲看病。”方立贵笑着回忆,有一年冬天夜里,他起床7次给人看病、打针,结果自己给折腾得感冒,病倒了。
  “从凌晨忙到现在,方老师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余佳瑶感慨,“对村医来说,这份工作不仅是谋生的饭碗,更要挑起一份责任和担当。”
  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就意味着坚守与传承。“我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余佳瑶语气坚定。
  看似平凡 光有学历还不够
  “要有多少技能,才能当一名合格的村医?”8月13日,南郊街道擂鼓墩社区卫生室大学生村医解智集,笑着“考问”一起分配到卫生室的同伴贺玉姿。
  大学期间,他们经历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临床实习,再经过考试、考核,已经基本掌握护理、技师、医疗等基本职业技能。
  然而,上岗才十几天,解智集和贺玉姿就发现,手上这点技能根本不够用。“师父成友庭简直就是‘六边形战士’:看病、开药、打针、针灸、按摩、理疗,外出随访、体检、健康指导,包括日常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哪样活儿在他手上都是驾轻就熟。”解智集和贺玉姿打心底里佩服,称“我们大学生村医到基层,要学的还很多”。
  在擂鼓墩社区卫生室室长成友庭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卫生室的针灸、理疗室设备齐全,输液室6个床位整洁有序。“这会儿下午人不多,要是你上午来,能看到不少人在我这里做疗养。如果做艾灸、针灸、拔罐,还要排队呢。”成友庭说。
  与大城市的专科医师不同,乡村医生必须全科都懂,既是医师,也是护士、药剂师等,是真正的多面手。
  “一家运行得好的乡村卫生室,人流量甚至超过某些乡镇卫生院。”南郊卫生院院长汪秀珍介绍,“南郊街道柳树淌卫生室就是个中典范,从之前的几位村医发展到现在有30多人的医疗队伍,从村卫生室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南郊街道邓家老塆卫生室的两位村医父女徐太宽、徐梅,医术受到周边村民认可,不仅服务整个塆子1000多位群众,还吸引不少随县群众前来寻诊、问药。
  “想获得群众信任,除了医疗技术、服务水准高,还要擅于沟通,和群众交心当朋友。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汪秀珍说。
  曾都区卫健局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并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培训等方式,提升乡村医生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希望大学生村医能安心扎根基层,早日成长起来,独当一面,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