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行走在曾都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排排绿油油的景观树、一栋栋整齐的易迁房映入眼帘,仿佛进入到美丽乡村“生态样板”地。
在洛阳镇小岭冲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柏油路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绿植在秋阳照耀下格外漂亮,文化广场、村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在万店镇双河村易迁安置点停满了摩托车、小轿车,老人和孩子在此赏花游玩,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近年来,曾都区积极做好做实易迁“后半篇文章”,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完善配套设施
安居才能乐业。曾都区统筹完善易地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等工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同步配套建设水电路气网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好用活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项目,为易地搬迁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围绕满足安置区群众入住基本需求,完善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对现有安置区水、电、路、网、污水处理等公共配套基础设施落实好长效管护措施,确保设施运转正常。
根据群众需求,合理配建文化活动室、红白事理事房、工具房、公厕、体育健身器材、消防器材等便民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安置区功能。目前,协调有关部门投入30万元,改建安置点无害化公厕15座;投入110余万元,新建红白理事堂9个,建设工具房65间。
加强制度管理
“屋面隔热层的问题得到解决,现在室内温度降低了,心情也好多了。”“安置点今年栽种了好多桂花树,环境变得更靓丽了。”“环境好了,现在都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了。”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每个村明确1名干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管理人员,制定易迁安置点管理制度,为易迁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对搬迁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诉求,落实相应的解决措施,争取政策进行坡屋顶改造和工具房建设,帮助易迁户协调菜园解决吃菜难等问题。将党支部建到安置点,组织安置点群众开展“感恩教育”及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在每个安置点设置一个公益性岗位,负责环境卫生整治。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引导易迁户做好自家环境卫生。
建立安全排查机制,对有安全隐患的住房及时纳入改造计划。
实现稳岗就业
产业和就业是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搬家,还要稳岗就业。
该区以产业帮扶与政策兜底相结合,加大对易迁户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对无劳动力的易迁家庭,及时纳入特困供养、低保、五保,实施政策兜底。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定期上门探视、照料等。
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及时摸清易迁户情况。目前,全区44个村246户易迁户无返贫风险。
建立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接机制,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专业合作社带领易迁户发展特色产业。全区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21座,利用易迁专项资金分别在万店镇落天坡村、何店镇王店村安置点建设两座5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在洛阳镇揭家村、珠宝山村、小岭冲村等3个安置点建设15座3千瓦户用光伏扶贫电站。易迁群众参与光伏扶贫项目受益达70余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易迁家庭,重点扶持发展食用菌、银杏采叶园、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区易迁办投入资金20万元,先后在洛阳镇张畈村、黄金堂村各建设一个冷库,方便当地群众储存香菇。在张畈村成立香菇合作社,建设26个香菇大棚,帮助6户易迁户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在曾都“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月”系列招聘会上,易迁群众达成就业意向45人。
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部分易迁群众的收入问题。目前,该区共为易迁群众提供78个公益性岗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