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66万袋香菇“上架记”
  • 发布时间:2023-12-12 09:2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广水市郝店镇北部的关店村黄家湾,放眼望去,标准化大棚有序排列,棚内整齐的架子上分层排列着一个个长约半米的香菇菌棒,阵阵菇香扑鼻而来,一朵朵香菇铆足了劲儿生长,承载着群众增收的希望。
  关店村山林资源禀赋突出,尤其是栎树资源丰富,村民依托栎树资源种植香菇有4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香菇种植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出路在哪里?如何破解?
  “不少地方通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带领村民致富增收,咱们也能干。”关店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反复磋商,研讨对策,决定成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的乡村合作公司——广水市顺胜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统筹引导香菇产业发展,为村民们提供香菇种植社会化服务,破解村里香菇产业继续发展的难题。
  以前,关店村民都是在自家房前屋后搭建简易香菇大棚,费时费力,效率不高。现在,公司流转村民房前屋后的荒坡地和废弃宅基地共86亩,统一平整土地后,对旧棚进行提档升级或者统一搭建新棚,返租给有需要的村民。“我们盘活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利用率,既为菇农降低了成本,又为公司带来了效益。”广水市住建局驻关店村第一书记黄全意告诉记者。
  正在进行大棚管护的村民王茂科说:“我以前就在自家门口种香菇,去年种了5000棒左右,今年村里集中制棒,还统一建了大棚,省时省力,我扩大了规模,种了12000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入。”
  乡村合作公司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带农、富农,村里的脱贫户周德福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也种植了3000袋香菇。他说:“村里教我种香菇,还不收大棚的租金,让我赚钱了再还。还有技术人员指导,我有信心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产业要发展,最关键的是技术。村“两委”带领种植大户先后到随县、河南省驻马店市等地,学习制棒、种植的相关技术。“既然要干,就一定要干好,让村民都信得过我们。”黄全意说。
  占地700平方米的宽阔厂房里,自动化制棒机和高温灭菌柜共计32台套香菇制棒设备一应俱全。制袋套袋、熏蒸消毒、扎孔点菌......8月份正值酷暑,30余名村民挥汗如雨,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日夜赶工,只为在9月上旬完成66万袋香菇的上架。
  通过原材料集中采购,统一制棒和高温灭菌,农户每袋降低成本1.5元。种植大户曹猛说:“公司帮我们降低了成本,我种菇也更有信心了,订了4万棒菌棒,已经都领到了。”
  通过合作公司提供香菇种植社会化服务,既解决了原材料供给问题,又解决了种植经验不足的难题,全村花菇种植户从原有的5户增加到23户,平均每户可增收10余万元,公司年创收50余万元。合作公司的发展,让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肯定和认可,共同缔造出花菇产业可持续共赢的发展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