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随州市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随政发[2018]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随州市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7月26日
随州市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引导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主动谋划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结合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实际,围绕稳增长、快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三个重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是新时代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实现稳增长、快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协同推进,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要把握的重要原则。通过一系列工作,力争到2020年,进一步放大特色产业优势,夯实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三极支撑,把随州建设成全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增长极,实现我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稳增长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7%以上,力争达到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年均新增30家以上,稳增长的后劲不断增强,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达40%以上,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达80%以上,工业民间投资占工业投资比达80%以上。
(二)快转型目标。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关键性、历史性突破。传统产业改造快速突破,3年内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面达80%以上,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快速突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达到20%以上,工业结构调整快速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达13%以上;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80%以上;加快两化融合步伐,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10家以上。
(三)高质量目标。基本形成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研发技术机构全覆盖。基本形成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指挥棒”,建立健全随州工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基本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抓紧抓实“五千工程”(打造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千亿元产业、农产品加工千亿元产业,推出千个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千家规模企业,培养千名企业家)和5个“50”计划(抓好50家重点企业产能释放、5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50个亿元以上新建项目落地、50家企业解困脱困、50家企业智能化改造及“两化”融合试点)。基本形成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价值导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保持在6.0%以上,利润总额和利润增速在全省位次前移;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3%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率达9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每年降低2.5%。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推进工业经济回稳向好。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分析调度和服务保障,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使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形成筑底回稳的良好态势。结合我市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深入企业大调研、大走访、大落实,开展企业负担调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面临的问题。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地难、招工难、电力报装难等问题。明确部门分工,落实主体责任,继续实施企业减负晾晒行动(晾清单、晒成绩单);从根本上降低企业资源要素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税费负担、人工成本、办事成本。以煤电油运气、资金、用工等生产要素保障为重点,做好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使全市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稳定在80%左右。牢牢抓住新增长点培育,每年培育新增产值过亿元的增长点20个以上。
(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落地见效。按照 “创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示范城市”的要求,不断放大特色产业优势,夯实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业三极支撑,推动新能源、风机制造、晶体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应急产业、大健康等产业多点突破,加快构建在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格局,力争把随州建设成全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增长极。深入推进我市专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升专汽产业区域竞争实力,充分发挥随州专用汽车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优势,争创 “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三)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推进工业企业技改转型。扎实推进“百企百亿技改工程”,每年实施技术改造工业企业不少于200家,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不少于250亿元。紧跟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升级政策动向,分年度编制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计划和投资指南,引导社会投资向智能制造、节能减排、质量品牌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短板”聚集。建立市、县工业技改投资项目库和路线图,实行台账管理。滚动实施重大技改示范项目,集中力量支持骨干企业稳产增产扩产、延链强链补链。建立入库项目 “绿色通道”机制,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项目融资、服务保障方面优先支持。对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实行“五个一”包保服务,建立市级领导服务企业联席会议机制,不定期听取专班情况汇报、市级领导包保情况汇报,每季度联席会议研究一次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完善重点技改项目推进机制和绿色通道制度,强化项目跟踪监测,实施精准服务。
(四)强化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业投资持续高效。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工业稳增长的“定海神针”,重点在改革盘活存量、招商引进增量上下功夫。设立市级专用汽车、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工业项目专项基金,建立全市工业投资重大项目储备库,力争各县市区和随州高新区每年新开工投资过5亿元的工业投资项目2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0个以上。强化项目拉练、参观比武、考核督办,督促各地对照目标、对标先进,寻找差距、补齐短板,营造推进工业投资的浓厚氛围,县域经济活力竞相迸发。
(五)突出重点领域,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风机制造、晶体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应急产业,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风机产业差异化发展,擦亮“中国风机名城”名片;以泰晶科技为龙头,以点带面,提高音叉晶体谐振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高频率器件及其锂离子电芯、光纤电流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依托齐星集团、毅兴智能装备、恒天新楚风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及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输送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与关键零部件为主的智能装备,促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发展;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有序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加快发展中成药制造业,加强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饮料研究开发,重点推进健民集团叶开泰智能制药、双星生物介入材料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切实加快我市应急产业发展,提高我市作为首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影响力,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六)实施抓大壮小培优扶微,推进市场主体能级提升。高质量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小进规后备企业库,精准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到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700家,每净增一家规模企业、限上企业,分别奖励所在地方政府3万元、市级主管部门5000元工作经费。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和咨询诊断平台,培育20家细分行业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加大力度培育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区域工业经济生态链和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达到1家、过50亿元企业达到2-3家,各县市区和随州高新区都要有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7家,达到100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央企合作,推进三环集团等国有企业转制及混改工作,2018年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2020年基本完成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加大两化融合投入,把智能制造作为创新转型的突破口。加快“神农云”和工业云平台建设,实施“万企上云”工程。培育1家具备较强实力、省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家能够提供整体系统解决方案、综合实力强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增加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加快智能装备、高端风机制造、纳米新材料等领域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推进齐星车身、程力专汽、厦工楚胜、中航奥龙等军品资质企业,金龙集团、省风机厂、双剑风机、毅兴智能、中澳纳米、江南专汽等军品供给企业发展,掌握军民两用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八)突出产业引导,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围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加强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的攻关、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汽车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等行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技术。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在能源开发、节能节水节材和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上取得突破。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保持主要行业产能利用率在合理区间。严禁核准备案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继续抓好“地条钢”专项整治,严防“地条钢”生产死灰复燃。组织实施工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利用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全面推进危化品企业搬迁,推进中心城区零星工业企业“退二还三”工作,全面完成危化品企业搬迁入园和绿色改造。
(九)突出创新驱动,推进创新发展体系建设。实施“随州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计划”和“炎帝人才支持计划”,以“一园十基地”建设为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组织技术需求精准对接活动。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随州 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省专用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中心。
(十)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在发展理念、项目选择、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全面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体系,引导企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轨道转变。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支持鼓励企业创建中国质量奖、长江质量奖、编钟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力争实现新突破。对获得中国质量奖、长江质量奖、编钟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3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20万元、5万元奖励。支持鼓励企业主导、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制定,推进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对主导起草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作,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指导工业企业申报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实现品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加强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品牌工作环境。
三、政策措施
(一)着力降低企业成本。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各项降成本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县四级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清单之外严禁收费。加快落实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措施,着力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成本,在确保安全入网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企业水、电、气报装市场化,相关部门免费进行验收。降低人工成本,在落实国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的同时,确保缴费基数、缴费总额适度下调,降低困难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降低融资成本,规范服务收费,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和小微金融服务“两禁两限”要求,严肃查处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等变相提升企业融资成本行为。降低交通物流成本,提高综合交通基础保障能力,优化交通物流运行机制,减少中间环节,促进交通运输便捷、物流成本低廉、内外通道发达。降低企业互联网接入资费。强化降本减负常态化检查,对工业企业降成本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降本减负政策真正落实到企业。
(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之以恒地开展企业减负专项行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对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对不落实、不及时准确落实的单位或个人追责问责。着力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实施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帮办服务三项制度,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对工业项目建设设立绿色通道,大力压缩审批时限,对涉及工业投资的审批事项和流程进行清理、优化,按法律法规要求需保留的审批事项,审批期限在法定时间的基础上再压缩1/3。全面清理制定的中介市场保护政策,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开展与本部门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或与主管部门脱钩。
(三)着力强化财税金融支持。贯彻执行《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炎帝人才支持计划加快创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示范城市的意见》(随政发〔2017〕15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随政发〔2017〕22号)要求,落实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奖励政策。市财政从支持企业发展资金中统筹安排市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资金,各县、市、区政府和随州高新区管委会要结合当地实际统筹安排相应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上下“一盘棋”格局。同时,积极争取省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资金。对符合《湖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方向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完工且经发改、经信部门验收合格后,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技改项目地方新增财力连续3年全部奖补给企业。
(四)着力改革要素配置。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压贷,用好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政策,支持企业度难关。引导银行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力争全市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存款的60%以上用于支持本地实体经济发展,贷存比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市政府金融办对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进行考核,市政府根据考核结果,调节全市间歇性财政资金、政府融资平台资金在各银行的存储比例。加快推进我市融资担保公司加入省担保集团,市级财政筹措资本金,壮大政府控股担保公司实力,并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补偿机制,提高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增信能力。创新用地保障,各地应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年度用地供应计划应充分保障工业用地供给,优先安排支持优质工业技改项目;对填补产业空白、带动产业发展、税收前景广阔的优质工业项目,根据投资进度,分期分批给予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设备购置等补贴,总额以不超过土地出让价为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鼓励支持各地采用先租后售方式供应产业用房,高标准厂房可按照《国土资源部不动产单元设立与代码编制规则》,按幢、层等固定界限为基本单元分割登记和转让。有效对接产业转移,创新人才引进,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业和生产服务类事业单位、产业园区依法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房)等配套服务设施,或整体租赁公租房用于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各地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投资额度大的重大工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办法予以研究支持。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过程领导,在主战场落实主担当,在抓工业中敢作为、勇创新、善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各级经信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每月到联系点调研解剖、掌握实情。各级发改、财政、科技、人社、商务、国土、统计、金融、税务、物价、质监、工商、食药监等部门要积极履行促进工业发展的职责,形成大抓工业的浓厚氛围、共抓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调度分析。建立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市政府每季度、市经信委每月进行一次调度。加强调度分析结果运用,每月对工业经济相关匹配指标、关联指标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周边地市进行对比分析,市统计、发改、交通、财政、税务、商务、金融、电力、电信等部门和单位负责提供相关数据,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形成专题分析报告,精准调度工业经济运行。
(三)加强协调服务。全面转变服务企业作风,构建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和政务环境。各地政府及其部门每年深入企业现场调研、协调、服务覆盖面不少于规上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一。各级经信部门要发挥工业企业的“娘家”作用,及时提供政策信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建立台账并实行销号管理。市经信委尽心竭力,积极开展 “全员下沉、驻点服务企业”活动,争做服务企业排头兵。
(四)加强考核督办。市政府每年将工业经济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大督查范围,督查结果作为各地政府和市直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有关政策性资金切块下达的重要依据。市经信委每年年底对各地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排位情况进行通报,抄送各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市经信委要定期组织对各地执行本方案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拟定任务书、路线图和重点项目,为抓好方案落实提供硬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