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24070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4-05-11 09:31
  • 信息来源:
  • 编辑:随州市科学技术局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姜茂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市坚持教育强市战略和人才兴市战略,深化市校合作,优化柔性引才,加强校企合作。我们经过对接政策、调研走访、研究会商,并会同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曾都区政府共同办理此提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提案建议,再加工作力度,助力随州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效益连接机制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政策。2021年4月27日,根据《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发改社会〔2019〕590号)等文件要求,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教育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湖北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细则(试行)》,细则中明确指出,由发改、教育部门承担产教融合企业的培育、申报、复核、认证评价和日常管理工作,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做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推进实施工作,对纳入湖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激励政策主要从结构性减税、用地支持、财政投入与抵免、政府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支持。该细则的出台,对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企业参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我们结合《湖北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细则(试行)》文件精神,加强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政策指导和宣传,加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力度,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助力我市更多企业纳入省政策支持范围。

二是加强学生实习实训。随州市现有10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达1.7万余人。近年来,各学校多渠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学生实习工作中,各学校根据要求,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21〕4号),详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计划,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书,选择合法经营、管理规范、设备先进、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并选派优秀指导老师跟踪指导。实习结束,要求每个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三是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根据各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需要,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随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允升科技工业园资源共享合作,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广水市职业教育中心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新途径。大力推行“订单培养”与“工学交替”;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培养。2013年,广水市职教中心与“湖风风机”、“毅兴智能”共建订单培养模式;与湖北广同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不仅让学生愿学、乐学,更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员工。随州机电工程学校校企合作企业4家,开展校企合作专业3个。校企合作订单培养472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12 种,开发课程数16门。校外实习基地5个,覆盖6大专业。企业师傅以“师带徒”的形式开展岗位职业指导,形成“岗学对接、校企双师”的人才培养路径。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完成由学生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

二、支持企校深度融合

一是健全完善市校工作站常态化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市已经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工商学院等高校签订新一轮市校合作协议。将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与我市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下一步,我们将与武汉大学续签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

二是开展“随愿之城·聚才之州”高校行活动。依托高校工作站,与相关高校交流合作,搭建人才互通桥梁,为人才保驾护航。我市持续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市校合作对接,双方就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为我市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是积极申报科技人才项目。积极争取省级科技专员、科技创新团队、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人才项目,为科技人才干事创业提供用武之地。

四是改革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专汽研究院、应急产业研究院等重点研发机构培育科技人才,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高校引进随州产业亟需人才,助力我市2236产业发展。

五是推荐人才参加研修班。既从工业、农业等领域推荐科技人才,又从新材料、新能源、专汽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推荐科技人才,通过研修班学习,开阔了人才的创新视野、拓展了人才的工作思路,激发了我市产业发展亟需人才的内生动力。

六是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曾都区引导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符合培训资质的技工院校、职业学院、职业培训机构等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的模式共同培养学徒。目前,曾都区已有12家企业开展了新型学徒制培训,涉及工种有电工、焊工、车工、钳工、机械加工、数控车工、电子商务等工种,培训人数达1800人。培训结束后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社部门按照中级工每人每年4000元,高级工每人每年6000元标准给予企业技能培训补贴。

三、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开展职业(技工)院校品牌专业建设。围绕我市专用汽车特色产业,支持随州技师学院建设了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一批省级品牌专业;同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新型学徒制培训等方式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合作交流,互补互促。根据企业需求,累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000余人次,承办程力集团第一期新技师培训班,为我市技能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为我市汽车制造产业发展持续输送技能人才。

二是开展职业(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在2023年我市首次评选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中,加大对职业(技工)院校优秀技能人才支持力度,随州技师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各建设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其中,随州技师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建有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大力支持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申报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不断拓展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三是开展职业(技工)院校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我市每年组织至少2场次以上市级职业技能竞赛,5场次以上县市区级职业技能竞赛,10场次以上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大力支持随州技师学院和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竞赛集训基地建设,致力打造随州市装备制造业技能竞赛和随州市乡村振兴职业技能竞赛两大竞赛品牌。2023年在随州技师学院举办了第一届随州市装备制造业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培养焊工、叉车工、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等高层次技能人才。近年来,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通过竞赛选拔脱颖而出,我市共有1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1人荣获湖北省技能大师、5人荣获湖北省技术能手、6人荣获荆楚工匠、7人荣获湖北省首席技师,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是开展职业(技工)院校开展社会化评价。按照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改革有关精神,充分发挥职业(技工)院校师资和专业优势,将随州技师学院、广水市技工学校、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随州机电工程学校纳入第一批社会化评价机构范围,备案为社会化评价组织,面向学校学生和社会大众开展技能等级评价认定。三年来,随州技师学院和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发放技能等级证书2500余本,涉及40多个工种。通过评价认定,不断壮大我市技能人才队伍。

五是开展技能人才提升计划。对入选“湖北工匠”等技能人才,国家级、省级技能工作室和考取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才给予经费资助。目前,对企业“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开辟了绿色通道,实现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的“双贯通”,取得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该职业(工种)技术技能工作满3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中级职称。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该职业(工种)技术技能工作满4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副高级职称。

随州市科技局

2024年5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