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对市政协第四届第三次会议第19086、19142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19-07-18 00:00
  •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 编辑:admin
  • 审核:陈刚
打印

朱天香、姚凯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关于推动我市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品质随州建设》的提案收悉,市发改委经综合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意见后,现答复如下: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粮油产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百亿元产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产业得到有品质的成长,保障人民群众对粮油食品的品质消费、健康消费、个性化消费,必须提升粮油产业品质,推进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新城,用产业支撑品质随州建设。
  一、粮油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粮油产业发展的优势
  1、丰富的粮食资源
  随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少有的稻谷、小麦、玉米、马铃薯、油料兼耕的地区,随州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360万亩,粮食产量165万吨;油料种植面积70万亩。特殊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粮油资源为粮油加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良好的产业基础
  全市现有粮油加工企业92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71家,小麦粉加工企业9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4家,粮食食品加工企业3家,饲料加工企业4家,粮机生产企业1家。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80万吨。形成了米、面、油、食品、饲料等品种较为丰富的粮油工业体系,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培育了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粮油品牌,科技成果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3、积极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中央和省级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粮油精深加工贷款贴息资金、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补助资金、“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补助资金、“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政策资金,扶持粮油工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油产业发展的文件。
  (二)粮油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受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粮油加工企业既要执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按政策性收购和按市场价格销售承担一定的市场经营风险,近年来,粮油产业增速放缓,有的出现负增长。
  2、资源配置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我市粮油加工企业个数多,大部分块头小,资源配置不合理、产能过剩、结构不优、层次不高。
  3、原料品质不优、品牌不响。稻谷、小麦品种多而杂,优质高产品种少、规模小。近几年,虽然调整了种植品种和结构,逐渐形成规模,但优质粮源仍然不足,不利于打造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优质名牌。
  4、融资难、融资贵。粮食属于大宗农产品,又是季节性收购商品,所需资金量庞大,企业单靠资产抵押贷款不可能保证正常生产和经营,融资难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层次的提高。
  5、生产经营成本和用工成本上升。公路限载,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搬运费上涨一倍,上车费原来每吨28元,现在56-58元;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和物价水平的上涨,用工成本逐年上升,每年增加20%左右。
  二、粮油产业发展的主要作法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路径,以优化供给、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推动粮油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构建优势和特色明显的新时代粮油产业体系。
  (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粮食生产品种、品质、品牌、质量和效益,从粮食收购、储存、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发力,增强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匹配度、适应性,增加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多样、营养、保健、绿色、方便”的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切实解决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原粮品质不优、产品品牌不响、库存高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代物流落后、加工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培育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粮油产业增长极,增强我市粮油产业竞争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品质随州建设。
  (三)发挥特色优势。立足区域特色,依托资源优势,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千亿元工程。围绕“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带,加快粮食作物优良品种示范、推广,重点围绕优质米、营养面两大粮食品种,以随县示范县建设带动曾都区、广水市的重点县(市)建设,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打造湖北“一袋面”工程,培植全省营养面粉、特色面条旗舰企业;创建“随州香稻”品牌,整合使用形成优质公共品牌,提高大米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专注“稻米油”的研发与生产,依托中国“稻米油之乡”这张名片,做大稻米油产业,做响稻米油品牌;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综合开发富硒粮油,扶持壮大一批优质稻种植基地、营养面粉、特色面条加工基地、稻米油生产基地, 将稻米油产业建成随州的特色产业。
  (四)培育新增长点。突出重点,扶优扶强,集中支持骨干 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专用营养面粉,特色功能面条和以米糠油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 品技术改造项目,以及粮油副产品循环利用项目开发。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建立绿色粮油产业供应链,从节能减排行动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企业节粮技术改造升级,完善成品粮油加工技术标准和规程,研究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支持企业向保健、化工、生物领域拓展,鼓励探索实现粮油副产品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粮油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五)创新营销模式。推进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推广 零售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逐步完善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网络查询等功能,创新粮食购销模式,延伸产销服务链条,开展专用特色粮食代销代购对接,搭建物流配送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三、推进粮油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引导和推动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布局优、效益好,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发挥地方粮油资源优势,积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经营方式,主动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打造粮油精品名牌。引导龙头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扩大外部宣传,积极推动知名品牌整合,创建“中国好粮油”和“荆楚好粮油”示范企业,培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大米、稻米油、专用营养面粉,特色功能面条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提升粮食品质。推进现有粮食品牌整合,巩固发展一批质量好、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粮食优质品牌。重点支持“涢丰”、“骕骦”牌面粉,“良机”、“香思里”、“好临门”牌挂面,“鹦鹉”、“王台贡”、“武胜关”、“神农源”牌大米,“楚花香”、“栎园春”牌食用油,打造一批产品叫得响、质量信得过的粮油新品牌。加强粮食市场和产业发展形势分析研究,引导粮食企业把握经营发展方向,指导企业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道路,突出优势特色产品生产,减少同质竞争,培植核心竞争力,挖掘内部潜力,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本地特色的“一袋面”“一袋米”“一壶油”工程,开发富硒粮油、木本油料、薯、 豆等特色产品。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粮油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产业升级与转移相结合,引导产销区产业合作,以粮食规模化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和仓储物流、信息、贸易等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粮食物流产业园和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培育小杂粮加工特色企业,大力发展薯类、豆类、玉米等杂粮加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杂粮加工产业群,实现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形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功能布局优化的现代化粮油加工基地和产业集聚。
  (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构建“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开展多种类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培育一批粮油加工产业融合领军企业,发展优质专用特色粮食产业。鼓励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结成粮食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以品牌为载体,发展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提供良种供给、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经济节约新技术新装备,支持改造升级节粮节能加工成套装备生产线,开展新型营养健康产品开发、主食产业化、副产物综合利用,采用新型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示范,推进全谷物食品开发、高效低耗节能、深度开发转化增值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以省内外科研院校为依托,以天星粮油、湖北金银丰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加强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打造在省内外具有竞争力的粮食科技创新产业链。实施人才战略和素质工程,把人才培养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着力培养、造就、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专业科技、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开发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市粮油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六)建立多元、多层次融资渠道。完善银担合作和风险分担机制,为粮食加工企业融资增信。建立政、银、企常态沟通协作机制,推动与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平台的多层次战略合作,为粮食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推动重点粮食企业、重点粮食投资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解决粮食企业贷款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粮食流通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订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质押融资。

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6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