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随州市委会:
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第19130号提案提出的《抓实抓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现已收悉。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你的建议非常中肯、非常专业,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对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乡村旅游在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中的基础优势
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具备了独树一帜的发展优势,为随州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蓄积了力量。
(一)乡村旅游发展态势稳中向好。乡村旅游发展至今,我市有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名村5个,市级旅游强镇6个、市级旅游名村23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湖北星级农家乐1300家,含四星级以上农家乐22家,其中五星级2家。在优势资源和利好政策的吸引下,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涌现出像丰年核桃、昱辰农业、尚市牡丹、洛阳银杏、广水桃源等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不仅构筑了“一县一品、一镇一特” 的乡村旅游格局,而且打造了随州大洪山、曾都洛阳镇、随县淮河镇、广水武胜关、高新区美丽乡村示范片五大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随南“百里画廊”乡村旅游风光带和随中高新区“一轴一环三片”绿色观光带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高光区,撬动了乡村旅游全域发展。
(二)乡村旅游精品模式由少变多。经过多年规划和发展,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涵盖洛阳永兴村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何店花湾生态园、草店芍药园为代表的田园农业旅游,陈家寨生态园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模式,桃源村、吉祥寺村、凤凰山村为代表的村落乡镇旅游模式,洪山镇、长岗镇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模式,群金村、高新区丰年核桃基地、蕙兰谷为代表的回归自然旅游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这样一批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景点,成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样板。
(三)乡村旅游综合效应逐步增强。长岗镇、洛阳镇等依托旅游名镇创建,加强镇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街区。一批镇、村以乡村旅游建设为契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综合素质显著提升。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直接和间接带动13200余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旅游市场带动作用强劲,2019年上半年我市乡村旅游的游客量突破400万人次,人均消费超过460元,带动了农村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二、当前我市乡村旅游的短板不足
我市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共同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相对不便,现有道路等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自驾游需求。接待能力吃紧,现有接待场所多以初级的农家乐为主,且较为分散,有吃无住,留不住客。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信息化等设施落后。
(二)产业融合不深入。目前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乡村赏花、体验田园风光为主,缺乏综合性、体验性乡村旅游项目,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农业、工业、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有待加快。
(三)品牌打造不成熟。我市乡村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名城风貌、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乡村旅游精品在全国、全省的地位不高。
(四)市场营销不活络。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经费不足、促销机制不活等几个方面问题,全市尚未形成对外统一的形象策划营销机制,对外促销单打独斗,市场影响力不强。
(五)部门联动不发力。各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出台的政策支持不够,在乡村旅游规划编制、重大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专项用地、智慧旅游、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做实乡村旅游的提升路径
乡村旅游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为目标,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五大工程,力争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找准乡村旅游基础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旅游通道建设,依托现有交通体系,推进乡村旅游通道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达性。重点推进随县“一心三环”公路建设、徐家河环库公路建设、中华山旅游大道、广水107国道、开发区府君山沿线旅游公路等连接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的路网建设。深入开展“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新(改)建旅游厕所100座,重点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点、乡村旅游干线、乡村旅游集散中心、购物点等地的厕所建设。加快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自驾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
(二)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全面谋划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养老、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的融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重点推动昱辰生态观光农业、神农牡丹谷产业园、“神农红”红酒庄园、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蕙兰谷生态园、桃源田园康养小镇、寿山花田喜事、十里观音村花海等一批新型农业项目融入旅游元素,增强旅游功能。指导裕国菇业创建工业旅游示范景区,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新典范。强化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农耕、民俗、传统、节庆等乡村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对乡土风貌、文物遗迹、古民居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开展乡村文艺创作,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精品。
(三)实施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打造工程。发挥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牌”特色,打造一批地域风貌明显、荆楚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在随南三里岗镇、长岗镇、洪山镇、柳林镇4镇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百里画廊”,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支持广水建设107国道沿线美丽乡村,随州高新区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将我市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曾都区九口堰村、广水市孝子店村、铁城村、随县龙泉村、明太村、三道河村等六个贫困村作为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纳入到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主体,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的增长点,增加旅游供给,做大做强融合型产业。支持三里岗镇依托“中国香菇之乡”,将香菇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中国最大的香菇产业观光园;洛阳镇依托中国古银杏群落,提升银杏主题旅游品牌;马坪镇依托詹王美食文化产业,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美食文化小镇;洪山镇依托温泉资源,打造温泉小镇;草店镇依托风电产业,打造风车小镇。
(四)实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拓展工程。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提升服务产品形象。通过举办桃花节、牡丹节、香菇节、银杏节、柿子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独特的“随州好玩”的乐活乡村旅游形象。加强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宣传,采取邀请旅行社踩线和走访高校、大型企业等方式在武汉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随州美丽乡村一日游”等活动,拓宽随州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加快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针对乡村旅游自驾游客人多的特点,建立乡村旅游的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高速出口至乡村旅游外部引导标识建设,大力拓展自驾游市场。编制出版《随州市乡村旅游线路指南》宣传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全面宣传推广我市乡村旅游线路和产品。
(五)实施乡村旅游部门联动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旅游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行业指导;农业部门把乡村旅游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整体布局,引导做大做强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范围;林业部门把“绿满随州”行动的实施、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发改和财政部门落实对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力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旅游创业农民的资金扶持和技术培训;扶贫部门安排相关扶贫项目和资金时,向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地方倾斜,联合旅游部门其同开展旅游扶贫富民工程;经信部门结合乡村旅游供需信息,搭建高质量信息化网络平台;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普旅游线路与产品开发力度,加强乡村科普旅游的宣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