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点”“识”成金-2024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
  • 发布日期:2024-07-04 09:47
  • 信息来源:中国奶业协会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 罗皓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破解当前奶业发展难题,深入研究奶业全产业链发展策略,提升奶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7月3日上午,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点”“识”成金——2024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毕美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任发政,中国奶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亚清。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奶业协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奶业协会负责人、D20企业及观察员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企业代表。
    会议上下半场分别由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刘亚清秘书长和毕美家名誉副主任主持。

强化战略引领

以战略眼光擘画发展蓝图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作了题为《行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中国奶业》的主旨报告。他表示,一是我国奶业取得突出成就。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达到世界奶业发达国家水平,奶源自给率恢复到安全水平,乳品加工企业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奶牛规模化养殖和单产水平持续提升,优质饲草料供应能力持续提高,奶业绿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二是我国奶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受新冠疫情后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我国乳品消费市场疲弱,原料奶供应过剩,企业喷粉库存压力大。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或亏损严重。2023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42.4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奶及奶制品日均摄入量300-500g标准,同时随着“喝奶”向“吃奶”转变,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显著增长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乳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能越来越重视,未来奶业发展潜力巨大。
    他提出,面对我国奶业的严峻挑战,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促进乳品消费升级。消费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不仅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而且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要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精准满足不同人群多元需求。去年中国奶业协会组织开展了促进我国乳品消费战略研究,并发布了《中国乳制品消费扩容提质指导意见》。促进乳品消费也是本届盛会的重要内容,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二要优化乳品结构,推动产业供需有效匹配。奶业发达国家均以干乳制品消费为主,而我国以液态奶消费为主。应优化液态奶与干乳制品生产比例,增加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供应。特别是要突破乳清蛋白、乳铁蛋白、乳糖等婴幼儿乳粉关键配料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提升乳品深加工技术水平和供给能力。三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健全养殖企业与乳品企业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格局。在农业农村部的精心指导下,中国奶业协会组织起草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请结合各地和企业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推动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发展。四要维护供应链稳定,保障产业链安全。针对进口乳品原料、仪器设备等断供影响产业发展问题,应完善国内奶业供应链体系,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供应链,规避贸易壁垒,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五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奶业自立自强。着力攻克奶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努力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推动我国奶业迈向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六要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应抓住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由注重贸易合作转向深度技术合作。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提高产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作了题为《为实现国民营养健康饮奶水平达标而共同奋斗》的主旨报告。他提出倡议,奶业同仁要为尽早实现国民每天饮奶300克的营养健康达标水平而共同奋斗。围绕这一倡议,陈萌山重点分析了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国民饮奶营养健康达标水平的由来。既是基于营养学研究的科学依据。奶类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乳糖、钙、维生素B2、维生素D等20多种营养素,包含人体所需的大多数营养物质。也是顺应居民膳食结构优化的现实需求。我国传统膳食模式,奶的消费少、占比低,严重影响了膳食营养平衡。更是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迫切要求。我国居民钙摄入不足超过95%,18~59 岁成年人维生素B2摄入不足的人口比例超过85%,包括β-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多种活性蛋白成分,以及发酵乳中的益生菌等,多喝奶可以很好缓解这些问题。
    二是我们有条件有信心加快国民营养健康饮奶水平达标。我国奶业质量有保障。我国奶牛养殖、生鲜乳质量、乳制品加工工艺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们有国际上最严格的奶业质量监管体系、最先进的奶业生产体系,我们有充足的底气、坚实的基础、强大的行业凝聚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放心的优质乳制品。居民消费升级有需求。我国正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社会对更好品质、更加时尚、更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必将逐步扩大。2023年乳制品消费渠道趋于多元,基础类和消费升级类产品更受青睐。奶业创新和消费热点提振信心。有产品创新引领市场拓展的典型,有服务创新扩大市场规模的典型,有政策措施创新增加消费群体的典型。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成效显著。促进奶类消费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协会、企业、媒体等持续推广宣传,形成全社会、广覆盖的奶类科普环境。
    三是我们要综合施策全力推进营养健康饮奶水平达标。推动出台奶类消费支持政策。加快建设低温奶产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推动扩大奶类消费列入国家营养立法,研究发放奶类消费券,提高“国家学生饮用奶”覆盖率。创新丰富奶类消费产品。解决长江以南奶类产品的生产供应问题,发展水牛奶等特色乳品,加快布局原制奶酪和乳清产业链。提升扩大奶类消费服务。重塑奶制品的市场定位,减少豪华、高端包装,减少企业过度营销成本。规范奶类产品及其消费服务,出台奶茶行业标准,提高奶类产品线上线下铺货率,推动奶类供应纳入营养健康食堂评价体系。优化改善奶类消费环境。发挥各级宣传部门的主导作用和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鼓励新媒体积极参与奶类科普宣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任发政作了题为《乳品营养与健康》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健康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营养不均衡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营养是调控健康的方式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乳制品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慢性病的风险,且乳中的营养物质的健康功效也不断被认知,乳铁蛋白具有促成骨活性,母乳低聚糖具有促进肠道健康的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婴幼儿生长发育,miRNA能够促进器官发育及免疫调节。
    发展乳品产业,要以科技创新和智能化为核心,在原料端挖掘新型活性成分、工艺端突破分离纯化与活性保持技术、装备端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加强科学研究,完善产品端的功效评价与临床数据,针对特殊人群制定精准干预策略;结合产业现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引,制定“中国牛、中国养殖模式、中国原料、中国装备、中国标准”的目标,助力我国乳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夯实战略研究

以创新意识点燃发展引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介绍了《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4)》的要点内容,并同大家一起见证报告发布。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树立登高望远的战略观,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深刻总结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研判当前发展环境和形势,系统谋划未来战略和举措,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形成三大课题研究报告,助力中国奶业走出当前困境,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国奶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研究报告》,阐述了中国奶业创新发展坚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丰富的创新举措,以及在繁殖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控、智能化装备、产品结构、产品工艺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针对优质种源自给率不高、单位原奶生产成本高、乳制品产品结构不均衡、乳品深加工和配料研发不足、养殖加工设备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助力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中国奶业数智化研究报告》,阐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智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奶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数智化发展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奶业应抓住数智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数 量,增加企业和社会效益,提高奶业国际竞争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乳品结构优化调研报告》,阐述了我国乳制品产品种类结构和市场消费状况,针对目前乳制品市场存在的供需阶段性失衡、产品同质化突出、营养健康宣传不深入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研究,积极探索我国乳制品结构优化的策略与路径,提出强化乳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打造特色乳制品奶源基地、加强乳制品科普宣传引导等建议举措,为深入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发布专题报告

以专业视角破解发展难题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加启在《我国乳品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专题报告中强调,创新推动奶业全产业链高效优质协调发展,一是以民族为根本的奶业初心不能变,要思考为什么一个民族需要奶业;二是要建立以健康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我国慢性病人口占比较高,要思考奶在人民健康中发挥什么作用,如何进行科技创新,促进奶业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三是要建立以利益联结为导向的创新机制,要把消费者与人类健康包含在产业链之中,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而不是仅仅强调生产力,忽视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奶业行稳致远。他表示,长期以来奶业创新团队以构建新型的“种植—养殖—加工—消费—健康”一体化利益联结共同体为核心,把消费与健康纳入奶业链,大力实施优质乳工程,持续推进节本增效优质扩消费行动,进一步开拓奶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截至2023年,共发布优质乳标准66项,形成“优质原奶—绿色工艺—品质评价”优质乳工程全产业链标准化技术体系。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在《中国奶牛养殖业走出困境的思考与举措》专题报告中建议,一是2024年适当压缩奶牛产能,增加淘汰成母牛约30万头,每天减少8000吨奶才能大幅缓解产能过剩;2024年上半年估计全国去产能每天压缩了近4500吨原奶,去产能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二是推动奶牛场与乳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包括社会牧场与乳企签订长期稳定的合同关系,有条件的牧场依靠政策和区域优势发展奶农办加工、品种特色养殖,新建牧场争取与乳企的加工厂实现股权绑定,深化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资金周转紧张奶牛场的资金支持力度。四是加快修订完善产业政策,化解奶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包括修订常温奶标准推动使用生鲜乳,放宽奶牛场自主加工销售乳制品的政策限制。五是明确新建大型奶牛养殖场配套饲草料地相关标准,提高种养结合比例。最后是在技术方面,加大淘汰低质奶牛,将成母牛:后备牛比例提升至60:40,通过种养结合、均衡营养等技术措施,将公斤奶饲料成本控制在1.8-2.0元。

畅谈变革之道

以破局思维探索发展路径

    中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和新要求,谋远思变,破局前行,用创新力跑赢时代。研讨会上,加工端和养殖端优秀企业,分别畅谈了面对当下困境,奶业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升级;奶牛养殖环节如何以“增效”跨越产业周期。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中国奶业人应实现四链融合,全面构建高效协同、互融互通的产业创新生态。一是聚“新”势,优化产业链。二是蓄“新”力,激活创新链。三是赋“新”能,贯通数据链。四是筑“新”基,建强人才链。蒙牛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李鹏程表示,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进行研发创新,要加快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要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提倡开放共享,实现合作共赢。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光明乳业党委书记、董事长黄黎明表示,要坚守恒心恒业之路,以恒心办恒业,成就基业长青。要有坚守品质第一之路,品质是企业安身之本,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定力。要坚持创新发展之路,推动行业向更“鲜活”的未来发展。君乐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表示,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打造全产业链布局,将前沿科学技术与乳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筑牢奶业发展根基,持续创造出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

    优然牧业董事会主席兼总裁袁军指出,公司科技赋能全面强化专业技术增值,持续深化精益管理,升级现场标准与流程、全面提升价值流,打造训练有素的团队与追求卓越的文化, 过去一个阶段的运营效率与效益都有较好提升。现代牧业总裁孙玉刚指出,要坚定成本领先策略,激活降本增效新引擎;要坚持技术创新数智发展,全面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坚守优质绿色可持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澳亚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执行董事杨库指出,要适当控制牛群规模,降低生产每公斤牛奶的现金成本,保障牧场现金流资产投入,推动牛群更健康、遗传品质更高。要与上下游客户建立长期稳定、信任的合作关系。嘉立荷牧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宝良指出,公司以“聚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度降本增效、提升发展质量”为工作主线,通过区域布局战略调整,科技创新种业协同,运营管理质效双增,降本开源两头齐进等措施助力奶业高质量发展。首农畜牧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乔绿指出,实现降本增效,就要降低公斤奶成本,包括降低饲料成本和降低兽药成本。还要降低日常管理成本,包含团队解决问题的速度、团队执行方案的到位程度、奶牛日常的应激程度等。

强化联农带农

以民本情怀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联农带农机制,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牵引。

    中国奶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亚清宣读了《2024中国奶业联农带农重要成果》。经统计,我国奶业已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休闲牧场带动、互联网+数智化带动、生态循环带动式以及区域特色带动等六大联农带农模式,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及飞鹤等39家奶业企业,开展了68项重点联农带农项目,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03亿,覆盖人数43万,技能培训101万人次,解决农民就业24万人,农民年人均增收2.34万元,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今后,要在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夯实联农带农基础;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联农带农效益;完善帮扶支持体系,强化联农带农保障;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拓展联农带农路径;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增强联农带农意识方面等进一步强化奶业发展联农带农,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中国奶业企业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努力开创中国奶业联农带农新局面,联合发出联农带农心声。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化联农带农富农,聚焦科技赋能、智数战略、产业链共融,推动奶业繁荣与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同期,十家企业代表登台,进行了“乡村振兴我助力 联农带农再出发”启动仪式,携手打造联农带农新格局,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安徽伊尔牧业董事长俞永萍,济源伟恒牛业总经理鲁志民,南方乳业董事长黄德泽,澳优集团党委书记、澳优(中国)执行总裁魏燕青,卫岗乳业总裁蒋临正,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得益乳业董事长王培亮,宜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牟善波,建宁上黎牧业总经理陈宏鑫,内蒙金石牧业董事长王亮。(上图从左往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面向未来,中国奶业同仁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新天地。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必将发挥其战略性、方向性和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和大家携手同行,锐意创新,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国奶业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