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声誉。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圣地车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安全生产重要决策部署,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强化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以风险管控为手段,以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以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夯实安全基层基础,全面提升全社会安全整体水平,以适应我市“神韵随州、圣地车都”的要求,保障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重预防抓治本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更加成熟,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健全,企业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风险防控体系更加精准,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可控,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安全生产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内容 |
2020年末较2015年末 |
1 |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
下降15% |
2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15% |
3 |
重特大事故起数 |
保持为零 |
4 |
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 |
保持为零 |
5 |
较大事故起数 |
下降20% |
6 |
较大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20% |
7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30% |
8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20% |
9 |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
下降6% |
二、“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主要任务
(一)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
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对未全面履行、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的党政负责人予以责任追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制度,厘清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责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综合监管责任、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分级、差异化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能力评价、选拔任用、奖励和惩戒的重要依据。探索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两代表一委员”资格审查范围。
(二)推进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的全面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严格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保障安全投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快企业生产水平换挡升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杜绝先天性隐患,从源头上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加强管理创新,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全行业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不断提高企业隐患排查清单编制水平,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扎实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两化)体系建设,提升“两化”运行质量和效果。
全面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民爆器材、电力、道路交通、建筑、通信等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升级。结合企业实际,实现职业安全健康、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先进适用的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提高监管执法能力
1.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科学合理配置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编制及人员,配足配齐各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强化安全生产基层执法力量,实现安全监管“四级五覆盖”。建立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资格管理制度。
2.加强监管执法装备建设。继续落实《安全监察机构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2011—201 5年)》,积极推进各级监管机构基础设施、执法装备达标建设,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置车辆、现场监督检测以及安全执法、事故调查取证装备。到2020年县级监管机构达标率1 00%,乡镇和功能区达标率80%以上。
3.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综合考虑现行行政区划、区域范围大小、企业数量多少、高危行业分布密度及数量、交通条件等因素,科学划分网格。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企业及大型商贸单位划分特定网格,实现无缝对接。做到范围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充分发挥网格员风险监测、日常管理、事故前期处置等作用。探索将安全生产网格与其他社会管理网格的融合,实现安全监管区域全覆盖,企业全覆盖。
(四)深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优化监管体制机制
1.建立安全生产联动机制。各地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构建安全生产监管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实行联合执法、综合执法、联合惩戒。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形成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政府领导、部门监管、社会监督、中介机构服务的良性互动机制。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落实“三集中”要求,按照依法设定、标准审批、便民高效、动态管理和阳光运行的要求,规范审批行为,建立完善行政审批清单,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全面实行网上审批。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把安全生产作为高危行业建设项目的前置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规范高效廉洁运行体系,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保障。
3.创新安全监管执法机制。推行“双随机,两公开”安全执法检查方式。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执法权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制度、信用评价制度、“黑名单”制度。建设安全生产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地区间和部门间的信用信息互通和共享。应用“互联网+安全监管”手段,推进移动执法系统与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加快实现“线上”监管与“线下”现场执法协同实施,实现安全监管执法移动式、网络化、便捷化、规范化。
4.探索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监管机制。积极探索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监管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升级、信息共享,推行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监管服务、宣传教育、监督监察等重点环节监管融合、多位一体、同步推进,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减轻企业负担,优化监管机制。
(五)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完善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体系
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对风险辨识、评估、预警、管控实施风险精准化动态分级管控,建立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机制,实现风险管控与我市现有隐患排查治理“两化”体系的有机融合,形成区域、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遏制重特大事故。
突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油气管道、建设工程施工、特种设备,交通运输、消防、民用爆炸物品、城市安全等“五高”风险相对集中的行业、领域、场所的风险管控。
1.非煤矿山。推进地下矿山采空区和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安全治理工程。加快危库、险库、头顶库重大隐患治理,关闭无主库。强化非煤矿山安全技术管理,建立重大灾害因素基础数据库和技术资料台账,落实主要图纸定期报备制度。推广应用先进安全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各地按照“淘汰关闭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做大一批”的原则,整治关闭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
2.危险化学品。合理规划化工产业安全布局。对化工园区进行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价,推进化工园区安全一体化管理,严禁在化工园区外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非化工园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搬迁到园区。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健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首次投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新工艺、新装置的安全性的评定与可靠性的分析,淘汰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3.烟花爆竹。推动烟花爆竹生产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安全发展规划,严格控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推动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健全烟花爆竹企业关闭转产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非主产区生产企业逐步转产退出。推动企业改造提升,实现重点涉药工序机械化生产、人机隔离、视频监控和异常报警。严格执行产品流向登记和信息化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符为。
4.工贸行业。建立企业自主管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强化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两化”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和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企业防范事故能力,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5.油气管道。持续推进油气管道安全保护和隐患治理工作。严格落实油气管道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安全责任,避免油气输送管道与市政管线、建设工程和所在地土地开发、企业投资项目存在相遇交叉、占压、穿越,防止形成新增隐患。科学划分隐患级别,建立油气管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管理。
6.建设工程施工。严格落实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五方”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深基坑、高大模板、脚手架、建筑起重设备等专项整治及“打非治违”活动;全面推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开展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现场创建活动,创建比例达到60%以上;推广应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淘汰安全性能低下的设备、设施、工艺和标准,提升安全施工水平。
7.特种设备。完善特种设备生产源头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强制报废制度、召回制度,加强智能化监控管理,倡导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者代表制度,分类推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建立故障统计分析制度。实施电梯、危险化学品承压设备等专项整治,建立重大隐患治理与重点设备动态监控机制。以风险控制为中心建立特种设备的监测、评估和处置机制。
8.道路交通。以遏制营运车辆事故为重点,严格客运路线安全审批和监管;完善从事道路客货运输的驾驶人和危险化学品运输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客货运输车辆安全配置标准,建立健全重点规划建设项目的交通安全影响评价制度,制定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标准,完善道路和运输车辆的动态监管体制。加强水路交通安全监管,强化运输船舶、桥梁建设等水上作业的安全监管。
9.消防。全面推行消防工作进网格,实现火灾防控精细化、 多元化、全覆盖。建立城市消防物联网远程巡视(监控)系统,构建“互联网+消防”的新型社会消防安全治理平台。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城乡消防规划编制,同步修订、同步实施,加快推进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管。
10.民用爆炸物品。采用人机隔离、远程操控、自动联锁、机器人包装的智能化生产装备。完善涉爆单位风险评估机制。严格民爆物品末端使用环节监管,民用爆炸物品储存仓库入库、发放等流转部位的视频监控,与储存库监控系统并机联网,全面接入公安监管系统。推行爆破作业现场全面使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爆破作业现场民爆物品发放、领取、使用、清退的全环节实时监督管理。
11.城市安全。推进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深化电力设施三级达标工作。完善电网大面积停电情况下应急会商决策和政企社会联动机制。科学制定城市燃气规划,保障燃气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运行安全监测。加强城市堆场、滑坡体、城市临近周边地质灾害的防控体系建设。
(六)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完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市级和县(市、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完善市、县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和联络员制度。建立健全全区域间协同应对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
2.增强现场应对能力。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及全员告知制度。完善企业、政府的总体应急预案和重点岗位、重点部位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建立企业内部应急信息与周边企业、政府的信息通报、资源互助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完善事故现场救援统一指挥机制,建立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官制度。深化应急平台建设和应用,加快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建设。
3.强化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化工园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立集应急培训、实操演练和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小型化、实战化的应急救援基地。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加强救援队伍管理和保障工作机制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才保障,建立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家库。加快重点事故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整合利用现有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采取实物储备、市场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布局合理、调配便捷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
(七)科技兴安,激发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新动力
1.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从业行为,加大对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监督力度。培育一批安全生产专业服务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中介机构,推动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向技术服务和管理服务聚合发展,形成一批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综合示范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分类抽检、重大隐患治理方案论证和治理效果评估等,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2.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发挥科技专项资金引领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把先进的安全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批示范应用性强、实际使用效果好的先进科技成果和重大技术装备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产业发展机制。
(八)完善安全培训体系,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1.深化安全生产培训体制改革。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筹建、校企共建、民资参与等方式,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满足国家标准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建立安全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考试考核机构功能,严格教考分离。
2.强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推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企业从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落实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制度。继续把安全生产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采取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实施安监干部入校轮训培养的方式,对安监干部进行专业培养。
(九)强化源头治理,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能力
1.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建立用人单位自主开展职业病防治的工作机制,推动用人单位依法进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建立和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活动。加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监测、评价与控制,到2020年重点行业领域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10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达到80%以上,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培训率均达到95%以上。严格执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防护措施公告制度,在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到2020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
2.推进职业卫生监管能力建设。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机构与队伍建设。健全职业卫生信息监测和统计制度,构建职业病危害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职业卫生监管合力。完善职业卫生监管执法装备,提高职业卫生监管执法保障水平。
3.强化职业病危害治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加强职业卫生专家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开展小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治理帮扶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十)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人文素养
1.普及安全知识。鼓励中小学开办安全教育课堂,将交通、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电梯伤害、防地质灾害等安全常识和医疗急救知识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支持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将安全教程纳入非安全专业选修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安全知识教育。
2.强化舆论引导。加大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加强学校、医院、商场、网吧等公共场所安全宣传,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媒体投放公益广告、知识技能、案例警示等,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文化产品创作、宣传和推广。
3.深入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十佳安全乡镇等创建。鼓励各地、各部门和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途径,总结实践经验,创建一批富有行业特色的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大力开展“十佳安全乡镇”和安全示范社区创建。遵循全员参与、全员受益、持续改进的原则,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建设一批省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十佳安全乡镇”和“安全示范社区”。
三、“十三五"安全生产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必须深化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着力从组织领导、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社会监督等方面采取措施,以确保“十三五”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一)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1.落实企业安全投入责任。健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的监督机制,规范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高危行业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支持和促进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投入。
2.加大各级政府安全投入力度。完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制度,把安全生产纳入民生工程,增加各级财政的安全生产投入,重点保障安全监管执法设施、装备和经费到位。发挥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面向社会的引导性投入作用,积极争取安全生产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强化政府投资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建立安全生产多元投入机制。把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法规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以经济政策调动市场资源,拓宽安全投入渠道,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和安全装备融资租赁。
(二)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
1.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办法和安全生产工作年度述职制度,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一岗双责”,重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责任。厘清综合监管与行业、专业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各级安委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2.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确保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所必需的工作经费和用于安全生产奖励、应急救援所需资金。
3.严格责任追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推行企业负责人责任事故任职资格限制制度。强化事故技术原因调查分析并通过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加快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对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
(三)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1.提高安全生产群防群治能力。依托社会力量,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优化监管方式。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完善群众举报受理制度,鼓励单位和个人监督举报安全隐患和各种安全非法违法行为。
2.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做好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和生产安全事故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优势,加大监督力度、拓展监督广度、延伸监督深度、注重监督效果,对舆论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整改。
(四)强化规划实施与评估考核
1.强化规划实施。认真编制区域安全生产规划,做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本地本部门安全生产规划目标指标、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
2、完成评估考核。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完善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体系,将安全生产指标纳入各地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范畴。完善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2017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