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圣地车都”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期,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圣地车都”建设,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根据《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序 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系到民生福祉。随州市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积淀厚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是建设“圣地车都”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全市文化建设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圣地车都”文化支撑更加坚实;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文化发展的基本硬件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文化艺术创作推出一批优秀作品,文化艺术生产进一步繁荣;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群众文化体育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持续加强,保护现状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文化软实力逐步转化为硬支撑;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科学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任务更加紧迫;推进“圣地车都”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大有可为;文化消费多元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任务更加迫切;城镇化步伐加快,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使命更加重大。与此同时,我市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建设“圣地车都”的总体要求还不匹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制约文化发展繁荣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必须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随州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作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势,努力开创随州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建设“圣地车都”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提升文化治理水平,增强随州文化软实力和硬支撑,增强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续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服务能力,以文化人,努力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坚持深化改革。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文化管理思路,提高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的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文化发展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坚持统筹兼顾。着眼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繁荣与管理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统筹繁荣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统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统筹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统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全面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围绕“圣地车都,神韵随州”建设,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到2020年,逐步实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高、社会文明程度高,实现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城市文化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初步建立。扶持和鼓励原创性文艺作品创作与生产,推动各艺术门类协调发展,生产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和广播影视作品。
——公共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供给丰富,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满足人民群众公平、就近、便利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充分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更具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全面保护和有效传承。炎帝神农故里和中国编钟之乡两张文化名片享誉世界,地域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支柱化培育工程,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推进,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显著提升。
——现代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建设更加科学。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行政审批更加高效,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治理进一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随州市“十三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文物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三、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一)推进职能转变。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部门职能转变,实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强化政策指导、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大文化管理体制,整合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文物、版权等职能,统筹文化管理资源。
(二)依法行使职权。科学界定职权范围,开展行政职权清理与规范工作,依法依规消减、下放职权事项,精简保留职权运行环节,列出权力清单接受社会监督。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对市级现有的行政审批权限进行梳理,能下放的一律下放。除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必须前置审批外,其他前置审批一律取消,加强对事中、事后的监管。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做到科学、依法、有效管理。
(三)健全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为载体,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构建基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新阵地,发挥其最大服务效益。
四、建立文化艺术产品创作生产体系
(一)实施精品战略。引导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挖掘和传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把精品意识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继续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大精品扶持力度,组织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优秀少儿作品创作扶持等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重点抓好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和文艺类出版物创作生产,争取每个门类每年推出1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实施群众文艺创作工程,加大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的扶植力度。充分发挥文化馆(站)、协会等创作、培训作用,加大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艺术创作水平。重视和加强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发掘工作,激发全市的文化创造活力。利用全省“楚天文华奖”、“楚天群星奖”、省艺术节等评奖活动及作品等各种优秀文艺发展成果,丰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服务内容。创新艺术生产管理机制,探索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和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好新闻、好栏目、好书籍、好活动。
精品战略项目
(二)繁荣艺术门类。加强对艺术事业的宏观管理,建立扶持艺术创作、生产、传播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动精品创作展演,推动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繁荣发展,重视民间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实施地方戏曲保护计划,振兴传统戏剧。加大对随州花鼓戏、楚剧等地方戏曲的整理和保护力度,鼓励各类教育机构和艺术类社会组织通过开办兴趣班、展演巡演等方式对地方戏曲剧种进行传承与推广。调动非遗保护中心、相关院校、文化人才等各方力量,创作编排一批优秀戏曲作品。创新艺术表演方式,壮大人才规模,恢复传统戏剧的活力和生命力。拓展艺术传播渠道,办好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和文化庙会等重大活动,通过文艺巡演、送戏下乡等方式扩大本土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项目
五、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服务体系
(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以创建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地方党委、政府主导责任,努力突破体制障碍,盘活文化资源,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建立群众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需求动态反馈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均衡发展。根据“双百”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趋势,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突出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依托村(社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统筹城乡发展,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解决区域、人群、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动市、县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总分馆制。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推动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
(三)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城乡基层文化实施建设为重点,以流动文化实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继续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备、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网络。推进随州市文体休闲园项目建设。抓好“三馆”建设工程,按照国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相关标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对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行新(改)建。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建设公共阅报栏(屏)。到2020年,全市完成新建市级图书馆,5个县级“两馆”建设任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各市县广播电视台、县级以上城镇数字影院全覆盖,乡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之相配套的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智能广播“村村响”、县级流动文化车全覆盖。构建“场馆+四边+绿道”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确保1.5平方米,力争达到1.8平方米,形成“双十文化圈”(城市“十分钟”、农村“十里地”)和15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四)丰富公共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服务产品供给。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服务体系。发挥市、县两级公共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机构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并带动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送戏下乡、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充分保证群众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等基本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引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努力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进一步改进创新服务载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让城乡不同群体同等享受所在地公共文化服务。构建流动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流动服务的整合,着力提高流动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灵活高效、方便群众的流动文化服务网络。构建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卫星数字农家书屋、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非遗展馆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拓展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服务功能,实现农家书屋报刊、图片精准配送,推进农村固定放映点建设,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升级换代。建立完善卫星、无线、有线等多层次的立体化、数字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传输体系,全面完成农村智能广播网、广播电视户户通、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等工程建设,在资源共享、人员管理、服务标准、经费保障、运行维护等方面实现整合发展,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制定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和办法,建立公共文化产品采购目录,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将社会各界的文化活动和成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采取定向采购、以奖代补或政策性资助等方式支持社会性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升新闻出版内容品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权威信息资源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以专业权威的品质、快捷精准的传播、多媒体化的展示、互动式分众化的服务、体验式个性化的供给,实现产品内容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体育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体育场馆,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支持和鼓励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在休息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体育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重点项目
(五)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活动的群众参与率,扩大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受众面。开展“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分区域、分门类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项目,打造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民间文化活动。依托文化传统,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结合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依托现有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经常性组织区域内县、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性展演,为民间文化队伍和群众文化爱好者提供平台和空间,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的良性活动机制。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共建,共同推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的建设发展,培育和涵养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深入宣传《全民健身条例》,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理念,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体育知识,推广体育活动。顺应地域传统文化和乡土气息,挖掘、整理、保护并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开展富有导向性、大众性、参与性和特色性的地域品牌体育活动,打造群众体育“一地一品”品牌,创建2个在全省范围内有影响、具有随州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娱乐多种需求。定期举办市级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市直机关运动会,适时举办学生运动会,启动随州市青少年年度比赛,进一步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和全民健身水平。引导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多种形式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社会全方位参与的氛围,提高全民阅读指数。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品牌
六、建立科学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
(一)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形成以政府保护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从以点上保护为主向强调整体性保护的转变,建设完备的富有随州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面提升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水平,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
(二)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品牌。大力开发利用随州特色文化生态资源,提炼、整合精华元素,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相互协调、效益明显的文化品牌体系。重点打造炎帝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等文化品牌。坚持每年高规格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彰显炎帝精神的社会价值、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打造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推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随州大遗址片区项目建设。
文化品牌及项目支撑
(三)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坚持文物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统筹、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兼顾、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相促进、分类管理与精准管理相结合,完善责权明晰、效能统一的文物管理体系,健全联动响应、监管到位的文物安全体系,建立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好出土文物的整理、修复、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作。优化市博物馆文物展览方案,突出曾随文化特色,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加大对民办博物馆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探索文物利用的新形式、新途径。加强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物保护装备水平。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文化执法能力和安全监管水平。加强文物行业人才建设,优化文物保护队伍。
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期普查制度,健全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重点抓好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措施,鼓励和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提高技艺和开展传习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传承(教学)基地、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和旅游景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
(五)拓展文化遗产展示传播途径。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全面提升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和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推动博物馆等文博场馆与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紧密结合,推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编辑《湖北文化志 随州卷》。
七、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支柱化培育工程。执行《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年)》,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支柱化培育工程,以建设“谒祖圣地、神韵随州”为目标,以创建省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验区为抓手,以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着力点,以重点景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特色地域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旅游资源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科学规划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做大产业规模,创新体制机制,擦亮“炎帝故里、编钟之乡、佛教名山”等文化名片,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随州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二)明晰产业布局。根据文化产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印刷出版、图书发行、休闲娱乐、工艺美术、乐器制造、文化遗产保护、体育赛事经营等行业,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互联网+文化、文艺创作与表演和文化软件设计等行业。
重点发展产业
(三)明确发展路径。坚持发挥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挖掘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延伸产业链,以种子项目、核心项目为龙头,向上下游延伸炎帝文化、佛教文化、银杏文化、西游记文化、广电传媒文化、乐器、印刷等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聚集产业生产要素,发展完善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汽车文化、生态文化等产业集群。
打造文化产业链
做大产业集群
(四)优化空间布局。坚持“一区、一核、三翼、多园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总体框架体系,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一区,即积极创建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试验区。一核,即文化产业发展核。三翼,即在核心区周边呈翼状分布的三个文化产业功能区。多园,即建设多个各具主题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区(景区)。
一区、一核、三翼、多园支撑空间布局
(五)做多市场主体。降低门槛,放宽准入,助推全民创业,做多市场主体。提升中小企业,加快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做强领军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并购和投资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向领军企业集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文化大集团、大公司、大企业,促进随州文化向市场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多形式、多渠道兴办体育产业,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引导体育消费、经营体育赛事,培育体育市场。提高文化市场消费水平,进一步加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市场建设,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推行连锁化、超市化等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扩大文化消费渠道。
(六)促进产业融合。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姻,推动文化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实施校地资源共建共享,推进高雅艺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升重点景区旅游演艺质量和水平,生产具有随州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形成以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相互补充的精品旅游线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小镇(村落)。把各项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体育赛事经营、体育设施运营以及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休闲旅游等项目。
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一)提升文化市场科学化治理水平。利用信息化和科技化技术改进和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方式,建成覆盖城乡、上下联动、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规范市场准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综合执法队伍素质建设、装备建设、业务建设和形象建设,不断推进综合执法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形象好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
(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依法查处违法文化经营活动,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城乡互联网上网服务、娱乐、演出、出版等市场整治力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文化市场管理重点项目
九、完善事业发展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做到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考核。要把文化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各地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各级党委要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制定规划、推进改革、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有力支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优势,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社会各方面都要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各行各业和各单位要重视并搞好自身文化建设。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培育、成长、使用的体制机制。加强文体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造就一支讲政治、懂文化、善管理的文化干部队伍。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训、引进和激励机制,制定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对文化人才分级分批开展培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基层文化人才信息库,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扶持培育民间文化人才,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并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扶持民间剧团、业余演出团体等发展,推动民间文艺团队体系化建设,促使其发展壮大。加强校地合作,依托本地教育资源,建设随州艺术学校,培养文化人才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的文物、文艺等专业人才,解决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建立文化人才荣誉制度和表彰制度。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构建市、县两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实施体育人才“六个一批”工程。
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三)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同经济实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机制,依法保障公共财政对文化体育建设的投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重点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扶持公共文化机构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依法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专项基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落实中央、省、市支持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