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随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12-07-11 00:00
  •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编辑:admin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随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随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随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根据《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中共随州市委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随发〔2011〕1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规划布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随州的宏伟目标,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举、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政府社会协同,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强水利建设,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为随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实际需求出发,着力解决防洪安全、饮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等涉水问题。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标准来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防止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侵害。
    3、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允许范围内,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提出合理建议,达到资源的供需相对平衡,使水利的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协调。
    4、坚持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原则。水利发展必须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资源,始终把节约、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利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坚持因地制宜、讲求效益、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原则。要依据投资规模和投资政策,统筹考虑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优化配置建设资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提高水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通过理顺体制,改革机制,健全法制,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市场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三)总体思路
    坚持防汛与抗旱、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工程建设与管理、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五个同时抓,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综合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库生态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积极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到单一工程效益与工程体系整体效益、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四个结合,实现发展思路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防汛抗旱由洪水控制和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建设管理由行政控制为主向市场机制为主转变,行政管理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四个转变,努力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突出水资源紧缺和水患防治问题,为随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四)规划布局
    实施“一面三片”的宏观发展战略。一面,即改革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全市面上的水利建设管理。对公益性水利建设坚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经营性水利建设坚持市场运作,农村小型水利坚持走“三民水利”的发展路子。三片,即依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特点,将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各定为一片。随县和曾都区的水利发展重点:(1)随中浅丘平畈大中型水利工程效益发展区。重点解决城市防洪、城镇供水、农业节水灌溉、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等问题。(2)随北随南低山丘陵中小型水利工程效益发展区,重点解决山洪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和农村安全饮水等问题。广水市的水利发展重点:(1)广中浅丘平畈大中型水利工程效益发展区,重点解决城市防洪、水资源开发、城镇供水、农业节水、水污染治理等问题。(2)广北低山丘陵大中型水利工程效益发展区,重点解决山洪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农业节水和农村安全饮水,发展“以水电代燃料”工程等。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1、防洪抗旱减灾。府河随州境内主要支流重点河段防洪标准达标,基本完成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脱险销号,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大中型病险水闸全面脱险;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使全市山洪综合防治能力明显提高。逐步推进城乡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2、民生水利。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加快重点中型和部分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成3个重点县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10万亩,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0万亩;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全部完成,启动中型泵站更新改造。
    3、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我市水资源配置,全市新增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在保护生态和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4、水资源节约保护。2015年全市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20立方米以下,万元GDP用水量降到200立方米以下,城镇管网供水平均漏损率降至15%以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全市重要河库(湖)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达标率提高到7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全面提高。“十二五”期末,全市年用水总量不超过11.68亿立方米。
    5、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管理,重点解决目前水质污染严重、河道断流、水生态问题突出的重点河流的水生态修复。
    6、水利综合管理。初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城乡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取得重要进展,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利投融资、水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二)主要任务
    1、防洪抗旱减灾。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建设并举,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减轻水旱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
    (1)病险水库(闸)加固。完成35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其中大型1座(吴山水库),中型2座(鲁城河水库和黑龙口水库),小(1)型44座,小(2)型303座;完成6座病险水闸改造,其中大型水闸1座(上白云湖拦河闸),中型水闸5座。
    (2)府澴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府澴河随州城区至随县厉山段、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区段、曾都区府河段、广水市马坪镇段、广水市长岭镇段共计75公里河流河段的治理;完成氵厥水河上游厉山段(结转项目)、碾子庄河、氵差水河唐县镇段、漂水河殷店镇段、均水河均川镇段、均水河城区段、浪河何店镇段、广水市应山河太平河段、广水河广水办事处段、广水河城区段等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对山洪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综合治理。
    (3)清淤疏浚工程。完成白云湖的清淤疏浚任务;完成10万口堰塘改造任务,其中新建和高标准改造当家堰塘2万口。
    (4)城市防洪工程。完成随州城区城市防洪工程;完成随县县城及县境内沿河7个镇区的防洪体系建设;完成曾都区洛阳镇区和淅河镇区的防洪体系建设;完成广水市城区的防洪体系建设。
    (5)除涝工程。完成10万亩渍害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其中随县5万亩,曾都区2万亩,广水市3万亩。
    (6)防汛通讯。建立区域水量统一调度体系;完善水情、灾情、工情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大中型水库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以及水保、供水、调水等基本信息采集规范化、自动化、信息化的防汛通信干线建设。
    (7)水文设施建设。新建河道水文测验站16处,大中型水库水文测验站3处。
    2、水资源综合利用。
    (1)重点水源工程。新建中型水库5座(迎丰、五道河、狮子潭、金鸡河和黑虎庙水库),新建小(1)型水库2座(玉龙水库和烈山湖水库),小(2)型水库3座。
    (2)城市供水工程:完成先觉庙向随州城区供水复线工程、随州市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随州市城南新区供水工程、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和马鞍山水库供水复线工程,新建封江口向随县县城供水工程,完成随县县城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广水市应山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及应急水源工程。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规划解决109.93万人(包括2010年的30.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随县(含大洪山风景名胜区)46.7万人,曾都区(含随州经济开发区)35.01万人,广水市28.22万人。
    (4)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随中灌区、广水黑花飞灌区2个大型灌区,白果河、桃园河、罗红、新峰、高峰寺、霞家河、高泵站等7个重点中型灌区和11个一般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5)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新建随州经济开发区蔬菜节水示范工程。规划在随县新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0.9万亩,喷灌2.5万亩,微灌0.95万亩。规划在曾都区何店镇棋盘山建设0.5万亩茶叶喷灌节水示范项目。规划对广水市的应山、广水、十里、长岭等镇办事处的0.5万亩蔬菜基地进行节水灌溉和2.0万亩基本农田田间渠系进行防渗。全市规划建设节水型示范机关1个、节水型示范社区18个(市直3个,随县、曾都区和广水市各5个)、节水型示范学校11所(其中市直2所,随县、曾都区和广水市各3所)、节水型工业园区4个(市直、随县、曾都和广水各1个)。
    (6)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规划改造大型泵站1座,中型泵站6座,小型泵站1310座。
    3、水资源及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1)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对府河随州段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对随州城区内河生态进行修复,对氵员水河、均水河、广水河和应山河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
    (2)水源地和水资源保护工程。规划对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先觉庙水库、白云湖水库、马鞍山水库和县市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封江口水库、大洪山水库、吴山水库、桃园河水库、白果河水库、飞沙河水库、许家冲水库、高峰寺水库、霞家河水库等进行重点保护,其余所有大中型水库一律禁止投肥养殖,管理范围内的一切影响水质的开发利用活动应严格控制;建设10处乡镇污水处理厂,对8个重点入河排污口进行整治;开展农村沟渠环境综合整治。
    (3)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对先觉庙水库库区、马鞍山水库库区和白云湖水库周边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总预防保护区面积2498平方公里,重点监督区面积364平方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实行封山育林和生态自然修复,对荒山荒坡进行植树种草或发展经济果林。
    (4)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改造水电站33座,新建水电站2座,增加水电装机6500kW,改造扩容1860kW。
    4、水利综合管理。
    (1)水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县(区、市)防汛抗旱调度指挥中心,由市防汛抗旱调度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对大中型水库及部分重点小型水库管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灌溉试验站;建立和完善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河道管理制度等。
    (2)教育培训。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分期分批对水利职工进行知识培训,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引进、交流、培养机制,尽快提高水利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尽快改变目前我市水利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适应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的状况。
    (3)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和水土保持监测等信息化系统;建立大中型水库及干流洪水的预报、预警系统,对区域洪水的蓄、滞、泄、排实施调度管理;建立全市水情、灾情、工情的信息网络及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使在遭受常遇洪水时,基本能免除灾害影响,在遭遇稀遇洪水时,灾害损失能降到最低限度。
    (4)水利改革和能力建设。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加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大力推行项目代建制和试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制。创新水利建设监管机制,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市、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网络。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规定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公共财政对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的补助机制,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投资估算与实施计划
    (一)投资估算
    依据相关规划、专项规划和单项工程前期工作的投资估算,结合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关精神,经过重点项目筛选,全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总投资84.0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4.63亿元,地方配套(包括银行贷款)39.38亿元。投资规模分类组成为:防汛抗旱减灾工程总投资27.72亿元,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36.44亿元,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总投资18.29亿元,水利综合管理和行业能力建设1.56亿元。
    (二)实施计划
    随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拟定了四大类23个大项目,其中工程类项目18个,“十二五”期间完建12个,需结转2015年以后完成的项目6个;管理与改革类项目5个,“十二五”期间计划全部完成。
    1、“十一五”结转项目。“十一五”期结转至“十二五”期的水利项目主要是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待完成投资0.15亿元。
    2、新建项目。“十二五”期间新建重点项目四大类23个大项目,投资规模83.86亿元,其中防汛抗旱减灾工程总投资27.72亿元,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36.44亿元,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总投资18.29亿元,水利综合管理和行业能力建设1.56亿元。
    3、年度安排。年度实施计划按照重点项目筛选原则,对续建项目、纳入全国规划、流域规划、地方重要规划的项目优先安排。经筛选排序,2011-2015年分年度投资规模依次为11.52亿元、15.40亿元、20.27亿元、19.19亿元、17.63亿元,分别占“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的13.71%、18.33%、24.13%、22.84%、20.99%。
    四、规划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全市抗旱规划等事关民生的水利专项规划,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覆盖全面、层级配套、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水利规划体系。加大水利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对符合国家和省水利投资政策方向的重大项目,应优先开展前期工作,保障我市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强化水利发展规划的调控与约束功能,加强分类指导。
    (二)加强水法规宣传,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水法制观念。完善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加强边界水事纠纷协调处理力度,强化水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权制度、水量分配方案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以及以地方管理为主、实行分级负责的管理制度等,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切实落实最严格的水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切实抓好水资源配置,加快制定区域水量分配方案。
    (三)增加水利投入,建立稳定可靠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依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事权,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确保水利国有资产的正确计量和使用中的保值增值。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落实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等水利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四)强化管理责任,健全协商机制。进一步明确水利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健全部门之间的协商机制。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约束性指标,应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水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主要约束性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五)推进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落实水利科技经费,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重点抓好防洪、节水、水资源保护、抗旱、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水利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完善水利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工作体系,积极推进水利干部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围绕水利发展目标,以高层次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建立一支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水利人才队伍。
    (六)认真组织实施,推进公众参与。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推进公众参与制定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实施机制。加强“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各个环节的组织实施,明确责任,逐级落实各项水利管理政策,提升水利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引导,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创新水利建设各个环节的公众参与方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