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关于随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发布日期:2023-09-21
  • 信息来源: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 系统管理员

关于随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1月5日在随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汪海涛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书面报告随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疫情持续反复等超预期因素,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较好完成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8.3%;外贸出口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背景下,虽然部分指标未能实现年初目标,但主要经济指标发展趋势与全国、全省保持一致,经济总体顶住压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取得五大成效。

(一)特色产业质效提升。擦亮“专汽之都、现代农港、谒祖圣地、风机名城、新能基地”五张名片,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全力建设“2236”产业集群。一是特色产业竞相发力。加快推进专用汽车新能化、智能化发展,专汽及零部件产值达到60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2.8%,“武襄十随”汽车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随州造”医监医保车为航天员提供应急保障,齐星纯电动重卡顺利交付,湖北新楚风氢燃料电池冷藏物流车成功下线。夯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随州香菇”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随州油茶”“随县葡萄”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功举办壬寅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第二届应急装备创新联盟发展大会、第二届文旅产业大会等活动,“随州市采茶赏花之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随县成功创建荆楚文旅名县,大洪山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洛阳镇九口堰村和十里街道办事处观音村荣获“湖北旅游名村”称号。加快推进风机名城建设,推动与沈鼓集团合作组建“沈鼓-广水风机产业技术研究院”,风机产量超过1.5万台,产值增长9%。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广水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科技示范工程建成投产,随县百万千瓦新能源多能互补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近300万千瓦,累计发电量突破260亿千瓦时,连续十年位居全省第一。二是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万户,同比增长52.9%;“四上”企业达到1560家,创历史新高。深入推进技改提能,鼓励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代、生产换道”,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培育18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企业入选全省民企百强,程力专汽新工厂、黄鹤楼酒业搬迁扩能、天一智能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三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细化“科创十条”实施细则,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5家,同比增长102.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两百亿大关,随县香菇、广水风机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随县、曾都、广水分别获得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泰晶科技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实现了国家级科技平台零的突破,湖北犇星与武汉科技大学签下1.5亿元技术交易大单,打破全省纪录。

(二)市场主体企稳向好。认真落实“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一揽子政策,推动惠企政策落地,充分激发发展活力。一是企业帮扶有序开展。制定《随州市贯彻落实中央、省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工作清单》,深入开展全市“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推动困难企业重组,盘活危困工业企业26家,举办“盛夏美好生活消费季”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3300万元,直接拉动消费近2亿元。二是惠企纾困扎实推进。全面落实惠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退税10.9亿元。加强政银企对接,推广运用“楚天贷款码”、“香菇产业贷款服务码”,新增贷款112亿元,8家文旅企业获得帮扶贴息2000余万元,为交通物流“两企两个”争取专项再贷款7796万元。创新“4321”新型政银合作模式,全面推广新型“政银担”,降低融资担保费率,累计减免担保费用970万元,提供新型“政银担”贷款8.58亿元,发布首批40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白名单,办理专利质押融资贷款1.8亿元,商标质押融资贷款1000万元,实现零突破。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全市一流营商环境建设26条政策措施和126项重点任务,编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汇编》,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大力推行“一业一证”改革,企业开办提升至“2050”标准,25项先行改革试点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名单,随县探索完善建设工程担保体系改革和城区“存量房转移登记+金融服务”改革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三)投资支撑稳定有力。发挥投资稳增长压舱石作用,以重大项目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一是强化项目招引。成立随州楚商联合会,组建八大产业招商分局,探索联络商协会开展专业化委托招商,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5个,同比增长78.6%。国民技术锂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园、中粮集团农业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广水市入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二是强化项目推进。建立市领导领衔统筹、相关部门全程服务协调等工作机制,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应对经济下行”政策机遇,建立在建、新开工、前期推进重大项目三张清单,完善地方政府领导统筹调度、市县镇三级联动的项目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投资项目“大入库”、基层投资统计“大练兵”活动,精心组织全市重大项目观摩拉练,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7个,东风马可迅铝制车轮、犇星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随信高速、随州电厂、斯诺锂电池、中医医院新院区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强化项目服务。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做好项目立项、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累计获得中央和省预算内无偿资金7.6亿元,争取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央行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等政策性资金额度134.5亿元,争取政府专项债券34.6亿元。

(四)城乡品质显著提升。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城镇功能持续完善。扎实推进神韵随州补短板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污泥无害化处理厂、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综合体相继建成,新改造完工老旧小区159个,整治背街小巷114条。全面开展“创文创卫”,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包装改造启动建设,解放路环境整治综合提升工程顺利完工,白云湖“一湖两岸”带状公园入选全省“最美城市公园”。二是乡村振兴全域推进。农村改革破题起势,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全市359个负债50万元以下村实现债务清零;乡村合作公司发展到640家,典型经验被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广,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79家;新改建农村公路644公里,常态化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新打造4个美丽乡村示范片,160个示范村和整治村。三是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守牢流域安全底线,与武汉、孝感共建府澴河流域河湖长制协作机制,府澴河流域系统治理一期顺利开工,徐家河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迎接评估验收。打好蓝天保卫战,淘汰铸造行业冲天炉10台,全市优良天数比例86%,位列全省第4位。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重点流域沿线集镇废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19个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优良,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快推进生态示范创建,随县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五)人民福祉持续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牢民生底线,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就业形势总体较好,实施“降、缓、返、扩、贷、训”等就业创业政策,降低工伤和失业保险保费费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亿元,全市就业局势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二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基本医疗保险常住人口参保率达到98.6%,5种门诊慢特病开通跨省直接结算,药品耗材集采价格平均降幅超六成,加强住房保障,为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649套。三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建设公办幼儿园16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88所;积极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所,“双减”深入落实,高考成绩再创佳绩,省级教联体试点启动申报。四是健康随州稳步推进,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同心协力打赢多场疫情防控歼灭战,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加快公共卫生补短板建设,市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投入使用。做强县域医共体,急救中心正式上线运行,市区域医疗数字一体化平台项目正式启动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增婴幼儿托位470个,“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列入全国示范向全国推广。五是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开展“下基层 察民情 解民忧 暖民心”活动,建成“红色驿站”383个;推进“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效显著,排查自建房70.7万户,整治危房1.8万户;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1条,有序化解6个风险楼盘,如期交房3034套;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2个村上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户家庭入选全国“五好家庭”“最美家庭”。

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州发展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牢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足,特色产业还不够强,大企业、大项目不多,中小微企业还未完全走出困境,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对此,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迎难而上,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虽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危中有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两个确立”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最大确定性,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排除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变量,中央全力稳增长提振发展信心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成为凝聚全社会奋进力量的最大共识,必将形成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共促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并整体好转,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四次、五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州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粮食产量达到146万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一)加快动能转换,提升产业能级。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抢抓“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发展机遇,依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加快新能源整车和智能网联专用车研发生产,以武汉申报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为契机,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研发量产,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高功率密度电机等产业链,建设新能源商用车专用底盘研发中心和整车制造基地,加强专汽行业规范整顿,鼓励专汽企业“走出去”,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围绕食用菌、粮油、畜禽、果蔬、茶药五大农业产业链,积极对接省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谷维素制药、品源现代香菇深加工、中粮家佳康生猪全产业链等项目建设,以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以“一县一业、一县一园”为方向,加强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以内外循环串起供应链;壮大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商协同稳固利益链。引进培育风机整机生产及上下游企业,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支持广水与沈鼓集团深度合作,加快中国风谷产业园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炎帝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等人文资源,加快炎帝文化旅游区、曾都区神农谷境等建设,优化寻根问祖、品位曾随、乡村体验等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引客入随工程,举办癸卯年寻根节和文旅产业发展大会,讲好随州故事,擦亮“神韵随州 一见钟情”文旅主题形象。聚焦“千万千瓦”装机目标,加快推进国能长源随县百万千瓦新能源多能互补基地建设,实现随州电厂一期投产发电,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加快推进华润随县文昌集中式化学储能电站,推动随县徐家塆、广水花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加快提升配电网互联互供能力,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深耕专汽制造、农产品加工、冶金铸造、新型建材等行业细分领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入实施“技改扩能、制造焕新”行动,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以上,支持石材产业绿色规范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三峰透平、犇星新材料、金龙新材料等上市步伐。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石英晶体器件、北斗卫星配件等高端电子器件,加快布局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完善智能装备创新平台,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点建设,培育壮大应急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医疗救护、消防抢险、文旅休闲等应急和特种车辆,擦亮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金字招牌。

(二)扩大有效投资,夯实发展底盘。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项目谋划、推进和服务保障,力促投资稳健增长。加强项目招引增后劲。完善落实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聚焦“2236”产业集群,依托八大产业招商分局,依托3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随州异地商会作用,策划式开展招商引资,实施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强化产业转移的整体承接引进,精心筹备寻根节经贸洽谈、应急产业论坛、菇博会等经贸活动,积极参加中博会、厦洽会、鄂粤港澳大湾区经贸洽谈会等招商活动,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90个以上。推进项目建设促发展。完善谋项目抓投资的压力落实机制,建立项目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健全项目拉练机制,常态化开展项目投资拉练活动,定期晾晒成绩单,围绕10亿元以上项目、省市级重点项目抓实重点项目调度督办,推动随县石材铁路专用线、氢能产业示范园、高新区高端锂电铜箔等一批项目尽快开工,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亿元以上。健全保障机制优服务。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探索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等方式,加快推进襄阳至信阳高速公路随州段通道研究、随南大洪山北麓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精心做好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资金支持。服务项目“引进-落地-建设-投产-达效”全周期,积极开展重点项目金融对接活动,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积极推行标准地出让,实施工业项目“五证同发”,力促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三)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共同繁荣。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更新、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花园城市,顺应“向水而居”的历史格局,精准编制完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品质布局城市蓝绿空间体系;推进城市更新,启动实施花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加快白云湖生态环境治理二期、城东应急水源工程、九大片区综合改造、随州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河两岸”滨水绿道,支持明珠新城、城南片区打造花园化功能区示范;建设完整社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综合配建多样化服务设施,建设“幸福食堂”,持续推动“红色物业”拓面提质,推广应用智慧物业,打造“15分钟品质生活圈”;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通管”,扎实开展“创文创卫”,大力倡导文明有礼新风尚,广泛开展花园式街区、社区学校、工厂创建活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加快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推进随县县城、广水城区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中心城区与随县县城同城化发展;强化农产品流通、农业机械、农资供应等服务,优化升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支持供销社搭建县乡村三级统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办好业教保医水路信“民生保障七大事”,集成打造教联体、医联体、养联体、水联体、安联体。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推进灌区改造,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5.5万亩,推广种植优质稻,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突出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保护,推动“四好农村路”、农村电网、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建设,以“拆通透、码整齐、扫干净”为切入口,深入实施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打造6个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深入实施市民入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深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造农村合作社、改善要素流入环境,办好乡村合作公司,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探索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全面落实《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深化“一业一证”改革,做实做优“存量房转移登记+金融服务”改革,建立税务“信用+风险”监管体系,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到“33、23、12”标准。动态调整“免申即享”惠企政策清单,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推动中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融资增量、扩面、降费,力争全市新增贷款135亿元;持续开展助企帮扶活动,用心用情为企业排忧解难,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确保市场主体总量稳中有升。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工程,落实三年滚动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深化市校合作,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柔性引才,依托曾都区“百美村宿”、广水市“山盟海誓”等文旅项目,建设一批科研小院、文化小院等专业小院,打造酒店式服务区、度假式工作站、科研转化集聚地。主动对接襄阳都市圈,深入实施“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共建鄂西北香菇产业集群,推进旅游“一卡通”,加快推进随信高铁项目前期。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积极开展工业品下乡活动,扩大新能源汽车、建材、绿色智能家电等消费,策划开展促消费活动,以节兴商促进消费回暖。开展外贸回流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销售中心,建设生产车间,带动企业多种渠道拓展市场,强化外贸平台建设,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推广用好“楚贸通”平台,提升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支持高新区创建湖北自贸试验区协同区,力争新增出口千万美元以上企业3家。

(五)实施流域治理,守牢安全底线。围绕府澴河流域确定的“底图单元”,统筹山水林田库草砂一体化保护修复,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严守水安全底线,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水环境安全底线,加快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随州市配套工程、府澴河综合治理随州段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谋划推进洛阳、太平等重要集镇防洪工程,加强水库安全运行监管;持续推进“百吨千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启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保障供水安全。严守水环境安全底线,加强以大洪山为重点的流域水源地保护和淮河源头治理,扎实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加强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城镇污水管网,深化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实现19个地表水考核断面稳定达标。严守生态安全底线,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镇、村“四级联创”,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拓展“绿满随州”行动成果,加强大洪山、桐柏山生态修复,推进徐家河、封江口、淮河源等湿地公园建设,全面建设绿色矿山;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升产业园区循环化水平,推动广水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随县华中石材循环利用示范园等绿色园区建设。

(六)完善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就业优先,落实援企稳岗促就业政策,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我兴楚乡•创在湖北”返乡创业行动,建设零工驿站,力争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3%以上,落实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推进“双减”,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6000个,推动“教联体”试点落地见效,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推进中职“职教高考”对口升学,积极筹建本科院校。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政策措施,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加快市应急救援基地、市妇幼保健院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妥善处置受困房企风险,全面排查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扎实推进平安建设专项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积极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发动群众从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扫干净、摆整齐、评星级,努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充分监督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汉襄肱骨、神韵随州”,谱写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两企两个”: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物流配送企业;道路普通货物运输个体工商户、个体普通货运车辆车主。

“4321”新型政银合作模式:由地市级担保机构、省再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地方政府分别按照40%、30%、20%、10%比例承担信贷风险。

“一业一证”: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集成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2050”标准:2个环节、0.5天内办结、零费用。

“创文创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五清一改”: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无功能建筑,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降、缓、返、扩、贷、训”: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政策,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和拓宽技能提升补贴受益范围,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积极开展就业培训。

“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一老一小”:老人和小孩。

“情指勤舆”一体化:以“情报导勤、专业调勤、规范执勤、全程督勤”为主要内容,能实现接警更高效、调警更顺畅、出警更精细、处警更规范。

“十百千万”工程:围绕粮油、猪禽、水产、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10个优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100家细分行业冠军龙头企业、10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近1000万农户增收。

“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33、23、12”标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缩减至33个工作日,社会一般投资项目缩减至23个工作日,小型低风险项目缩减至12个工作日)

“百吨千人”工程:建造日供水能力达百吨,覆盖人口达1000人以上的饮水工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