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记者傅天好 周光兵 陈曦 刘伟峙
黄石,因矿建厂,因厂设市。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最早成立的省辖市之一,如今的黄石已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并由因矿立市转型为“生态立市”。
2013年9月13日,黄石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 (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决定》。“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委书记周先旺的主题报告铿锵有力。
两年过去了,黄石的转型之路走得如何?初冬时节,记者深入黄石境内,一睹涅?重生的新黄石。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黄石,因矿产资源丰富得名,曾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被誉为黄金宝石之地。
黄石有4张城市名片——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里、服装新城,其中3张都与矿有关。
早在3000多年前,黄石的先人们便开始了铜的开采与冶炼。他们大兴炉冶,创造了光彩夺目的青铜文化。
100多年前,民族工业先驱张之洞在这里创办了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铁厂矿有限公司。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这里布局了一批冶金、机械制造、建材企业。60多年来,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近2亿吨、铜精矿近10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近6亿吨。
各种矿产资源成就了黄石的辉煌。烟囱曾是黄石繁荣昌盛的象征,城区大大小小的烟囱有上千个。
有所得必有所失。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不仅使黄石资源日益枯竭,更催生了严重的生态创伤:
山体方面,开山塘口400多处、塌陷区8.4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隐患点近500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土地方面,损毁土地面积21万亩、废弃地7万亩;
水体方面,湖泊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
空气方面,每年降尘量6000多吨,部分区域市民不敢开窗户。
不仅如此,传统工业衰落,产业工人失业,财政收入减少……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抚平创伤,转型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自然、健康生活。”黄石市委宣讲团宣讲员、湖北理工学院副校长王志超在介绍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的经历时感慨万分。
转型之前,先得把已经破坏的生态修复治理好。为此,黄石市大力实施治山、治水、治气、治土等“四治”工程。
治山,将开山塘口生态修复作为促进城市转型、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来抓,投资3.6亿元进行全面治理。
治水,实施总投资14.67亿元的亚行贷款黄石市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治气,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计划,重点实施重大节能减排项目320个,积极推行脱硫、脱硝差别电价。
治土,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40个,新增农用地3.08万亩。
转型升级另辟蹊径
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这3家资源消耗型企业占全市工业总量近30%。作为传统工业基地,黄石的重工业鼎盛时期占工业经济90%。
在这样的城市谈转型,谈生态立市,需要何等的胆量与气魄!仅从经济发展角度讲,面对财政分灶吃饭的压力,谁愿意、谁又敢轻易转型?
然而,还有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改善民生。因为,“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
转型发展须有壮士断腕之决心。黄石市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能低下的 “小高炉”、“小钢铁”,一律关、停、并、转,淘汰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196.7万吨。仅大冶一个地方,关停并转1300家“五小”企业。
对于大型企业,虽不能一关了之,但也绝不能“无动于衷”。该市累计投资30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新冶钢百亿元“淘汰落后、特钢升级”技术改造工程、大冶有色年产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华新水泥市政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置等一大批重大改造项目。
如今,新冶钢的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3位。大冶有色生产能力由全国第5位上升到第3位,率先在全国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华新水泥在保持全国水泥行业前三名的同时,实现向节能环保产业的转型。
这就是黄石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自主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内涵发展道路,让老母鸡下“金蛋”。
通过关、停、并、转,减少了一大批企业,那部分产值如何弥补?市发改委、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坚持把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模具作为产业转型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11月24日,位于黄石经济开发区,投产才一个月的上达电子黄石光电新材料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作业。这个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7个月时间。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浩龙告诉我们,待二期项目建成达产后,可解决6000多人就业,年缴税5亿元。职工王小艳告诉记者,她是黄石本地人,能够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还有近3000元的工资,她很满足。
黄石市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随着上达电子、星河电路、宏广电子、欣兴电子等一批在建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4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末可实现年产值过1000亿元大关。
生态新城初露峥嵘
“黄石越是细品,越有味道,风景雅致秀美,工业基础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与我们杭州有共通之处。”11月25日,来黄石参加 “百家媒体聚焦魅力黄石”全国新闻摄影采访活动的杭州日报视觉影像部主任慈宏给黄石点了个赞。
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黄石正在华丽转身:产业规模明显壮大(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152.1亿元,全市产值过百亿元产业6个)、产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集群式发展明显加快、产业效益质量明显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明显推进。
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明显改善。黄石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连续7年达到310天以上;长江黄石段水质保持在Ⅲ类水平,磁湖Ⅲ类水质达标率86.5%。
去年以来,黄石连续举办了两届园林博览会。不仅如此,2016年9月,湖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将在黄石大冶湖生态新区的核心区举行。 《(黄石)园林博览会概念性总体规划》将园博园定位为“凤舞金湖,水秀园冶”,突出“转型黄石、灵秀湖北”的园博主题,打造一派水韵与花田相互叠合的独特景观。
改革发展的落脚点是惠及民生。2014年,黄石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08元、10957元,今年预计可达到27225元、11943元。黄石管辖的大冶市域经济四度蝉联全国百强,今年又比去年进了5位,居全省前列。
离开黄石前,记者冒雨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新水泥厂旧址。这里现在是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略显破旧的厂房,墙壁上记录当年每月生产量的公告栏依稀可见。两旁粗大的法国梧桐树,金黄色的叶子在雨中悄然飘落。它们是当年华新水泥辉煌红火的见证者。
黄石的未来将如何规划?黄石市委、市政府将认真贯彻省委书记李鸿忠11月18日在该市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山水、岸线资源,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黄石,这座曾经饱受污染的重工业城市,如今正在变身为“生态新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