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发展 创新驱动“混”出活力——随州工业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 发布时间:2018-10-30 09:08
  • 信息来源: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四十载改革发展,看随州企业市场大潮竞风流。

  工业规模从小到大,“混改”特色全国叫响,特色产业实力领航,竞争实力由弱变强。谱写出随州企业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之歌。

  改革开放之初,随州工业经济国企唱主角。省汽车改装厂、随州棉纺织厂、省齿轮厂、随州缫丝厂、省油泵厂、随州环潭大修厂六家大厂及随州电源厂、金环水泥、玉龙供水、洛阳重晶石矿等十多家小型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全部根基。

  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后,国企改革风起潮涌,民营企业走进舞台中央,担当发展重任。通过全面招商,随州引进了泰晶电子、华鑫冶金、毅兴智能、中兴食品等一批优质民营企业,更吸引了大量全国知名国企和上市公司与随州企业“混合”,通过资本的优化重组,技术的引进转化,促进了国有体制与民营机制的有机融合,“混”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活力,“混”出了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

  通过重组裂变,产生了恒天新楚风、叶开泰国药、重汽华威、三环铸造、厦工楚胜、玉柴东特、正大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为随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全市共有41家混合所有制经济体,总资产超过320亿元,涉及专用汽车、食品、生物医药等重点支柱产业。其工业总产值及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市重点调度企业的38.8%和45.5%。

  同时,通过本土内部裂变、聚变、蝶变,齐星集团、金龙集团、程力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成长为年产值过10亿元龙头企业。目前,全市产值规模过10亿元重点企业达到15家,过亿元企业近500家。其中,齐星集团连续10年蝉联“湖北百强企业”;程力集团多次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今年工业产值有望达到50亿元;华鑫冶金今年工业产值有望达到30亿元。

  截至2017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98家,2017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381.5亿元、增加值328.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0.65亿元)增长506倍。

  随州工业经济发展特色明显,优势集中。

  经过四十年的裂变,随州形成了专汽及零部件、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其中专汽及零部件产业从一家省属改装厂发展成为全国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资源最富集、区域集中度最高的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专汽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42家,其中资质企业达到40家,国家公告内品种7000多个,已形成年产专用车20万辆、新能源汽车2万辆、底盘10万辆、车身10万台、车轮1000万套、铸造件10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7年,实现汽车机械产业产值355亿元,生产专用车11.2万辆,产量约占全国10%。

  依托专汽产业,随州先后斩获“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首批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全国专用汽车质量提升示范区、国家级出口专用车产业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专用汽车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金字招牌。先后承办三次全国专汽产业发展论坛、一次全国应急产业发展大会,专汽之都美名享誉海内外。

  今年前三季度,特色产业比重继续提升。汽车机械、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实现产值676亿元,占六大产业比重达到66%。其中,专汽及零部件产业产值在全国行业景气度下行的背景下逆势增长15.2%,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是不变的主题。

  我市大力推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相继组建了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随州工业研究院。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48家,其中省级103家。全市设立院士工作站3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2家,占规模企业总数的14.1%。

  创新驱动,催生了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2017年以来,我市齐星车身、三峰透平、裕国菇业、金龙新材料等19家企业被授予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称号。2016年9月底,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致力振兴民族晶体工业的泰晶科技公司在上海交易所A股上市,成为随州市首家在A股主板上市企业。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推进“机器换人”计划,着力于装备产品智能化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工作。

  随州工业发展从机械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已经步入智能化制造时代。齐星车身、华龙车灯、东风车轮、江南专汽、裕国菇业、三环铸造、毅兴智能等三十多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健民叶开泰国药智能制药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加紧实施。随州企业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