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炎帝神农与中华国医药文化之梦——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专家演讲摘录
  • 发布时间:2015-06-17 09:5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精准医疗与安全用药
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连达

 

    神农氏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有非常重大的贡献,比如在农耕文化,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方面等。在此我想谈谈他在医学领域的三大贡献。
    首先他是中医中药的创始人。大家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由此有了《神农本草经》,有了中药,后来有了《内经素问》,才有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中医学,因此中医中药的始祖就是神农氏,这个没有争议,这是个伟大的贡献。中医中药始于神农氏,也就是说在五千年前已经有了中医中药,这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早的多,甚至早几千年。
    炎帝神农氏第二大贡献,在毒理学的研究,他是创始人。我们都知道西方医学有毒理学,但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毒理学研究,认为毒理学是西方传过来的,其实这是误解。“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神农尝的是什么呢?不是疗效,是毒性。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毒理学研究,而且是人体毒理学,比西方的实验毒理学先进得多。
    炎帝神农氏第三大贡献,是医务人员的献身精神。神农是最早以身试毒来救助病人的,这种献身精神始于五千年前。一直到今天,我们中国的医务人员仍然有这种献身精神。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武器,如果药品不安全,那就会杀人不见血,不仅不能治疗病人,甚至害死病人。因此医药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在这方面,过去有许多不正确的看法,借此我想纠正一下。
    中医无毒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是药三分毒,只要有疗效就有毒性。如果中药无毒,神农氏怎么会“一日遇七十二毒”呢?认为中药无毒,男女老少皆宜,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另一种观点认为,中药只要有毒性就应该禁止使用,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西药毒性更强、发生率更高,也要禁止使用吗?如果中药、西药都禁止使用,我们拿什么治病?所以正确的看法是,无论中药、西药都有毒性,都有不良反应,关键是合理科学用药!由于任何药品都有毒性,因此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十分必要。
    近期,就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出 “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在目前情况下,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领域问题时有发生,有些不法现象屡禁不止等。“四个最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这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解决好一些问题:
    比如“最严谨的标准”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建立了很多传统的标准,包括食品药品安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产品没有建立标准,或者有的建立了标准但是不科学、不严谨、不合理,不能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这些有缺陷的标准无法保证食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亟待加强的!比如中药的说明书,这是指导病人合理用药的重要文件,但是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有半数的中药说明书是不合要求的,该说明的问题没写清楚,甚至有意隐瞒不良反应,或者掩饰不良反应、夸大疗效等。
    在食品药品严格监督管理方面,其实我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也存在问题。医药界同行都知道,过去管药的部门叫“九龙治水”,管理药品的部门多,监管非常紊乱。后来中央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整顿,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机构、体制上有了极大的改善。后来发现这个”九龙治水”变成了“一龙治水”,而后又发展成“十龙治水”,现在管药的还涉及农业、林业、农副业、市场、商业等很多部门,有的时候谁都管,遇到难题谁都推脱,因此在机制和管理上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另一个问题是,我国药品的监督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大药品安全监管呢?可以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各行各业参与监督。可惜目前我们对这些监督机制重视不够,鼓励和支持力度不够。官方的主管部门监管力量不够,群众性的社会监督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国假冒伪劣药品、药品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所以说,现在我国距离“最严格的监管”仍有很大的差距。
    过去我们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对药品类的违法行为惩罚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是行政处分,或者罚一点款了事,但是一个假冒伪劣药品有时可能带来多少亿的利润,些许罚款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所以有些奸商有恃无恐、毫不在乎,这也说明我们的药品安全监管、不法行为打击强度仍需加强。
    “最严肃的问责”,问谁的责?比如有药厂发生重大事故,甚至发生较多人数的药害事件,主管部门没有担起应担的责任,但是没有一起案件正真责任追究到底。所以,建立最严肃的问责制度有待加强。
    努力保护全民健康、保证所有病人安全用药,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是今天我们纪念老祖宗神农氏,向他学习舍己为人的医药精神所在!希望中医药事业有空前的大发展,全国人民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中医药文化引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国医大师 孙光荣

    历史和现实业已证明:没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就没有中医药学;没有中医药文化素养,就没有真正的中医药队伍;没有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就没有巩固的中医药服务阵地;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引领与推动,是中医药文化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两个关键作用。正因如此,发展中医药文化已逐步成了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海峡两岸的共识。今天的寻根大典就是一个明证。从1983年人大代表首次呼吁中医药立法,历经30年之后,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首次从国家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以法律形式制定了中医药的发展政策,由此,中国中医药发展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医学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之瑰宝,但近百年来却遭受到“非科学”或“伪科学”的质疑,艰难地走上了一条彷徨、抗争之路。中医学的未来发展,需要中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在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赢得健康发展与全面复兴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医药学的创新发展。
    为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须发展中医药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融合、蕴含、体现着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医药切入,可以最直接、最简捷、最通畅地进入中华文明之门。
    中医学具有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医药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成长,对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且历经劫难而不竭,正是由于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学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问题,必须从哲学入手。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包括变易、中和、意象等,在中国的社会学、政治学、天文学、地理学乃至兵学、农学、医药学、建筑学、星相学、堪舆学之中,都是一以贯之的,这是中华文化的灵魂。然而,在现今中国,“西化”是不争的现实。“西化”的蚕食与冲刷,使得中医学之中的许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内涵与底蕴失落了,有的甚至无法再现。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因而,中医药文化发展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为了世界医药学的创新,必须发展中医药文化。中西医学都是人类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医学科学,目的一致,都为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
    西医是在还原论的指导下,在结果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西医在治疗上是一种对抗式的思维,着重于寻求致病的因子和病变的位置,有病毒则消灭病毒,有细菌则杀细菌,肢体不行则将之切除。这就是西医的特色,也是它的优势。中医则是在天人合一论的指导下发展,从亿万的临床病历中来总结的,采用的是包容式的思维,扶植人的正气,抑制邪气,促进人自然恢复健康,这就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这是两种文化,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但现在很多都是西化了,西医诊断,中医配方,这不是真正的中医。西医看数据,凭仪器,中医则是凭智慧。这一文化思维,就是中医药学要传承的。这就要我们来寻根,不能一讲什么就西化。所以,从世界医学的继承的角度,为了人类的健康,更需发展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直面人类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现实需要,才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前景辉煌的中医药文化。今天,在医药学面对更严峻挑战时,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医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深思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实践,需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走特色发展之路;构建合理的大格局,走科学发展之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大支持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化是政治,文化是形象,文化是环境,文化是生活,文化是经济。发展中医药文化不单纯是中医药行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多方面的一项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战略的大事。共同以中医药文化引领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才能真正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
    发展中医药文化,需要整理多方面资源,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才可能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让我们共同努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为引领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炎黄始祖与寻根文化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鲁谆

    寻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语,“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举办寻根节、参加寻根节,首先要把“根”字的涵义弄清楚。
    从文字上来考究“寻根”。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根,木株也。从木,艮声。”“株”即树木的地下部分,“木株”即树根。“木”字的本意就是扎根于土地上的树。查询《辞海》生物分册,给“根”的释义是“维管植物体轴的地下部分”,根主要的功能是为了固着植物体和支持地上部,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溶于水中的无机养料。所以说,根是植物赖以存在的基础、成长的源泉、命脉之所系。
    “根”字,被引申到其他领域,泛指宇宙万物的基础和本源。通常所说的“寻根”,是指弄清个人、家庭、宗族、民族的来龙去脉,探究其根源。“寻根”和“问祖”密不可分,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性,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心里和精神需求。中华寻根文化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首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次,中国的祖先崇拜传统深厚;再次,同儒家文化的影响分不开,孔子的弟子由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把“孝”作为人的根本。中华寻根文化有其独特性,一是与姓氏文化结合,二是与祭祀文化结合,三是与乡愁文化结合,四是个人寻根与民族寻根结合。
    炎黄二帝是世界华人的同根共祖。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说:“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朱立伦说:“海峡两岸同为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国共两党领导人基本共识,反映了五千多年我们历史发展的轨迹,道出了两岸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五千多年来,从炎黄结盟,到华夏族,再到汉族,以至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充分说明,海内外中华儿女自称炎黄子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两岸同胞、世界华人到炎帝故里随州寻根拜祖,正是同根同祖、同文同种、命运与共的反映。
    中华寻根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孔子的弟子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慎重地对待父母的死去;“追远”,追念远代的先人。“追远”即寻根,也就是不忘祖先,不忘祖籍,不忘祖国,不忘炎黄始祖,不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血脉相连。寻根拜祖,对于推进广大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具有无可替代的潜移默化重要作用。寻根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古代许多诗词,蕴藏着寻根文化的深厚内涵,值得反复吟咏,深入领会。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没有讲“根”,却蕴含了对根的无限生命力的赞颂。清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郑板桥的题画诗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形象生动手法,抒发根对于植物是多么重要!借物言志,人也如此,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抵御千磨万击和来自各个方向的狂风袭击。清代学者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护花,首先是护根,根得到养护后,才能把养分输送给花。民间一句老话“落叶归根”,这也是世界华人的优良文化传统,其可贵之处不在于埋骨乡梓,而在于魂归故里,灵魂深处的归根情节。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写到:“天下万山祖,其名曰昆仑。昆仑有南枝,万里趋越门。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
    寻根文化与文化寻根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寻根,特别重视的是文化寻根,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将我们凝结在一起,我们有血缘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共有的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文化寻根,要不忘炎黄二帝的丰功伟德和开创精神,弄清中华文明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炎黄时代,从而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懂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其深厚根源。我们共同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紧扣时代脉搏加以倡议!
    通过举办炎帝故里寻根节和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要更好地培育和践行中华寻根、恋根、归根、护根的优良传统,紧扣时代脉搏,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根深叶茂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永葆青春。


纪念炎帝神农 发展中医药研究
台湾医学博士 张永贤

    人类生存最为关键的除了填饱肚子,就是对抗疾病,保证身体健康。对抗疾病则需要医药,炎帝神农对医药做了极为重要的探索、显著的贡献。在20世纪,人类在对抗疾病上做了极大努力,疾病减少了,寿命延长了。而到了21世纪,人类更关注健康。这时,在养生、保健等方面,中医药便成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炎帝在农业、医药上功绩显著,在台湾也极为推崇炎帝,台湾境内有167间炎帝庙宇。在台湾的167间庙宇里,炎帝神农氏有三种形象,推广农业、采集药品时,脸偏绿色;中年时,奔波日晒,是红色脸庞;后期,因尝百草试毒,脸呈黑色。药物,强调安全有效。因此,海峡两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研究极为必要。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方面,针灸在近40年传播发展得很快。针灸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却在短短40年内传到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在敬佩很多人做的努力和贡献时,我想提一个问题:洋中医。
    德国人卖银杏叶,但银杏叶来自中国,比如随州就有千年银杏谷;韩国人卖人参,但人参来自中国长白山;美国和加拿大卖西洋参,英国人卖立顿红茶且极为畅销……德国人拿银杏叶做文章,第一代是用来做茶包泡茶喝,第二代是提炼里面16%的自由基,第三代则是提炼24%的自由基,第四代则是降低里面有毒的银杏酸,使之成为药品。银杏叶成为药品,是经过了761次的实验才成功的,精神可嘉。因此,我们对银杏叶、茶叶等要进行反复不怕失败的研究,使其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茶叶,产于中国,畅销全世界。不仅如此,茶叶在传到日本后,经日本的一个厂对茶叶制成药物进行初级研究,再由加拿大、德国接力研究,最终在美国完成生产,制成药物。这是一个跨国的研究。这个例子充分的说明,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团队的力量,共同研究。
    再回到洋中医的话题,如桔子最早产于秭归,但桔子1893年传到了美国;最早产于宜昌的猕猴桃到了新西兰,成了奇异果。同样,炎帝神农探索的中医药在国外成了洋中医。针灸,也面临洋针灸的问题。在近8000万人口的德国,有5万医生学针灸,在日本则有104个针灸学校,在美国有5万个针灸师。他们称其为医学针灸、科学针灸,甚至是西医的针灸,认为只有西医做针灸才叫针灸,我说应叫针灸医学、针灸科学,但他们不以为然。而且,穴道等一些针灸专业名词在国外的针灸医学领域也有了新的名称。另外,我国的针灸大师到了国外不能随意施针治病或是进行工作,因为他们不认可。这就面临一个国际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未来中医药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研究中要发扬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并注重品牌意识,打造李时珍、炎帝等品牌。在20世纪,当西方的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变成了现代医学。但中医药还是传统医学,中医可以进行脉诊,也可以是望闻问切。西医可以借助仪器显示脑波,那我们为什么不考虑将极为重要的中医上的脉波呈现出来呢?这样,将更有助于中医的学习、传承。这些研究,还是需要我们多研究神农本草经。同时,可以多办类似今天这样的与中医药有关的研讨会,甚至展览会等,或是设立国际化的中医药领域的学术奖项,打造神农的药草品牌,或是借助影视作品开展宣传等,更好地发展、传承中医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