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香菇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 发布时间:2023-06-14 08:31
  • 信息来源:随州市食用菌协会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一、菌种制作与品种选择

香菇菌种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母种、原种的制作单位必须是经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资质认定的定点生产单位。取得生产许可证,具备相应技术水平的专业研究单位,一般的栽培户可从这些单位购进原种制作栽培种用于生产。香菇栽培种的制作主要包括配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管理等工艺环节。

1、菌种袋的规格:15~16X30~35X0.005~0.006厘米的聚丙烯料或低压聚乙烯料袋,每袋装湿料大约为0.8~1.0千克,压实后料高大约为18~22cm。

2、配料、灭菌、接种消毒、培菌管理要求参见下文菌袋制作部分。

3、香菇菌种外观质量的鉴定。

优质香菇菌种必须同时具备高产、质优、抗逆性强,以及菌丝生命力强、无杂菌、无虫害的双重特性。菇农朋友除需确定所选用的菌种是香菇的某一个菌株外,还必须鉴定菌种质量的好坏。有些指标必须通过实验和仪器检测才能确认,平时菇农朋友可根据香菇菌种的外观质量来选须知菌种,鉴定一个菌种好坏的重要指标有:纯度、形态、长势、色泽、均度等。

(1)纯度:优质菌种必须是没有感染任何其他杂菌的纯菌丝体培养物。

(2)长势:菌种的长势包括菌丝生长的状态和速度,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健壮,视为优良菌种,而菌丝生长稀疏、参差不齐,速度又缓慢的菌种被视为不良菌种。

(3)色泽:优良的香菇菌种培养基色泽洁白、似绒毛状、生长整齐,若菌丝色泽白中带黄,或白中带绿,说明菌种感染了霉菌,若菌丝体出现黄褐色、并分泌出黄红色的液滴,说明菌种龄较长,趋于老化。

(4)均匀度;出厂菌种的均匀度取决于菌丝体的纯度和培养基质的均匀度。菌种纯,均匀度适合就好。

4、主栽品种选择

香菇主栽代表性品种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栽培特性表

品种内容

春栽908、808

秋栽3号

L607

L307-1

类型

中低温型中迟熟品种

中低温型早熟品种

中低温型早熟品种

中低温型早熟品种

菌龄(天)

90-150

70-80

70-80

70-85

接种期

2月下旬-4月中旬

8月下旬-9月上旬

8月下旬-9月上旬

8月下旬-9月上旬

发菌适温

5-32℃,最适24-26℃

5-23℃,最适24-26℃

5-23℃,最适24-26℃

5-23℃,最适24-26℃

出菇适温

7-23℃,最适14-18℃

6-23℃,最适12-18℃

6-23℃,最适12-18℃

7-24℃,最适12-18℃

抗逆性

较强

培养料配方(%)

木屑78;麸皮20;糖1;石膏1

木屑79;麸皮20;糖1;石膏1

木屑79;麸皮20;糖1;石膏1

木屑79;麸皮20;糖1;石膏1

转色要求

光线适中、转色全面、棕褐色

光线适中、转色全面、浅棕红色

光线适中、转色全面、浅棕红色

光线适中、转色全面、浅棕红色

进棚排场时间

5-6月;或始菇期的10天前,20℃以上

11月下旬

11月下旬

11月下旬

催蕾措施

振动、温差、补水

温差、浸泡

温差、浸泡

温差、浸泡

栽培模式

适宜春栽培育花菇和普通菇

适宜秋栽培育花菇

适宜秋栽培育花菇

适宜秋栽培育花菇

二、场地环境

1、发菌场所

发菌场所要求弱光、通风、调温控湿性好。农户小规模分散式生产时,可利用空闲房屋、院落发菌,也可在菇棚就地发菌就地出菇,大规模生产则需要建造专门的发菌荫棚,也可直接在出菇大棚内养菌。

2、出菇场所

菇场宜选择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近水源、利排水、地势平坦之地。菇棚覆盖物和

四周遮阴物要便于调节,以利于创造一个适宜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作为无公害香菇栽培的出菇场所,应选择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其出菇管理用水、土壤质量、空气质量必须达到相应标准。

三、菇棚构造

采用高棚层架或小棚层架栽培模式,高棚层架菇棚一般用于春栽秋冬出菇模式,适于花

菇和普通菇栽培;小棚层架菇棚一般用于秋栽秋冬菇出菇模式,适于花菇栽培。高棚层加菇棚一般分为内棚和外棚,外棚用于遮阴,创造香菇生长的适宜环境;内棚用于排放菌袋,备有塑料膜,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小棚层架菇棚较简易,由棚架和塑料膜、遮阳网等构成,相当于高棚层架的内棚,并比其略矮。

外棚又称为遮荫棚,主要用于遮荫,一般采用水泥柱、竹木等原料搭建成,其大小可视栽培量而定,要求采用5~6层的层架,出菇棚面积场地过大,中间留好通风道。棚高一般为1.6~2.0米,立柱间隔1.4米,菇棚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春栽模式最长不要超过15米,秋栽模式要求在8米左右长。

四、菌袋生产与管理工艺规程

1、配料

(1)配方:杂木屑79%、麦麸20%、石膏1%、含水量58~60%。

(2)原料要求:严把原料质量关,杜绝使用掺假伪劣原材料,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残留的原材料。杂木屑要求用优质阔叶树种粉碎而成,细度在5-10毫米,色泽新鲜,无霉烂,无结块,无异味,无油污,拌料后含水量60%,pH值7.5左右,总氮量含量在0.3%以上;麦麸要求优质、新鲜、干燥,没有结块、霉变、虫蛀,掺假等现象;石膏粉要选用色泽洁白、在阳光下闪光发亮的质优纯度高的,不宜使用纯度低、有掺假的石膏粉。

(3)拌料:做到“三均匀”,即原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搅拌均匀,酸碱度均匀。

2、装袋

培养料配制完成后,应及时装袋,拌料之后至装袋结束的时间间隔不超过5小时,要做

到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不能堆积过夜。春栽筒袋一般采用折宽17-19厘米X长58-62厘米X厚0.006厘米的聚乙烯筒袋,秋栽筒袋一般采用折宽22厘米X长62厘米X厚0.006厘米的聚乙烯筒袋。春栽每袋装干料1.8~2.2千克,加水后湿料为2.8~3.7千克;秋栽每袋装干料1.9~2.2千克,加水后湿料为4.0~4.6千克,袋口要清理干净并扎紧。

3、灭菌

灭菌可用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两种方式,高压蒸气灭菌应在锅内蒸气压力达0.15Mpa、料温126℃下,保持3~4小时,常压蒸气灭菌则应在料温达到98~100℃温度下保持16~20小时。

4、冷却

采用自然散热冷却,不要进行通风,以减少料袋外的杂菌孢子附着和进入料袋。冷却24~48小时后,料温降到30℃以下,用手摸无热感时即可接种。有强冷条件的可及时把温度降至30--25度之间进行接种。

5、接种

接种是菌袋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做到严和快,以减少杂菌污染。接种目前一般在接种箱、接种室或帐式塑料棚中完成,主要包括消毒、打穴接种和封口三大工程。

①消毒

消毒剂主要有70~75%的酒精、5%来苏儿、0.2%高锰酸钾溶液、气雾消毒盒等。接种室、接种箱的空间消毒选用臭气或气雾消毒盒,消毒时间为30-120分钟。接种用具、菌种外表处理、接种用具及接种者双手的消毒则采用70%~75%的酒精或0.2%高锰酸钾混溶液擦洗消毒,然后点燃酒精灯对接种工具镊子、打孔棒进行干热灭菌,确保不带菌。

②打穴接种

在料棒上用接种打孔棒均匀地打三个接种穴(春栽)或九个接种穴(秋栽),直径1.5厘米左右,深3~4厘米。打孔棒用铁制或木制电器均可,打孔后要尽快接种,菌种要覆盖接种穴,以防透入空气,造成杂菌污染,打穴要与接种相配合,打一个穴,接一孔菌种。

接种机器接种必须要用检测仪器进行检测接种室内有无细菌菌落。需要注意的是,气温高时接种则选在清晨或晚上进行,有条件可在空调无菌室内接种。

③套袋封口

接入菌种后,一般要用专用外套袋封包,使菌种不与外界接触,以减少杂菌污染。还可用纸胶封、胶布封。

6、发菌管理

接种后的菌袋要移至适温、通风、避光的培养场所进行培菌管理,或专用养菌间,也可直接放入出菇架进行养菌管理。室内养菌等一个星期后进行通风管理。

①刺孔通气

刺孔通气的时间和方法:

初次刺孔用5厘米长的铁钉或竹签在每个接种孔的菌丝生长末端以内2厘米处刺孔一圈,孔数3~4孔,整段菌袋的刺孔总数12~20孔(春栽)或20~30(秋栽)。菇农习惯上把这一时期的刺孔通气称为通“小气”。

发菌后期    在菌丝已长满全袋至开始转色前的这一培菌期,菌丝生长极为旺盛,菌丝总量增长极快,对氧气需求也是成倍增长,此时必须加大刺孔量,以增加氧气供应,满足菌丝生长要求。菇农称这一时期的刺孔为“放大气”。“放大气”一般在菌丝长满全袋后的7天左右进行。刺孔时,环境温度应在20~25℃之间,在实际生产中,春栽一般是把菌袋挑到室外遮阳棚里越夏时进行刺孔通气的。通风条件较好的发菌室,也可放在室内进行刺孔,但要分批进行,并注意疏散通风。这期间有些菌袋的打孔数量和深度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这期间因有些菌袋缺氧和见光,表面形成瘤状物,数天后瘤状物就会软化,并分泌出褐色水珠,该部位整块转成褐色菌膜。如室内温度在28℃以上,一般不应刺孔通气,超过30℃时严禁刺孔通气,否则极易成烧菌,闷堆和料筒。

刺孔数量和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最终目的是使菌袋在出菇前菌膜转色厚薄适宜,含水量适中。对于含水量高(偏重)的菌袋,可适当增加刺孔通气,孔也可深点,以加速水分散发,偏轻的菌袋可提前移至湿度较高的菇棚中,刺孔后平放于地面,让其自然吸收水分,以期达到适宜的含水量。

在刺孔通气操作中,无论是通“小气”还是通“大气”,在刺孔后3-4天菌丝生长都会非常旺盛,呼吸显著增强,并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堆温和室温明显升高,因此,每次刺孔通气后都必须及时散堆,并加强通风散热,避免烧堆。

②控温

要提高接种成活率,又要兼顾菌丝生长,最佳的方法是接种前期处于低温条件,让菌丝恢复生长形成优势后,再提高温度,菌丝培养一般采取自然温度发菌,只有当菌袋堆温低于香姑菌丝生长的下限5℃时,才采取必要的加温保温措施,这样接种后10-20天,菌丝生长虽然较为缓慢,但受杂菌污染的机会也就少,接种成活率高。 秋栽接种时气温较高,主要以控制高温危害为主,同层菌袋间也应留两到三厘米宽的空隙,以利通风散热。

③翻堆及发菌检查

翻堆及调整菌袋的堆叠方式是调节温度和改善通风条件的重要措施。在发菌初期菌袋一般采用条码式堆叠,不封口的菌袋接种孔压着接种孔。以减少接种块水分蒸发,避免种块变干,促进菌丝早日萌发定植。而采用石蜡和纸胶封口的菌袋,接种孔须侧斜放,防止压住接种孔。待菌丝长到6-8厘米大小再进行翻堆(不宜过早翻堆,以防菌种块脱落及培养料与筒壁分离而导致杂菌感染)。翻堆后的菌袋改为“#”形或三角形堆放,堆高由原来的十几层降低为8-10层,堆间要留空隙,每两行堆间留一条操作道,以利散热降温和操作管理。

④通风降温

在培养期间,由于菌丝的呼吸作用会放出大量热量,菌袋堆温一般比室温要高3-5℃,特别是每次刺孔通气后,这一现象会十分明显,因此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和外界气温的升高,应十分注意养菌房的通风换气,并减少每个养菌房的菌袋存放量。一般要求每天通风1-2次,气温在25℃以上时,则必须昼夜打开门窗进行通风降温。有必要时,还必须进行强制通风。此外,养菌室一般保持弱光条件,严禁阳光直射菌袋。

7、转色

转色是袋料栽培香菇应有的正常生理现象,当菌丝长满菌袋后,具备一定的成热度。在一定的气、光、温、湿条件下,表面的气生菌丝开始倒状,分泌色素,吐出黄水,颜色由白色转为棕褐色,这一过程称为转色。

转色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刺孔通气,翻堆以及给予适当的光照。通过刺孔通气,增加

袋内的氧气量,以促进气生菌丝的生长;通过翻堆,调整菌袋的堆叠方式,以促进均匀转色,同时还需根据转色的进度及气温的变化情况调节光照,有些菌袋的局部因受压迫或未见光而不转色或者菌袋内壁与培养料紧贴而不能转色,这时就需要通过翻堆或采取搓、拉塑料袋的方法,使塑料袋与培养料脱离,从而转色。

在出菇季节之前要根据香菇菌株的特性做好菌丝生长发育阶段的管理,促使菌袋正常转色。在进行刺孔通气过程中,偏重的菌袋要适当增加刺孔通气量,有利于菌袋中多余的水分散失;偏轻的菌袋刺孔通气量要相应的减少,以免菌袋水分散失太多影响正常出菇。另外,不同香菇品种对转色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品种要求菌袋转色至80%棕褐色为宜,而“135”品种则要求色较薄、菌皮虎斑状为宜,否则转色太厚不利于正常出菇,因此,低温型菌龄较长品种在培菌阶段应适当控制培养室光照强度。秋栽品种,如秋栽3号、秋栽6号、856、L087等品种,因易出菇,菇蕾较多,转色略偏深为好;而如L307、L607、秋栽7号等品种宜转色至浅棕红色为好。

8、越夏管理(春栽模式)

从6月份开始至10月份出菇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称为越夏期,通过降温、防止烂筒是越

夏管理的主要工作。为确保菌袋安全越夏,必须选择好越夏场所,采取必要的降温、通风措施。室外菇棚是最为理想的越夏场所,因为菇棚通风性很好,光线均匀,气温低而温差大,并且一般排灌比较方便,便于高温降温,同时,菇棚内一般空气湿度较高,菇场可常受雨淋,菌袋不易失水,有利于菌丝保持较高的活力,菌袋发生烂筒的现象要比在室内培养房间越夏减轻很多,而且菌袋转色全面,脱袋出菇后更易于管理。

菌袋移至室外菇棚越夏的时间以5月底前为宜,菌袋经最后一次刺通气后一周左右即可进棚。菌袋进棚前,要全面加厚菇棚顶部及四周的遮荫物,高温期要通过喷水、灌水等措施调节棚内温度,避免棚内温度过高。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菌袋受淹。

五、出菇管理技术规程

1、菌袋含水管理

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是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正常出菇。出菇时菌袋适宜的重量因品种而异,如果出菇时偏重,可再进行一次刺孔通气排湿;如果菌袋偏轻,应及时补水,补水要求用水温度低于气温5-10℃的清洁水,为了保持适当含水量,补水不宜过多,特别是第二次补水后菌袋重量应逐茬递减0.15-0.20千克,秋栽品种出菇时菌袋适重为3.5-3.9千克。

补水措施有浸水(机械性浸水)和针孔注水两种。

(1)浸水补水法:把需要浸水的菌袋用竹签或刺孔器刺10余个小孔,排放在水池等容器内,上用木板压住,然后灌水淹盖菌袋,浸水时间应根据水温和气温及菌袋状况而定,水温比气温越低,菌袋吸水越快,时间就越短。

(2)针孔注水法:在菌袋一端用直径6毫米钢筋或铁丝刺一个孔,孔深约为菌袋长的三分之二,将注水器上的塑料小软管插入孔中,让水滴灌注入菌袋,待注水量适宜时拔出软管即可。

2、催蕾措施

为了在适宜的气候条件来临前使菇蕾整齐发生,菇农要根据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天气变化情况采取科学的人工催蕾措施。具体催蕾方法介绍如下:

(1)温差刺激法  白天将菇棚内塑料膜紧盖,使温度升高至18-26℃,夜间掀开薄膜,让温度降低,人为拉大昼夜温差进行催蕾。

(2)补水(温差)刺激法  对水分偏低的菌袋进行浸水或注水。补水一般要求水温菌袋温度5-10℃,在创造温差刺激的同时也起到了温差刺激作用。

3、出菇管理

袋料栽培香菇模式主要有畦面斜放脱袋栽培普通菇和高棚(春栽)或小棚(秋栽)层架栽培花厚菇两种,这两种栽培模式在菌袋制作、发菌、转色管理以及催蕾措施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主要差别是在出菇管理环节上,现将这两种模式的出菇管理技术分述如下。

(1)畦面斜放脱袋栽培普通菇

①脱袋出菇期的选择

这一栽培模式的主栽品种为“241-4、808”等温型的品种,出菇温度范围为6-23℃,最适为12-15℃,并且菇蕾发生需要6-10℃的温差刺激。过早脱袋将致暴蕾不成菇现象(菇农称为“假菇”)及“蜡烛菇”的大量发生,消耗大量养分。一般来说,脱袋的温度指标为秋季菇棚内的最高气温降至23℃以下,日平均气温在18℃左右。适宜的脱袋期为10-11月中下旬,其中海拔高度的降低,脱袋时间也应推迟。生产上常以菌袋出现零星报信菇蕾时作为脱袋适期。脱袋后要适时适量喷水,使菌床温度保持80%-90%,并注意通风换气。

②脱袋

脱袋应选择在晴天的早上或阴天进行,脱袋四天后温度有上升的现象较好。脱袋时用锋利的小刀轻轻将塑料袋划破后剥去即可,脱袋时,要边脱袋边盖膜,保持棚内空气温度在90%,以免造成菌袋在干燥的秋风吹拂下使菌袋菌膜变干不利出菇。

③子实体发生后的管理

a. 控温  主要通过调节遮荫棚遮荫度、盖膜情况、排灌水等措施来控制温度。

秋季和晚春气温较高时,要防止阳光直射菇棚,加厚遮阴物,并采取揭膜通风降温、棚内灌水喷水降温等措施降低棚内温度。当菇棚内温度在20℃以上时每天就必须揭膜通风降温,温度在25℃以上时早、中、晚通风各一次,中午可根据菇棒干湿度加大或减少通风时间,若棚内温度在30℃以上时,则必须减少盖膜时间,并喷水保湿隆温,冬季和早春气温较低,则要通过减少遮阴增加光照、增加盖膜时间等方法保持适宜的出菇温度。

b. 控湿  为防止菌袋失水和确保小菇蕾的正常生长,以手摸菇蕾有湿润感为宜。每天喷水1-2次,香菇子实体长至五分成熟时,则应减少喷水次数,每天一次,并选择在傍晚时结合通风换气进行。但无论何时喷水,在喷水后都应让菌袋有一个自然风干的过程,时间为0.5-1小时,然后才能盖膜。采菇前不宜喷水。

c. 光照调节  保持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提高香菇质量,且间接影响菇棚环境的温、湿度。在秋菇管理期内,光照应遵循先弱后强的原则,冬季管理期内应逐渐增加菇棚内的光照,人为制造温差,进入春菇管理阶段后随着气温回升光照应由强渐弱。

(2)高棚或小棚层架栽培花厚菇

①排场上架适期

通常情况下春栽菌袋排场上架时间有三种:一是在越夏前排场上架,即由于发菌场地紧缺,接种后就把菌袋挑到菇棚去发菌和越夏;二是菌袋越夏后,在始菇期的季节,进行菌袋上架,也叫振棒刺激催菇。

通常情况下秋栽菌袋排场上架时间为11月中下旬,以菌袋转色完毕生理成熟并少量形成菇蕾为上架适期。

②菌袋保水

菇厚菇生产既要求菌袋保持适宜含水量,又要求出菇环境保持较低的空气相对湿度,也就是要求“内湿外干”的特定条件。因此,层架栽培花厚菇采取不脱袋保水,即在菇蕾发生部位用刀片将筒袋割口让菇蕾长出,有利于保持菌袋含水量。目前有菌袋保水薄膜等新型保水技术开始示范应用于生产。

③适时割袋、合理密植

当菇蕾直径长至1-1.5厘米时进行一次优选,每袋菌袋择优保留8-10只菇蕾(春栽)或8-12个菇蕾(秋栽)用锋利的小刀片或小剪刀,切割菇蕾四周的薄膜,保留四分之一薄膜不割袋,让菇蕾从割口长出,并剔除多余的菇蕾,以减少营养消耗。如果菇蕾太小,割袋后难于抵抗恶劣的干燥条件,易萎缩夭折,如果菇蕾过大后割袋又易被袋壁挤压成畸形菇,因此,在菇蕾适宜的成熟度时割袋极为关键,当菇蕾直径长至2-3厘米时,再进行第二次优选,每袋保留大小相近、分布合理。经过上述两次优选,使每朵花菇个大、肉厚、圆整,保证了花菇的质量。

④保湿育幼菇

刚割袋的菇蕾和直径小于2厘米的幼菇尚处于十分娇嫩阶段,要求菇棚内保持73-85%的空气相对湿度,才能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如果过早处于干燥环境,易造成风干萎缩乃至夭折。因此,经过割口的菌袋,先要保持温、湿度适宜的菇架上培育,人为地制造温差达12-20度之间,经过近20天的缓慢培养,待菇蕾长至直径3厘米再进行催花菇管理。

⑤催花管理

催花管理是指创造条件促进盖面裂纹形成的过程,也有人称为“促花”,花菇的形成是香菇子实体生长与生态环境因子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在催花管理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强调环境因素的作用,应注意内部因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花菇的形成条件是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微风的晴天才是生长花菇的最佳环境。

催花适期为菇蕾直径长至2-3厘米时。催花过程中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要循序渐进,让菇蕾有个适应过程。起初1-2天,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8%-72%,尽量增强光照,使菇蕾表面先见干燥,逐渐出现微小裂纹,在此基础上控制温度在18-23℃时间为4个小时的生长时间再还原自然气温,这样经过4-5天时间的管理,空气相对湿度60-65%,2-3天后,菇蕾会形成明显裂纹,随着时间的延长,裂纹会逐渐加深和扩大。

菌袋上架后,需减疏东西向遮拦物,揭开四周塑料薄膜,使东西向有风流动,以降低湿度。花菇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15℃,如棚内温度超过18℃时,要增加遮荫物,揭开塑料薄膜,以降低湿度;气温连续低于5℃时要加强增温工作,上盖遮荫物要适当排稀,甚至全部掀开掉,以增强光照,并垂挂四周薄膜,减少冷气袭击,提高温度。

如何充分利用秋冬季干燥的气候特点,调控通风、光照来促进香菇盖面裂纹的形成,是催花管理关键技术所在,要求利用天气预报,选择适宜花菇的天气,即连续数天的晴朗天气来临前,采取人工催蕾促进菇蕾发生整齐并培育至直径2-3厘米大小,然后通过掀揭操作道口薄膜及四周垂挂薄膜的高度,通风调节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通过稀疏棚顶遮阴物来调控光照度,使香菇盖面裂纹能如期形成,且菌袋水分散失又不过量,如果水分过小可在地面浇水增湿,以满足花菇生长的需要。

4、休息养菌

每生长一潮菇,均要消耗掉较多的养分。因此,每潮菇采收后要暂停喷水注水,将菌袋

置于较“干”的条件下养菌一周左右,待菌丝重新积贮养分后,才能进行补水,催蕾,进入下一潮菇的管理。秋栽菌袋较大,在春节前气温低时可采完一潮菇后即注水出菇,边出菇边养菌,提高低温季节优质菇的产量。春节后秋栽菌袋每采完一潮菇后,也应养菌7天左右再补水出菇。

六、香菇采收、保鲜、干制

1、采收

(1)香菇采收要求

香菇采收的要求,应随着香菇的等级、种类及用途(如鲜销及干制)的不同而不同。采收标准要根据商品的质量标准来确定。适时采收,能最大限度保证香菇的产量,现同时确保香菇的质量。香菇采收以子实体六分成熟,菌盖内卷、菌膜未破或刚破裂为最适宜时期。不适时采收的开伞菇,只能加工成薄菇,其档次和单价同厚菇差别较大,食用的口感和风味也有差异。

现销鲜菇的采收标准

对于现采现销售的鲜菇来说,应掌握在菌盖将展开,边缘尚有少许内卷,呈铜锣边,菌褶已完全张开,孢子尚未正常弹射的六七分成熟时作为鲜菇采收的标准。若是外销出口的保鲜菇,因采收后尚须保鲜加工,还要包装、运输等,对于非速冻加工形成的香菇子实体,在加工过程中依然是活体,还保持正常呼吸并继续生长,所以应当掌握在比上述标准更早一些(约六分成熟)、菌膜未破的时候采收。

干制香菇的采收标准

子实体长至六、七分成熟,菌盖边缘仍向内卷呈铜锣边状时正是采收适期。这时的子实本菌盖厚、质地紧,口感滑润。当菌盖展平时表示已成熟,这一时期的子实体菌盖变薄,纤维质增多,质地较松软,品质下降,重量也变轻。

鲜花菇应在七分成熟,菌盖完全内卷,菌膜在盖缘与菌柄之间清晰可见,并刚破裂时采收。这样的鲜花菇烘干之后可以达到优质花菇标准。

(2)采收方法

香菇的采收以不损坏原有基质,保持菇体的完整美观和质量完好为原则。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紧捏菇柄,左右施转使菇柄蒂与基质脱离,切勿用力往上拔,以避免将整块基质带起。

鲜菇采下后,应用小箩筐或小筐子盛放,轻放,不能挤压,以保持鲜菇完整,采收时还应注意手只能接触菇柄,不能擦伤菌褶及菌伞边缘。采收后的子实体及时分级。

2、保鲜

香菇保鲜有冷藏保鲜法、速冻保鲜法、薄膜包装法等。最常用的是冷藏保鲜法。

冷藏保鲜法使用冷柜、冷库进行香菇的冷藏保鲜,使用冷藏车运输保鲜菇。

保鲜菇加工工艺流程:鲜菇预选→预冷→(0℃~1℃)→排湿→分级精选→入库保鲜(1℃~4℃)→分级→包装→冷藏(1℃~4℃)→升温出库→运输。

3、干制

香菇的干制方法有势风干燥法、日晒法、焙笼烘烤法、烘房烘烤法,最常用是热风干燥法,该法脱水速度快,效率高,能提高干制香菇质量。

热风干燥法,也称热气流干燥法、脱水烘干法,是使干热气流通过香菇表面,使水分快速蒸发的干燥法。该法脱水速度快,效率高,能提高干制品质量,是目前最普遍的方法。

热风干燥工艺流程:预选→排筛→机械热风干燥→分级精选→包装贮藏。

烘干期

烘干时间(h)

热风温度(℃)

进、排风控制

要求

初期

0~3

30~35

全开

含水量高的鲜香菇初期温度要低、升温要慢。

中期

3~6、4~8

44~45

关闭1/3

每小时升温不超过5℃;6~8h移动筛选。

后期

8h后

50~55

关闭2/3

10h后合并烘筛并移至上部。

稳定期

最后1h

55~60

关闭

全部干燥时间8~13h.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