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会种菇 更“慧”种菇 ——走进广水红仓丰探访随州香菇现代化种植
  • 发布时间:2024-09-13 09:1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在随州,菇农种植秋栽香菇,为避免高温“烧菌”,往往要等到8月下旬天气转凉后才会点菌接种。但在随州最高气温近40度的8月初,在位于广水市吴店镇的湖北红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天完成香菇制棒、点种近万棒。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秋栽香菇制棒、接种22万棒。
  “红仓丰是现代化随州香菇种植的典范,其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程度走在行业前列。”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投入数千万元
  打造现代化的香菇工厂
  湖北红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吴店镇东门楼,由5家乡村合作公司与市场主体合作成立,育种车间、菌棒生产车间、灭菌车间、恒温养菌中心、全钢电动养菌大棚、全钢种植大棚等连成片。这座共用地约110亩的现代化香菇工厂,颇为壮观。
  在菌棒生产车间,原料经过两次自动搅拌后,运送到制棒设备内。设备的另一端,绑扎好的香菇菌棒鱼贯而出。一旁的高温常压灭菌柜24小时灭菌一批,随后经预冷车间、强冷车间等,菌棒进入点菌接种环节。
  在点菌车间外,隔着参观玻璃看到,工人们身着无菌工装,在菌棒四周间隔打孔,再将块状菌种压入孔内。“接种车间是负压环境,在点菌操作区域下方装有离子风机,借助离子风进一步净化空气,确保菌棒不被杂菌污染,提高菌棒成活率。”红仓丰公司董事长潘晓枫介绍。
  科学配比、机械拌料更均匀,灭菌柜快速灭菌尽量避免破坏菌棒的酸碱度,红仓丰的菌棒成活率可达99.9%。
  接种后,菌棒转运至养菌大棚。秋栽香菇,养菌不用经过酷暑,养菌大棚与种植大棚往往“合二为一”。在红仓丰公司的香菇种植车间内,75个种植大棚各宽8米,双层遮阳网为全自动控制,棚内实行自动喷淋降温,两侧开有多个通风窗口。走在大棚间宽6米的过道上,仿佛进入了开着空调的室内。打开手机,通过装载的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查看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
  “点菌必须在20度以下的环境内进行,养菌大棚也必须控温控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现代化设备、设施,我们才能在40度的高温下制棒、点菌、养菌,适宜的环境确保香菇出菇质量和数量。”红仓丰公司技术负责人石天成说。
  目前,红仓丰年可生产香菇菌棒500万棒。此外,红仓丰建设了高标准育种车间及配套实验室,可完成从香菇母种提取、培育到成品菌种制作的全流程工序。截至目前,公司基础设施设备已投入3600多万元。
  保持露天栽培
  确保“好山好水出好菇”

  在红仓丰公司养菌大棚内,站在最早生产的一批秋栽香菇养菌架旁,仔细看,大部分香菇菌棒接种孔周边已萌发不少细小菌丝,意味着菌棒已成功闯过第一道关,向着转色、出菇等环节迈进。
  “随州香菇”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区域公用品牌以176.28亿元的价值位于全国食药用菌行业榜首。好山好水出好菇,随州香菇的好品质,与区域地理气候密切相关。
  数次菇博会期间的高峰论坛上,多名业内专家都曾表示,随州在升级香菇种植模式时,并不适宜套用部分地区建大型室内现代化出菇工厂的方法,因为如若脱离区域自然环境,种出来的就将不再是原滋原味的“随州香菇”。
  吴店镇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自然生态良好,适宜香菇生长。尤其当地昼夜温差大,生长出的花菇花纹如刻,不仅菌柄短壮、肉质肥厚,更是卖相极佳。
  红仓丰公司于去年7月完成一期项目建设,高薪聘请拥有食用菌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任技术厂长,当年成功试种秋栽香菇15万棒。该公司虽然配备了现代化的制棒设备、智能化的控温设施,但养菌、种植大棚仍为露天大棚,而并非是在封闭的工厂车间内,生长的香菇依然是由本地自然环境孕育的产物。
  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确保生产的菌棒一致性好、成活率高、杂菌感染率低;不脱离自然环境的露天种植大棚,也确保了“好山好水出好菇”。“这一方式两者兼顾,实现了道地随州香菇的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种植。”市食用菌协会会长许景闻说。
  “集中制棒、分散出菇”
  推进种植模式革新
  在吴店镇,从40多年前开始,香菇种植便已是当地村民的主要增收方式之一。8月下旬,走在吴店镇的乡村,不时可见10余人围在一处,挥汗如雨地制作香菇菌棒——用铁锹手动搅拌制棒原料,再利用半自动化设备装袋、手动绑扎袋口。在不少村居前后,均可见分散架设的小型出菇棚。
  “一户一棚”或是“一户多棚”的出菇模式,曾是随州香菇种植的主要方式,广大菇农也实现了勤劳致富。但随着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向城镇转移,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年龄整体偏大,种菇前期的繁杂工序越来越令菇农感到吃不消。
  据了解,在传统模式下,菇农种植香菇千头万绪,需要提前准备原料、采购耗材,制棒灭菌期间还要请人工、抓技术、烧锅炉、熬整夜,从粉料到点种,往往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正因此,“集中制棒、分散出菇”这一模式越来越受欢迎。
  截至目前,红仓丰公司今年共制作秋栽香菇22万棒,其中15万棒是为吴店镇杨家坳、东河、浆溪店以及长岭镇狮坡村4个村合作公司代制,致力于推广“集中制棒、分散出菇”香菇种植模式。“这样可将最耗人力、最讲技术的前置工序,通过工厂化、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来代替,借助专业人员力量来保证品质,让菇农将重心放到出菇日常管理上来。”潘晓枫介绍,“这样菇农可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收益。”
  在该公司的自动化制棒设备旁,公司分管厂长刘海介绍道:“这个设备1小时能制600棒香菇菌棒。”相较传统制棒的累人,红仓丰的制棒设备仅需两名质检员,在传送带前挑出不合格的菌棒。
  目前,红仓丰公司规划投资580万元,二期增建恒温养菌中心,加购制棒设备、灭菌柜等,再建年产300万棒香菇菌棒的制棒、点菌生产线。目前,二期项目正在进行前期手续办理。
  潘晓枫表示,菇农种植习惯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公司由去年试生产到今年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代制棒数量逐步增加。“‘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是行业趋势,我们将不遗余力推广,着力提高随州香菇的种植规模和质量,联带菇农一起助力随州香菇产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