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菇种植户的增收台账
  • 发布时间:2024-07-11 11:17
  • 信息来源: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26个食用菌菌种,点种香菇100万袋,年收入1000多万元;开展菌种研究与制种,年销售200多万斤菌种收入300 多万元,总收入超1300万元——这是随县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李金国、李胜父子去年的账。

李金国指尖带泥、布满老茧的双手裂着血口,令人心痛不已。翻开他们的增收台账,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既有苦干实干的韧性,也有开拓创新的胆魄。借助优惠政策支持,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端起了“数智碗”,吃上了“菌种饭”,发起了“旅游财”。

转换思路 数智种菇天地宽

随县位于鄂西北,地处淮河、长江流域的交汇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霜期短,适宜香菇种植,是著名的中国香菇、花菇之乡。顺着随殷公路登上山腰,就到了李金国、李胜的香菇数智化工厂,菇架上整齐地排列着菇袋,李金国天刚蒙蒙亮就在工厂忙碌。这是他的大学生儿子李胜,挂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投资1600万元兴建的数字香菇种植工厂,李胜通过手机物联网,对大棚掀膜、控温、除湿、通风、增氧。他介绍说,过去这类活需要37人操作,如今2人就够了。而且一年可产3一4茬菇,菇的安全、产量、质量都有保障,大大减少了种菇风险,减轻了种菇劳动强度,降低了种菇成本,提高了种菇效益,让他们端起了“数智碗”。

科技赋能做优菌“芯片”文章

食用菌的“芯片”是菌种,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改靠勤劳、苦干、实干、运气种菇,坚信科技就是生产力,主动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每年承接16个左右原菌种和从企业引进的十几个良种试验、试种、选育、选种,经过2一3年定型后,择优大面积推广,让菇农用上放心种。宜昌木郎坪镇食用菌总经理徐传龄是合作社菌种购销大户,当问起他为什么舍近求远来这里买菌种时,他坦然一笑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用这里的菌种6年了,相比之下,菌种产的菇,质量优、产量高、品相好、卖的贵、不愁销。据了解,远在重庆、河南、安徽等地的菇民都在这里有菌种订购合同,年销售菌种200余万斤,收入300多万元,让600多菇农买的放心,用的舒心,收入开心。为解决千家万户点种污染风险,他们应用科技手段灭菌、点种,年为菇农提供400多万袋标准菇袋,既为菇农省去了备料、粉料、装袋、灭菌、点种的烦脑,还省心,省力、省工、省钱、省资源,让合作社吃上了“菌种饭”。

利用资源   搭上旅游早班车

随县是天然的香菇种植地。多年来,随县先后投巨资,修建了通往香菇数智化工厂路,为菇农提供资金支持,规划建设集观光、采摘、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景区香菇园,李胜也顺势把自家的数智菇工厂变成了采摘园,电子称计重,二维码付费。如此同时,他们把心思花在扩大菌种数量,菌袋的精细化管理上:从菇料的质量、菇袋的长度、重量、菌种的品质、养菌的效果、补水的标准、菇朵计划生育……通过控产降低香菇生长密度,实行优生优育,最终生产出新质香菇。投放市场后,因花菇、品相、大小、形状、口感独特,备受消费者青睐,一些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可不久后,他们发现品种单一,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借助大专院校力量,研究出春栽和秋栽新品种,实现四季出菇,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品种多了,景美了,前来采摘的游客更多了。在旅游旺季,李胜的数智化香菇工厂经常接待游客和客户,虽然每天产菇5吨多,仍然供不应求。让他们发起了“旅游财”。

父子俩兴办的菇产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获得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被评为“随州市种菇能手”、“随县香菇大王”等荣誉称号。李胜因此当选县政协委员、县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通讯员刘毓 石守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