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创新,让发展更有底气 ——随州深入推进市校合作闯出创新发展新路子
  • 发布时间:2023-08-25 09:3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近日,位于随州高新区的湖北科迪雅科技有限公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他们研发生产的高端锂电池用粘接剂获得国内新能源头部企业青睐,已完成第一次驻厂调研审查。这是企业创新发展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随州深入推进市校合作工作结下的硕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自2013年以来,随州立足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市校合作工作,走出了一条柔性引才、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搭建平台 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
    8月14日,在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看到,一台无人驾驶清扫车正在清洁路面。工作人员设置好程序后,清扫车根据设置路线自动前行,地上的渣土和落叶扫入机器人自带垃圾桶内,实现高精度的自动化清扫作业。该车目前处在研发调试阶段,技术成熟后便可推向市场。
    “从科研成果到样品,再到产品、商品,这个‘纸变钱’的孵化过程,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技术熟化平台的支撑。”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研院副院长李存荣说。
    2017年成立以来,工研院围绕我市专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产业,让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在研究院进行熟化,然后再到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目前,工研院与全市150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每年组织专家教授百余人次来随化解企业技术难题。
    我市聚焦专汽、应急等重点产业,与多个高校深度合作,搭建了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研院、湖北省应急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架起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桥梁,助推企业产品迭代、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专汽研究院、工业研究院、应急产业研究院转化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等科研成果100余项。工研院“冷链物流车行驶温度记录系统”为冷藏车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神百专汽研发“随车吊智能计重设备”,实现了智能传感、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重汽华威与专汽研究院合作研发高端智能渣土车,实现了车联网和北斗导航技术应用。
    柔性引才 助企走核心技术发展之路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此,湖北智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玉云深信不疑,也收获了人才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
    在实地探访之前很难想象,“藏”在曾都区万店镇的这家中小企业,竟然实现了多项技术国际领先。细查发现,企业通过市校合作,与行业领军人才实现了深度合作。
    2018年,在电子元器件领域打拼多年的杨玉云转型做红外传感器。“市场非常庞大,但许多核心技术都是‘卡脖子’的,单靠自己肯定不行。”杨玉云说。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推荐下,智虹电子成功与青年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张光祖“牵手”。张光祖带领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同吃同住,用3年时间成功研发出高性能热释电陶瓷的核心配方,目前正在进行第三代新产品研发,技术或将达到国际领先。
    在随县三里岗长久菌业公司,为了选育一个新菌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该公司总经理黄天骥表示:“要持续巩固随州香菇产业的优势地位,菌种是关键一环。”
    为此,长久菌业与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团队、上海市农科院谭琦研究员团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随州市三里岗食用菌科研中心”,每年开展50多个香菇新品种试验,选育出湖北省认定的仅有两个香菇新品种“久香秋7”和“秋香607”,实现了随州地方自育品种品牌“零”的突破。
    我市始终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理念,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多方争取资源,推进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服务团、科技副职等项目,近五年柔性引进各类专家教授和高层次人才1200余人,帮助越来越多企业走上了核心技术发展之路,积蓄了赶超发展的充足动能。
    成果转化 为创新发展按下“加速键”
    近日,在湖北犇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去年下半年开工建设的多孔硅项目已实现试生产。目前,该产品已经与国内多个行业头部企业达成销售协议,市场前景可观。
    去年11月,犇星新材料用1.5亿元购买武汉科技大学多孔硅技术,创造了我省高校院所单笔技术转让交易的最高纪录。该公司董事长戴百雄介绍,多孔硅作为改善锂电池容量的关键材料,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和巨大的市场前景,应用市场成熟后,或将改变整个锂电池行业格局。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在随州市组织的高校技术成果推广会上获取这一技术成果信息后,戴百雄果断决定拿下这个项目,并与武汉科技大学材冶学院开展多孔硅技术的深度合作。
    “目前年产1万吨的多孔硅项目已经立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犇星。”湖北犇星硅基材料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茂盛生物,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该公司董事长周义新表示:“支农企业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大、不可控因素比较多的行业,创新不能只靠自己单干、蛮干,很多基础性研究我们缺乏中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
    该公司与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共建“生态肥料与作物营养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目前,该公司创新产品收入占比突破85%,形成了八大品类、十大品牌、三十多个品种的产品矩阵。
    “近五年,通过实施随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计划,我市与20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0余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80余项,为企业创新发展增添了底气。”市科技局局长、市市校合作办主任白玉涛表示。
    借智借力,不仅为企业增添了发展动能,也坚定了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决心,激发了自主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装上了“加速器”。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30家,省级瞪羚企业37家。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1.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9%。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