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团结引领聚人才创新争先促发展 ——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纪事
  • 发布时间:2021-03-18 09:3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科普宣传有声有色,全国科普日精彩纷呈,市科协荣获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奖;组建科技扶贫专家团,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活动,其中生态黑猪养殖扶贫项目大获成功,该项目负责人黄文博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再上新台阶,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8%……
  过去一年,市科协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奋力拼搏,努力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随州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提升服务能力 激活科技人才引擎
  科技发展需要人才。我市持续强化和彰显科协组织功能,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担当作为。
  2020年,我市各级科协组织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14个,联系科技工作者687人,将“家”打造成为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思想交流主要阵地、党的政策宣传窗口,与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理顺思想情绪,化解矛盾纠纷,提振了科技工作者们干事创业精气神,激发创新创造热情。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组织宣传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推荐的2名科技工作者荣获省政府授予的“湖北省第五届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进一步加强了联系、凝聚了人心。
  同时,市科协大力实施“炎帝人才计划”,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开展柔性引才工作。2020年我市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累计44家,引进高端人才24人、累计361人。全年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1个,促进成果转化28个,培训技术人员5800人,为企业增效3.4亿元,充分发挥了柔性引才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了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搭建工作平台 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搭建学会发展平台,学术交流更有活力。2020年,市科协指导新成立3个学会,对18家学会(协会)进行了整顿规范,管理更加高效有序。同时,引导学会(协会)克服疫情困难,开展以视频形式为主的学术交流活动21场次,开展了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表彰活动,收集学术论文157篇,取得了76项学术成果,有效激励科技工作者提升学术水平和创新。
  发挥科协优势,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市科协多次实地调研艾草种植、加工、销售情况,向市委市政府上报艾草产业发展的建议。推动成立了市艾草协会,制定协会章程,明确发展规划,依托协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座谈会、研讨会、培训会,大力推动艾草产业的发展。
  深化智库建设,服务领导科学决策。2020年,市科协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创办《科技工作者建言专报》,聚焦随州高质量发展,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建言献策,全年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23条,形成专报6期,推动科技工作者服务领导决策。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加快推进香菇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关于发展随州大白艾产业的建议》等被列入市政协提案。
精准定位需求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我市通过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活动、常态化科普活动等,积极营造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格局,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我市积极组织动员各专业技术协会和全市科技工作者,结合不同产业、行业和专业特点,投身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通过科普E站等平台进行应急科普宣传,组织编写《科学战“疫”,坚定扶贫》手册,协调有关单位捐赠价值百万元的数字医疗诊断车等防疫物资。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线上培训13期,受益群众3800余人次,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我市在文化公园等地兴建科普设施3处,命名市规划展览馆等3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命名市级先进农技协12个、科普示范基地16个、科普示范社区13个、科普示范企业10个、科普示范学校5个、农村科普带头人7名,全年入库各类科普项目63项。3个基地被确定为2020年湖北省特色产业科普基地,荣获项目表彰7项、资金130万元。依托这些科普平台,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使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普知识进一步惠及公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