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从“穷山窝”到“香饽饽” ——随县淮河镇桐桥畈村振兴蝶变之路
  • 发布时间:2024-11-13 15:2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昔日高山穷困地,今朝红色美丽村。地处桐柏山南麓、位于随县淮河镇西南部的桐桥畈村,因过去又穷又偏,这里“姑娘往外嫁,媳妇难进门”,是个远近闻名的“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出行难、发展难、人心散、治理乱”成为桐桥畈村发展的桎梏。
  近年来,淮河镇党委政府借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以强县工程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抓手,综合分析研判桐桥畈村资源禀赋、文化底蕴、比较优势、发展路径等实际情况,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将桐桥畈村打造成“红色旅游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努力实现从“穷山窝”到“香饽饽”的蝶变之路。
   以党建引领为“龙头”强引擎
  近年来,桐桥畈村“两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促乡村振兴,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2022年以前,桐桥畈村因党支部战斗力不强、群众满意度低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帮助桐桥畈村彻底“改头换面”,淮河镇党委政府经多方摸排,最终做通在外成功人士李世代的思想工作,他返回家乡竞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上任后,李世代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与主动性,将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与本乡风土人情相结合,按照“村党支部+村民代表+农户”三级治理模式,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以村干部包片、湾组长联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为抓手,李世代带领村“两委”人员、驻村第一书记、党员逐户走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探索出一条生态观光、红色旅游、特色养殖、果蔬采摘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新路子,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落实“两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大力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自觉接受村民监督,让“财务在阳光下‘晾晒’、权力在监管下运行”,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现在,村委会办公室每天都有人值班,我们办事有人找了。”村民魏志华说道。
   以产业发展为“躯干”稳支撑
  “尖山”的阻隔是这里世代不可逾越的天堑,交通不便是限制村内产业快速发展的鸿沟。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老百姓的农特产品也运不出去。“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有出路。”这是桐桥畈村干部群众多年以来的共同心愿。
  为彻底解决行路难这一问题,桐桥畈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代表大会、板凳会等集思广益,商讨解决办法,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最终筹集乡村振兴、交通建设、驻村单位帮扶等资金200万元,打捆使用建成了一条4公里长、5.5米宽的通村公路,道路两旁配套栽种近1000棵樱花、紫薇等苗木。截至目前,桐桥畈村通村通组道路硬化里程长达17公里。
  道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红色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23年,桐桥畈村成功引进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千亩田园综合体及观光游乐园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开工建设,主要打造成包括高山种植区、生态养殖区、四季采摘区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现已完成了53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主要种植高山香稻、油菜、花生等作物;建成标准化黄牛、黑猪生态农场2处、四季瓜果采摘园70亩。项目的成功引进,盘活了闲置资产资源,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村民务工不用再出村了,年人均收入2.5万元左右。此外,依托背靠桐柏山脉丰富的山场资源,以“村集体+大户”的方式发展高山放养生态黄牛养殖,目前已带动养牛户9户养牛1500多头。
  “2023年桐桥畈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今年有望达30万元左右,下一步,村集体计划追加投资,利用耕地流出整改的土地资源种植30000段段木香菇和200亩冬瓜,装修民宿2栋发展民宿经济,进一步推动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村党支部书记李世代说。
   以乡村治理为“绿叶”美环境
  走进桐桥畈村,整洁干净的水泥路面、参差错落的苗木花卉、纤尘不染的农户庭院……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这得益于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显著成效。
  “三分建,七分管。”桐桥畈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坚持建管并重,探索“村干部带头、党员示范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公益性岗位兜底”的四方联动模式,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用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约五会”制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鼓励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努力实现干群从“被动干”向“主动干”的思想转变。同时,成立环境卫生志愿服务队,每月不定期对村庄主干道及周边农户开展扫垃圾、清杂草、码整齐等环境治理,营造人人参与、共享生活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多次,完成12户农户“厕所革命”,清理柴草乱堆乱放10处,包装改造主干道老旧房屋6处,新建桥梁1座,投入垃圾桶60个,对2处易地搬迁点井水和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安排保洁员11人进行常态化保洁,村庄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以红色文化为“活水”润心田
  英雄桃花尖,红色桐桥畈。这里曾发生了一场红二十八军以少胜多的重大战役,为传承红色事迹,深挖红色资源,2023年桐桥畈村成功申报国家“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争取国家资金400万元,聘请专业设计研究院对村庄、遗址、文化进行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和深度挖掘。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老人讲桃花尖战役的红色故事,学校每年清明节时组织我们踏青祭扫,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桐桥畈村党员后加根说。
  随着对村内红色文化资源的深挖、开发与利用,目前已建成红色村标及雕塑各1处、红色广场1个、展览馆及体验馆3栋、烈士纪念碑1座,打通了红军展览馆至桃花尖纪念碑5公里长的道路。有望年内全面竣工开馆,届时红二十八军的战斗事迹、红色发展历程、战斗遗址等图景将全方位展现。
  山还是那座尖山,村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村。如今的桐桥畈村干群凝聚力强、班子威信力高、工作执行力快,已由曾经落后贫穷的“深度贫困村”跃升为淮河镇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明星村”,一幅“产业旺、村庄美、生态好、文化兴”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