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县澴潭镇: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 发布时间:2022-08-01 08:5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水丰土沃,草青鹭鸣。盛夏的澴潭,碧空之下,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满山的油茶树长势喜人,穿上保护衣的锦绣黄桃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粉白相间的荷花亭亭玉立、清香扑鼻……
  曾有“小汉口”之称的随县澴潭镇,围绕“强县工程”建设,积极融入“两香一油”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种植“随州香稻”3.5万亩、香菇1000万袋、油茶2.3万亩,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产业兴旺,强了经济鼓了口袋
  优质水果是刘庙村的主打产业之一。为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村“两委”一班人发动群众利用闲置田地资源,大力推进优质水果和香稻种植,其中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
  在刘庙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锦绣黄桃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毕昆正在检查黄桃套袋情况,“除了常规的批发,我们还走优质果品线上销售模式,价格高、效益好。每年黄桃直播带货销售量达2万件、10万斤,纯收入8万元左右。”毕昆介绍,“卖好村集体水果的同时,我们还主动为村民带货。”
  发展有后劲,能人下乡来。随州市慧勤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看中村里土地资源,流转11000余亩荒坡种植油茶、山楂,每年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村民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
  巨变,被村民看在眼里。一直在外务工的泥瓦匠张建勋回到家乡,除了种好自家田,还会选择到油茶基地、菌菇种植大棚、水果基地务工,偶尔应邀干点“老本行”,“以后不出去了,村里产业多、建设多,家门口就能就业,一年挣个4万多不成问题。”
  瞄准“油茶大镇”,澴潭镇规划建设了佳禾、慧勤、岳雄丰“三大油茶产业园区”,挂果面积1.3万亩。“预计收获油茶籽80万公斤,计划向精品茶油产业链延伸。”澴潭镇党委书记王文学介绍,“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特色农业环节,全镇已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500万元。”
  农旅融合,美了村子靓了集镇
  山水交融,秀美宜居。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九里岗村王家塆如今变了新模样,道路宽阔干净,房屋整洁,景观别致,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浓荫下乘凉。
  “以前塆子里到处脏兮兮的,现在有清洁工打扫,环境变好了。”村民胡蓉说,“我们也不能落后,把房前屋后收拾整齐了,自己住着也舒服。”
  大变样的不只是王家塆。村委会旁边的河道经过重新疏浚,新砌了驳岸,安装了栏杆,栽下了垂柳,河水潺潺,波光如画。新建的村级文化广场,增设了旅游厕所和乡村大舞台、篮球场,安装了25盏太阳能路灯和一盏高杆灯,是暑期孩子每日玩耍的好地方。
  村里交通区位明显,水面资源丰富,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涛有自己的打算:“用好一河两岸风光,打造短途旅游点,既增加旅游收入,也能带动更多群众回乡就业创业。”
  打造“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澴潭镇在庞家岩、九里岗、廖家寨、柏树湾等村开展“三清两建一提升”试点工作,配齐环卫设备及保洁人员,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建设房前屋后小花园,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目前,澴潭镇计划对冬闲田进行集中托管,以连片油菜为依托,打造梅坵村至黄林村现代农业观光带,盘活沉睡资源,刷新集镇“颜值”。
  品质提升,优了环境甜了日子
  提档升级后的镇区文化广场,增设了塑胶篮球场、休闲亭、文体器材等,成为镇区居民晚间休闲娱乐好去处。
  “晚上很多人都会来这里跳广场舞、打篮球、聊聊天,热闹得很。”说起镇上的变化,小东门社区居民华玲表示,希望大家的责任感更强一些,共同维护美好环境、创造幸福生活。
  今年以来,澴潭镇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对交通路网、污水管网等进行美化靓化改造。如今,破损的路面得以硬化修复,裸露的管道有了遮掩管护,参差不齐的河道两岸杨柳依依,如画的风光让幸福生活更添几分灵动韵味。
  环境更优美,生活更舒适,村民的生产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把自家15亩农田委托给农韵农业有限公司后,九里岗村68岁的阮宏升有了更多时间享受生活,“以前种田,啥事都得自己干,每到农忙累得慌,现在也能当‘甩手掌柜’了。”
  农韵公司以专业的技术人员、现代化的农机设备、便利的作业方式,为村民提供从耕地、播种、管理到收割、烘干等全托管或者半托管、季节托管服务,成为群众拍手称赞的“田保姆”,服务范围已延伸至周边乡镇。
  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大美画卷正加速展开。对于随县县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澴潭等镇打造“特色农业重点区”,王文学表示,将紧跟“强县工程”建设步伐,以农业为基础,做好“接二连三”文章,为镇域经济发展增添动能、夯实根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