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曲径通幽“醉”其中醉 ——随县三里岗镇栗树嘴村乡村振兴见闻
  • 发布时间:2021-09-06 15:1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龚子文 秦政
  近日,记者从随县三里岗镇区出发,沿着蜿蜒的刘尚公路向东北方向驱车15公里,记者来到人称“世外桃源”的栗树嘴村。走进村里,悠闲静怡的农家院落,山清水秀的村庄环境,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图景铺展开来。
  曲径通幽处,景色花木深。攀登在崎岖的高山上,阵阵清脆的鸟鸣,在山谷间回荡;放眼望去,乡下田野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成片的果园、整齐的大棚,村民在田间劳作,笑容挂在嘴角、幸福写在脸上……
  眼前的美好并不是一蹴而就,栗树嘴村也有过“拿不出手”的时候。和许多乡村一样,栗树嘴村也曾面临产业不振兴、农民不增收、农村没活力的窘境。
  栗树嘴村由原毛家冲、彭家河两个村合并而成,总面积22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805户、3168人,拥有耕地3200亩、山林2.5万亩,是三里岗镇典型的“边远村”。
  “我们村能有今天的变化,得益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强力推动,靠的是集体经济同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栗树嘴村党支部书记彭海鸥一语中的。
  近年来,栗树嘴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抓产业振兴“牛鼻子”,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智慧农业、集体经济、休闲旅游、生态文明等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石,逐步实现村美业兴民富。
  栗树嘴村的村民素有种植香菇习惯。但因技术传统、种植零星,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菇农只是将少量的香菇拿去集镇上坐摊叫卖,只能换点“油盐钱”。
  如何让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焕发出活力?怎样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群众生活富裕?栗树嘴村从一朵小香菇抓起,坚持“示范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品牌优质”的原则,培育发展香菇产业,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走进随县谷山珍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菌料加工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在给菌料预湿、装袋,忙得不可开交。
  从生产菌料车间来到香菇大棚,放眼望去,一排排大棚,十分壮观。彭海鸥告诉记者,谷山珍香菇种植合作社优化种植结构,示范带动农户加入香菇种植,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按照“培植龙头、建立基地、发展合作社、带动农户”的思路,实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努力打造特色香菇产业链,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仅今年上半年,合作社种植香菇20万棒,吸纳5个困难户合作种植,已创收100多万元。
  来到五组彭守军的香菇种植基地,他正在大棚内给菌棒注水。“今年我种植香菇3万袋,已创产值36万元,纯收入15万元。”彭守军高兴地对记者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栗树嘴村共种植香菇126万棒,创产值2500多万元,纯收入达600万元。
  产业兴,才能带动乡村兴。只有夯实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村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近年来,栗树嘴村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该村建成300亩油茶基地、200亩杉树基地,栽植白杨树5万株,建成50千瓦光伏发电站。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8000元。
  行走在栗树嘴村,通畅的村道、清澈的池塘、自然的景色、悦目的墙绘……无论是村头还是巷尾,都给人一种自然、整洁、舒爽的感觉。
  “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房前屋后搭起了小园子,种菜、种花、种果树,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美化了村容村貌。”村民杨正友正在家门口的菜园子里种菜,见到记者就热情地迎了上来,说起村里的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栗树嘴村不断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扩宽硬化乡村道路6公里、修桥7处、整治塘堰15口、维修除险水库2座;栽植景观树木2万株、新建公厕2个、农户改厕197个……
  奋楫笃行,蓄势待发。栗树嘴村举起如椽大笔,擘画着美好的新图景。记者看到,这个人称“世外桃源”的山村正在发生着嬗变,一条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