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 向美而行 ——曾都区府河镇清筑城村美丽乡村见闻
  • 发布时间:2022-11-17 08:35
  • 信息来源: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乡村如画,田园如歌。11月14日,微风徐徐,走进曾都区府河镇清筑城村,仿佛一脚踏进“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水墨画中。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清筑城村村民感觉自己的家乡不断在变:变得越来越洁净、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
  清筑城村位于府河镇的“南大门”,与安陆市孛畈镇区仅一河之隔,素有“口子村”之称。全村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辖15个组、698户、3312人,拥有耕地面积3100亩,山林面积5699亩。
  昔日交通闭塞的边远乡村,缘何一跃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近年来,我们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引领、高点定标、突出特色、有序推进,切实将清筑城打造成为现代版的‘世外桃源’样板地。”听着清筑城村委会主任朱南平的介绍,看着眼前的美景,怎一个“美”字了得?
  漫步街头巷尾,整齐划一的楼房、宽敞硬化的道路、粉刷洁白的墙壁、亭亭玉立的路灯,让人不相信身处乡下农村;步入农户院落,优美的环境、齐全的家具,告诉你美丽乡村建设幸福的内涵;而房前屋后摆放的垃圾桶最为吸人眼球,不禁让人萌生一探究竟的念头。
  行走在整洁宽敞的巷道,顿觉心旷神怡,正在门前清理卫生的村民朱大安见到记者,主动上前夸赞起美丽乡村建设来,他指着前面漂亮的巷道说:“原来这是条板车路,两边堆满了柴草和杂物,又脏又乱;现在路拓宽硬化了,外墙整修粉刷了,还安装了路灯,村庄真正变美了。这可与村里干部的努力分不开!”
  在临村而过的河堤上,记者看到水体清澈见底,水面下正有一群群鱼儿欢快游过。
  “真不敢想,以前的小河沟变得这么美,就像做梦一样!”说起过往,12组村民朱大林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的河道白色垃圾遍布,水质也不达标,别说吸引游客来了,我们自己都恨不得离这儿远点!”
  垃圾和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该村下定决心向污水宣战,朱南平担任起清筑城村的“河长”,分管着村里的6.5公里河道。他带领村“两委”干部一边跑相关部门争取河道整治项目,一边组织村民和机械疏浚河床、浆砌河堤……
  随行的村会计陈家安见解独到,他说:“美丽乡村建设最关键的是环境卫生的整治,最核心的是传统生活习俗的改变,最根本的是干部的服务。近年来,我们整合财政专项资金5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600多万元,对21.4公里村道提档升级,整修当家塘15口,治理河道6.5公里、浆砌防洪墙3公里,安装路灯160盏,栽植景观树木3000多株,建成景观台、凉亭4处,新建休闲广场3个,建公厕4座,购置大型垃圾箱30个、分类垃圾桶700多个。”
  来到刚建成的村部文化广场,几位村民正在广场上散步拉家常。见记者来采访,10组村民陈传爱高兴地说道:“清筑城‘脏、乱、差’现象已成为过去。如今,这里像公园一样。你看看,这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既平整又清洁,旁边还建成了高标准停车场,住在这里真舒适啊!”
  村容村貌变美了,村里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每年都开展如“‘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从我做起”、文明卫生家庭评比、秀美庭院评比等活动,村民参与积极性都很高。
  乡村振兴美丽图景,美在好生态、好风景,也美在岁稔年丰、业强民富的好光景。
  漫步在清筑城村,130亩药材基地、200亩优质香稻种植基基、50亩大棚蔬菜基地、1.5万只养鸡场……一个个特色农业基地“争奇斗艳”,不仅为大地增添了色彩,还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产业就成为撬动农民增收的一个“引擎”。
  近年来,清筑城村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原则,深入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进程,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用新思想扮靓村容,用新技能武装村民,用新风尚塑造村风,一幅村美、业强、人和、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清筑城村实现了美丽的蜕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