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会场
12月4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随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12月7日,随州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市第五次党代会情况,解读党代会精神,就社会关心关注的有关问题现场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市第五次党代会秘书组组长李居正介绍市第五次党代会有关情况,解读党代会精神。市发改委副主任熊行安、市科技局局长苏轩、市经信局局长刘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汪海涛、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董晓霞,分别就随州如何融入区域发展布局、园区如何吸引要素聚集、如何提升创新承载力、如何构建“2236”产业集群、如何发展文旅产业、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现场答记者问。
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随州日报、随州广播电视台、随州政府网等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
科学回答随州发展的重大问题
开启建设现代化新随州新征程
市第五次党代会秘书组组长李居正
发布会上,市第五次党代会秘书组组长李居正,从市第五次党代会基本情况、党代会报告起草情况、党代会报告主要精神三个方面解读市第五次党代会。
在随州发展历史进程中
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
李居正说,市第五次党代会是在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在随州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听取和审议了钱远坤同志代表四届市委所作的报告,审议了四届市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随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随州市第五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随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随州市第四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随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随州市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对钱远坤同志所作的报告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报告立意高远、主题鲜明,继承创新、路径清晰,凝心聚力、激昂斗志,通篇贯通了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省委工作要求,贯穿了凝聚奋进力量,争当“四个示范”,谱写“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新篇章,建设现代化新随州的主题主线,体现了对标对表、实心实政、勇担使命、续写辉煌的坚定态度,是指导随州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大会选举产生市委委员46名、市委候补委员9名、市纪委委员31名,形成了新一届领导集体,为推进“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分三个阶段形成报告
报告把握四个原则
李居正介绍,报告起草过程中,市委常委会多次听取情况汇报、研究相关问题,要求始终突出政治报告属性,把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贯穿全篇。
报告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深入调研、收集资料。二是集中研讨、组织起草。三是征求意见、修改完善。
报告的起草过程,是市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聚焦现代化建设目标,把脉市情实际的过程;是市委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谋划全局、引领发展的过程;是市委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
党代会报告把握四个原则。坚持对标对表、衔接连贯;坚持“不提新口号、赋予新内涵”;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坚持凝心聚力、务实重行。
科学回答了全市各级党员干部
和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四个问题
回答了“随州在哪里”,标定了历史方位。目标定位,即“汉襄肱骨、神韵随州”,打造“襄十随神”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支撑点、武汉城市圈和“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链接点、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的重要耦合点;打造“神韵随州、一见钟情”城市形象品质和文旅品牌,让随州魅力精彩绽放,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家园。全局使命,即争当“四个示范”,发挥比较优势,走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道路,争当北部列阵的特色示范;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崛起,争当美丽湖北的绿色示范;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转变,争当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品牌示范;发挥基层首创精神,争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示范”。时代使命,即光耀“汉东明珠”,珍惜老天爷的“恩赐”,传承老祖宗的“宝藏”,办好老百姓的“盛宴”,以文塑产、以产彰文,以强烈的历史自豪感、文化自豪感担起明珠辉耀的时代使命。
回答了“随州城市兴起主要靠什么”,揭示了发展内因。报告提出,一个城市的兴起,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基因的吸引力、城市气质的魅力、产业生态的粘附力、企业家精神的感染力。随州的文化基因,要靠文旅融合彰显,推动随州优秀特质文化创见性发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州的城市气质,要靠绣花功夫升华,以“神韵随州、一见钟情”点亮城市符号,以“美食四宝”“生态四宝”“民俗四宝”展现城市精彩,培育随州城市独特气质。随州的产业生态,要靠链式效应优化,以规模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升、接口不断丰富的产业生态,催生资源要素加速聚合。随州的企业家精神,要靠营商环境涵育,打好企业合规改革解难、放管服改革便企、专项巡察正风、企业家故事会鼓劲的“组合拳”,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回答了“随州怎么办”,彰显了责任担当。报告从“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四个角度,全面分析形势,提出:“两个大局”交织激荡,迫切需要我们激流勇进、顺势而为;光耀汉东使命在肩,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聚势而兴;区域融合空间广阔,迫切需要我们拼搏竞进、乘势而上。“四个示范”厚望重托,迫切需要我们加压奋进、成势见效。
回答了“随州怎么干”,明晰了发展路径。报告提出“8+1”的工作部署。“8”即“融入区域发展布局、推动产业能级倍增、激发强劲发展动力、叫响曾随文化品牌、构建联动发展格局、夯实市域治理根基、建设幸福生活家园、筑牢鄂北生态屏障”8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举措。“1”即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政治引领和坚强保证。旗帜鲜明讲政治,选贤任能树导向,重心下移强基础,实心实政抓发展,从严治党促清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李居正说,报告充分体现了市委对重大工作布局的精准把握和提升格局、开创新局的坚定决心,集中反映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热切愿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针对性,是一个“代表记得住、群众听得懂、干部好操作、工作能落实”的好报告,必将引领随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书写新答卷、创造新辉煌。
“八面玲珑”融入区域发展布局
市发改委副主任熊行安
推进交通一体化。构建东至武汉城市圈、西融“襄十随神”城市群、南接“宜荆荆恩”城市群、北通中原城市群的快速综合运输通道。谋划推进随州至信阳高速铁路,积极推动随信高速公路尽早建成、随县厉山通用机场提档升级、广水市军民两用机场规划建设,加快升级改造进出国省道,推进城市群内断头路、瓶颈路建设。
推进产业配套化。联合武汉、襄阳、十堰创建国家级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牵头建设鄂西北香菇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推广随州香稻,共建鄂北粮仓。加快推进国能随州电厂建设,建设随县百万千瓦新能源多能互补基地。形成襄阳、随州经孝感至武汉电力大通道。
推进文旅融合化。围绕建设全国具有吸引力的谒祖圣地,做大做强炎帝神农、曾随编钟、大洪山等精品文旅品牌。串联区域优质文旅资源,联合打造精品线路。推动创建城市群文化旅游产品网络推广联盟,实现产品互推、客源互送、产业互融。
推进要素聚集化。建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交流合作,参与建设区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探索建立区域性政策性银行,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城市群内政务服务数据互联互通,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鄂北豫南区域性大市场。
推进环保协作化。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联合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共同建设鄂北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板区。加快实施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构建鄂北现代水网;推进汉江、府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重大工程,联合打造生态优先示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
用5年时间构建“2236”产业集群
市经信局局长刘涛
“2236”产业集群,即通过未来5年努力,力争专汽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两大优势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文化旅游、冶金建材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风机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印刷出版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我市将从四个方面提能级——
突出产业甄选提能级。壮大优势产业:围绕“四张名片”,做好耦合、整合、融合、契合“四篇文章”,建设神形兼备的专汽之都、内秀外俏的现代农港、有名有实的谒祖圣地、风行天下的风机名城。布局“风口”产业: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氢能源产业,促进文旅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以高端、智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工业母机”。培植高附加值产业:壮大酿酒饮料产业,拓展精细化工产业,提升冶金建材产业,壮大新能源产业,力争五年培育10家以上税收过亿元工业企业。
聚力招大引强提能级。狠抓混改嫁接:策划引进一批符合政策导向、满足发展需求、代表未来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混改嫁接。狠抓向内挖潜:跟踪服务有投资实力、投资意向的本土优势企业,凝心聚力招内商。狠抓园区建设:加快随州高新区青春化工园和大数据产业园、广水市精细化工园和风机产业园、曾都区应急产业园和何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随县石材产业物流园和香菇产业基地八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集聚、用地集约、产业集群发展。
聚焦创新驱动提能级。在政策引导上:落实省级“1+4“创新政策,研究出台我市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在自主自强上:致力培育10家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家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在平台建设上:巩固提升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湖北省移动应急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汽车试验场。
优化营商环境提能级。坚持政策托举:从政策制定、政策解读、政策争取、政策落地“四个周期”着力,扎实推进“五个一”包保服务和“清减降”行动。坚持要素给力:从资金、人才、能源、土地“四大要素”着力真帮实扶。坚持靶向施策:对投资过亿元项目、税收过亿元企业、净增产值过亿元重大增长点“三亿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现场办公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促进“钱变纸”“纸变钱”良性循环
市科技局局长苏轩
我市将从四个方面着力提高创新承载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创城。按照“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育、产业示范”的功能定位,在高铁南站旁规划建设科创城。科创城将围绕我市产业链引进一批产业研究院、布局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试验基地、招引一批高端人才团队和高水平创业团队、孵化一批具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培育一批科技服务和技术转移机构。力争经过5-10年建设,打造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高端经济增长极和创新人才聚集地。
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功能。聚焦提升“纸变钱”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优化与提升,支持专汽、香菇、应急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运营模式。完善“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动建设一批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建研发机构比例达到50%。
推动创新主体“强筋健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精准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科创型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进驻随州。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上下游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精心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延伸性好的创新型、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突破1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
打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出台《随州市关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具体支持政策措施,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落细,用心用情服务科技人才,让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保障、社会上受尊重。
把随州打造成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汪海涛
我市将努力建立“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产业更有动力”的长效机制,擦亮“神韵随州、一见钟情”城市旅游品牌,加快建设全国具有吸引力的谒祖圣地,把随州打造成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构建“一核五带”大布局,让全域旅游“串”起来。一核,即突出曾随文化在随州文旅中的核心地位。五带,即建设以青铜古器为主要代表的曾随文化经济带、以炎帝神农为主要代表的谒祖文化展示带、以特色民宿为主要代表的美丽乡村示范带、以“美食四宝”为主要代表的都市烟火体验带、以“生态四宝”为主要代表的生态景观带。
培育“顶天立地”大企业,让山水盛景“秀”出来。坚持对内挖潜、对外招引、优化环境,催生更多随州文旅“旗舰企业”。积极推动本地重点文旅企业进一步擦亮文化符号、优化产品结构;积极服务“曾侯邑”礼乐文旅综合体、随州国际乐器交易城、编钟古乐之都、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重点文旅招商项目落地投产。
推动“三次产业”大融合,让文旅企业“美”起来。建立现代化、智慧化、人性化的文旅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美在路上、美在服务”的全新体验。精心打造品牌产品,推进文旅融合和产品迭代。“文旅+一产”赋能乡村振兴;“文旅+工业”催生产业裂变,打造专汽博览园、房车文化旅游节、酒文化博览园等项目;“文旅+研学”开发精品课程,打造全域研学旅游目的地。
创新“线上线下”大营销,让全国游客“游”过来。积极与顶级互联网营销机构合作,深入实施“引客入随”工程,打造“随州号”旅游专列和直通车品牌。推进文旅宣传桥接汉襄、融通鄂豫,做实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旅行者联盟作用,拓展随州客源市场。
挖掘“汉东明珠”大历史,让随州文化“活”起来。组织专家学者加强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研究,策划、建设一批有文化内涵的文旅项目,拍摄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旅宣传片。推动随州市群艺馆、美术馆等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将园区改创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最大引擎
市发改委副主任熊行安
完善园区平台。发挥随州“坐群望圈”区位优势,同步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企业“拿地即可开工”,推动随州高新区和曾都区何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随州青春化工园区,谋划建立广水化工园区。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巩固政务前台专业化服务外包优势,全面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力争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设置比例达到80%。持续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一对一”包保联系企业、“心贴心”排忧关爱企业活动,纵深推进国家级企业合规改革试点,打造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样板工程”;全面推广“拿地即开工”五证同发审批模式,加快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提速工程项目审批。支持高新区积极承接市级首批赋权清单99个事项。
加大融资支持。做大做强随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全面推广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结合随州产业特色,创新做优“产业链金融”。实施稳企金融支持活动,强化对重点企业融资保障,推动金融惠企政策落地,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推动科技创新。持续推进湖北专用汽车研究院、湖北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要科创节点,深入推进“一园十基地”合作计划,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有针对性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强化节能监测和源头把控,支持高新区实施产业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转变。
广泛吸纳人才。积极争取省、市级人才项目支持,对接“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吸引高端人才来随创业就业。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做优做强随州香菇学院,推进专用汽车高级技工培训。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董晓霞
我市着力把乡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香菇、香稻、油茶等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健康养生等乡村旅游。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围绕食用菌、粮油、畜禽、果蔬、茶药五个重点产业链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培育10家以上细分行业领军企业、3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1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办好乡村人民公司,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的经营模式。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持之以恒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田园、绿色家园、幸福乐园;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创建“四好农村路”,推进光纤入户和快递下乡,方便群众。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全市849个行政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成员,持续提升村“两委”班子履职能力。积极引导外部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激励各类专业人才致力乡村建设。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队伍。打好“乡情牌”“乡愁牌”,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