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税费怎么减?民生如何保?支出如何发力?——财政部详解当前财政热点问题
  • 发布时间:2022-03-10 10:58
  •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胡欢
打印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 题:税费怎么减?民生如何保?支出如何发力?——财政部详解当前财政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 申铖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每一个数字都关系着国计民生,回应着百姓期盼。

减税降费怎么推进?民生如何保障?财政支出如何发力?在2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等相关负责人一一回应。

减税降费力度更大 多项优惠政策延续实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在刘昆看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贯穿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减税降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一大发力点。2021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1.1万亿元,重点支持制造业升级、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发展。

2022年减税降费如何推进?“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市场主体会有更多获得感。”刘昆说。

一方面,今年将延续实施涉及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11项税费优惠政策,扩大部分已有政策的优惠力度,及早推出一些新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和科技创新,研究出台精准帮扶措施。

“今年还将注重减税降费政策与其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同联动,握指成拳,形成纾困发展合力。”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说。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介绍,下一步,财政部将精准聚焦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进一步加大税费优惠力度,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

“真金白银”保民生 直达资金显成效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中央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亿元……2021年,“真金白银”保障多项关乎百姓利益的政策落地见效。

“财政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人民需要和财力可能,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刘昆说。

财政直达资金发挥“一竿子插到底”的优势,坐上“直通车”,直接惠企利民。2021年,中央财政共下达直达资金预算指标2.8万亿元,实际支出2.67万亿元。

资金精准滴灌效果明显,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的支出近2万亿元,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支出超过510亿元,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166万余家。

“今年,我们将认真总结已有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完善直达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监管,确保直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许宏才说。

财政支出保障重点 政策发力更加靠前

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财政支出精准发力,力度不断加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

“2021年,全国科学技术支出0.97万亿元,同比增长7.2%,有力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刘昆说,另一方面,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出台新的税费优惠政策,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支持实行“揭榜挂帅”机制等,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2021年全国财政生态环保投入8210亿元,出台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强化税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调控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重要工具。许宏才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据介绍,财政部已在去年底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今年1月,地方已组织发行了新增专项债券4844亿元,全部用于交通、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督促地方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对经济的有效拉动作用。”许宏才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