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加,市民对蜱虫的防护意识也随之增强。不过,因为蜱虫可能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被蜱虫叮咬,大多是在手、脚等裸露部位,在眼睛上的还真没见过。”梅松华说,还好贝贝的家长没有硬拔,否则虫体残留部分的多种病毒进入宝宝体内,一旦引发感染就可能引发肾综合征出血热、无形体病,甚至死亡。而如果家长捏破了蜱虫,手接触到蜱虫体液,也可能会感染病毒。武汉市武昌医院急诊科主任高洪峰介绍,被蜱虫叮咬后,可能引起局部红肿、皮炎等典型的症状,一般均较轻微。但在某些情况下,被少数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可能引发较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市民比较容易出现重症,要格外重视防护。蜱虫常附着在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外出游玩发现这些部位有“黑痣”,可仔细观察,如果“黑痣”旁边能看到有细细的“脚”,就要提防是否是蜱虫。确认有蜱虫叮咬皮肤,千万别自行摘除,以免因操作不当,使蜱虫的身体留在皮肤里,引起皮肤继发感染。应及时就医处理。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能前往医院,可以用花生油、酒精、甘油等厚涂在蜱虫头部,等它窒息松口或死亡后,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用碘伏给伤口消毒,再到医院接受进一步处理。中国疾控中心也发布提醒,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虫叮咬。
一旦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果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蜱虫活动的高峰期是每年的5月至7月,被咬伤后会有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因此,被蜱虫叮咬后的数月,都要留心观察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有发烧、头疼、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