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我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
  • 发布时间:2018-05-23 11:2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5月22日获悉,我市中心城区7条黑臭水体治理已完成4条,今年底还将完成2条,最难治理的东护城河计划明年完成治理,让清流常绕随城。
  自全国启动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后,我市对照标准,对城区16条水体进行评估,确定了7条黑臭水体,并明确2019年底完成治理。
  为此,我市策划府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争取国开行及社会资本投入35.6亿元,有效缓解资金不足。同时,将老城区182家高耗能、高污染的中小企业“退二还三”,投入近亿元整体搬迁白云湖上游4家养殖企业。
  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在排污口封堵,核心在管网建设。从2015年起,我市启动白云湖排污口封堵工作,投资1.3亿元成功封堵73个排污口。同时,对沿线管网进行改造,运用定向顶管、开挖等形式,铺设7.8公里截污干管,并新建了城南污水处理厂,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15万吨/日。
  改造过程中,融入了海绵城市、生态景观的理念,河床、护坡都是透水材料,流水可自行渗透。而护坡上栽植水草植物,两岸栽植景观乔木,形成一条生态水渠,成为城市一个景点。记者在西护城河看到,河道中分段采用石头堆砌,形成梯次水流断面,两边种上各类水草花卉,让原来的臭河变成了生态景观河,深受周边百姓称赞。
  此外,我市严格执行污水排放许可审批,审核发放排水许可证200余家,并增设监测断面72处,严厉打击超标偷排、乱倒垃圾等违法行为,责令限产停产11家、关闭2家,移送公安机关1起,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目前,随州中心城区的花溪小渠、南郊1、2、3号渠完成治理,明珠渠、合溪河渠今年将完成治理。通过治理,过去的“龙须沟”变成今天的“清水渠”,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