㵐水一桥
㵐水一桥旧桥
涢水一桥旧桥
桃园大桥
㵐水二桥
编钟大桥
青年路大桥
舜井大桥
府河大桥
涢水一桥
鸟瞰编钟大桥、府河大桥、舜井大桥
桥梁是空间的延续与扩展,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
㵐水与涢水在随城汇合成为府河,继而漂水在城东汇入。解放前,随州交通被河流阻隔,互通两岸需撑船或是过漫水桥。据《随州交通志》,㵐水一桥、涢水一桥,是随城最早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桥梁。
㵐水一桥1967年开工,1969年5月建成通车,承担起随西南乡镇及南郊等区域居民进出随城的重担。1970年,在随城西南与㵐水汇合处的涢水河上,涢水一桥建成通车,取代了跨涢水河的原竹筋混凝土板式漫水桥,成为沟通随南随北公路交通的重要桥梁。当年在缺资金、缺物资、缺技术、缺环境条件下,桥梁建设主要靠肩扛背驮,随州人民用智慧、汗水和毅力将天堑变通途。
改革开放后,随州城市快速发展,随州城区的桥梁越来越多。
1987年,随州城区西出口的昼夜交通量达5800辆次,经常堵车。1991年8月,在㵐水一桥上游1.8公里处,㵐水二桥破土动工。至1992年9月,该桥建成通车,为随州中心城区重要出入通道之一。
1995年,出于调蓄、防洪、生态保护的目的,我市开工建设白云湖大坝,拦住府河水,形成碧波荡漾的白云湖。白云湖大坝即舜井大桥,连通城南新区与主城区,为随州城市向南发展奠定基础。2010年,围绕白云湖的“一湖两岸”风光带,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2年,我市水利部门对白云湖大坝进行了除险加固,使其更安全,也更漂亮。
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随州城市建设迎来发展新机遇。
2002年,随州市政府办公楼在城南开工建设,开启了城南新区建设的大幕。府河大桥随后于2004年开工建设,2005年建成通车。彼时,该桥是汉十高速随州连接线的“咽喉工程”,直接接通了汉十高速与随州火车站,是当时的随州第一大桥。
2006年,在白云湖大坝下游约8公里处,新建白云湖下坝,即望城岗大桥,集防洪、发电、蓄水、桥梁功能于一体。该大坝启闭机房外立面为编钟造型,充分融入了随州历史文化符号。
为加强随州两张“名片”——“炎帝神农故里”和“中国编钟之乡”的空间连接,炎帝大道2007年建设启动,2008年底建成通车,其跨越涢水河的桥梁即为涢水二桥。
编钟大桥原名波导大桥,于2009年8月开建,2011年5月建成通车,成为连接随州高新区和城南新区的重要通道,有效分流了城区车流,形成随城交通新枢纽,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如今,编钟大桥与麻竹高速连接。今年5月,府河编钟大桥至府河大桥段的白云湖园林景观提升工程竣工,以清新秀美的姿态喜迎海内外宾客。
随着城西的快速发展,㵐水一桥和㵐水二桥堵车成常态。为畅通交通循环,青年路大桥于2012年10月开工建设,2015年1月建成通车。该桥位于㵐水一桥与㵐水二桥之间,东起青年路与沿河大道交叉口,西至南郊擂鼓墩大道与青年路交叉口。
2016年11月,已是危桥的㵐水一桥爆破拆除。历经一年半的建设,2018年4月3日,新的㵐水一桥试通车。新㵐水一桥全长268米,桥宽32米,为双向六车道,两侧各修一条2.5米人行道和景观带,设计时速为40公里,使用年限为100年。该桥是随州城区第一座斜拉景观桥,远观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新㵐水一桥的建成通车缓解了城西方向交通压力,方便了南郊及城南乡镇群众出行。
2017年7月,涢水一桥改扩建开始封闭施工——在老桥上游新建一座桥梁,与老桥拼接为一体,桥面总宽由8米拓展至25米。2018年6月寻根节前,大桥试通车,打通了城西南与主城区互通的“瓶颈”,也带动了南郊片区发展。目前,㵐水二桥拆除重建项目正有序推进。
2020年7月24日,位于㵐水二桥上游的桃园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桥面全长322.5米、宽26米,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标准,连接交通大道与擂鼓墩大道。该桥为悬索桥造型,是随州城区第二座有特色的景观桥,城市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几年间,府河大桥、舜井大桥、编钟大桥、青年路大桥、桃园大桥等纷纷在㵐水河、府河上飞架。随州城也随之向南、向西拓展,快速“长”大。
一座座大桥横跨碧波两岸,见证了随州城市的历史变迁与腾飞。
文字: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晓林 陈云 摄影: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李文军 徐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