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创新平安建设微阵地激活基层治理红细胞
  • 发布时间:2022-06-16 08:4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近年来,曾都区西城街道党工委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广泛利用主城区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优势,创新推广“家常点”,推动“红色触角”延伸至居民小区,将“平安前哨”延伸至群众家门口,促使矛盾早发现、早协调、早解决,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夯实平安稳定根基。截至目前,全街道已实现小区“家常点”全覆盖,累计开展议事活动7600余次,征集群众意见建议5900余条,解决各类问题6800余件。
  强化形式创新,实现红色细胞全覆盖
  曾都区西城街道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自2020年开始,在各社区、小区建立“家常点”,接待来访群众,认真听取诉求,而且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针对辖区内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活动阵地空间受限这一特点,深度挖掘社区、小区潜力,充分运用政策,差异化打造形式不同、功能互补的“家常点”,让每个小区都有红色旗帜飘扬。
  一是紧贴群众,打造零距离“家常点”。在217个小区中,80%以上为年代久远的老旧小区,50%以上为“三无小区”(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有的小区老年人多,有的小区退休干部多,有的小区外来人口多,结合不同小区的不同优势、不同空间,不拘泥于形式,就近打造群众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家常点”,让其成为居民茶余饭后、娱乐休闲、谈天说地的好去处。截至目前,全街道建设亭下“家常点”75个、庭院“家常点”53个、室内“家常点”89个,切实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米。
  二是对接政策,打造驿站式“家常点”。对接“红色物业”提质拓面工程,积极利用老旧小区改造以及随州市“九大片区”改造相关政策,在有条件的小区建设“红色驿站”,并以此作为“家常点”阵地,既为广大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又可在这里健身娱乐、交友议事。截至目前,全街道已建成此类驿站式“家常点”31个。
  三是广聚贤达,打造多功能“家常点”。依托“逢四说事”室,在街道和10个社区分别建设功能齐全、全方位服务的“家常点”。广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干部、退伍军人、律师等专家能人坐诊,对所有来访群众做到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暖心、一腔热情接待、一套措施服务,促使居民“有事就到家常点”成为常态,做到“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强化力量统筹,推动红色引领聚人心
  坚持党建引领“家常点”建设,统筹社区党组织、物业、业主委员会、下沉党员等多元力量,推动“法治、自治、德治”嵌入社区治理,形成人人争当主人翁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以法治正人心。坚持把“家常点”作为小区治理的末梢触角,不断健全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组织网络,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注重宣传党的政策和各类法规制度,为“家常点”运行提供坚强有力保障,确保所有“家常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传播健康向上正能量。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的有力组织下,充分整合居民党员力量,西城街道已实现217个小区党支部全覆盖,在“家常点”发挥“火车头”作用,引导居民遵守小区公约,争做文明市民。
  二是充分发挥三方联动的协商作用,坚持以自治暖人心。健全完善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机制,发挥网格员、下沉党员、楼栋长、志愿者等作用,引导居民在这里自发协商议事,自行调解矛盾。目前,全街道共有组织派遣党员2110余名,居民党员2132名,已全部编入小区党支部或者志愿服务队,主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4000余起,做到诉求在家门口反映、矛盾在家门口调处。如碧波楼小区,在三方联动下,为小区新建了红色驿站、便民停车棚等设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三是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的典型作用,坚持以德治润人心。在每个“家常点”邀请一批威望高、形象好、作风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等“五老”人员作为常驻嘉宾,既当居民身边的“社区偶像”,激励居民向他们学习的同时,争做讲道德、有素质、促和谐的模范市民。同时,支持“五老”发挥所长,当好基层“和事老”,实现矛盾调解让人口服心也服。目前,全街道已建立900余人的“五老”队伍,他们长期活动在各个“家常点”,倡导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强化融合推进,打造红色治理强引擎
  紧紧围绕收集民意、化解矛盾、解决困难这一功能定位,紧扣治理脉搏,融通工作措施,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聚焦矛盾纠纷,将调处化解融入家常。将“家常点”与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结合起来,通过上门宣传、入户扫楼等,引导群众自发到“家常点”拉家常、谈心事,让党员干部与居民群众在真情互动中解决问题、化解纠纷,既让居民不跑路,还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确保各类不稳定因素发现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二是聚焦邻里和谐,将多元共治融入平常。不断擦亮“咵一咵”品牌(家有喜事咵一咵、遇到困难咵一咵、和谐美满咵一咵、不和不顺咵一咵、联络友谊咵一咵、孤独寂寞咵一咵、了解咨询咵一咵、意见建议咵一咵),无论是小区的事,还是自家的事,无论是喜事,还是忧心事,都可以在“家常点”咵一咵,社工组织、专业机构、行政单位等广泛参与,做到喜事共享、难事共商、愁事共办。目前,“咵一咵”已成为所有“家常点”必备要素,在西城街道蔚然成风。
  三是聚焦热点难点,将共商共建融入日常。将“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我为群众办实事”“协商在一线·有事好商量”“逢四说事”等活动结合起来,经常性组织板凳会议、石桌会议、庭院会议等形式的座谈会,做到众人的事众人议。紧盯政策落实中的“堵点”、民生领域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街道干部、社区干部与广大居民一道,在“家常点”面对面地听取民意,实打实地共商对策,尽最大努力让居民意见得到实现、诉求问题得到解决,不断提升居民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