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疫”大考中锤炼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 发布时间:2020-06-05 09:37
  • 信息来源: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隋平
  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在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自疫情发生后,我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众志成城、主动迎战、周密部署、精准施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在已完成的阶段性大考中,我市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经受住了检验,为保护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建起了钢铁长城,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赢得了信心、筑牢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疫情就是一台“放大镜”“显微镜”,一个地方的应急管理、防控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部显露无遗。在这次疫情大考中,我市治理体系和能力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基础信息不准、手段措施不细、科技运用不够等问题。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聚焦突出问题、治理盲区,着力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固底板上下功夫,通过战“疫”大考,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要高举党建引领“一面旗”。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动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各方力量协调行动,促使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进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要拧紧社会协同“一股绳”。借鉴学习疫情防控期间动员、吸纳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宝贵经验,创新完善鼓励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推动社会治理力量落到最基层。
  要建立数据信息“一本账”。人财物等信息,是有效开展社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日益成为一种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用好大数据这个“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为社会精准治理提供科学决策。
  要织密法治保障“一张网”。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运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推进严格执法,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要搭建科技支撑“一座桥”。勇立时代潮头,主动拥抱现代科技,补齐社会治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应用中的短板。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把智慧治理运用到平安建设的方方面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要凝聚利民惠企“一条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