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医者仁心铸大爱 基层帮扶谱新篇
  • 发布时间:2025-03-30 21:3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管理员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专家项辉帮扶曾都医院服务群众纪实

随州日报通讯员 华晶晶
  在曾都区有这样一位医者:他带着精湛的医术,为基层医疗注入专业力量;他秉持先进的理念,为医院发展指明方向;他满怀热忱,为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倾尽全力。
  他叫项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自2023年3月被聘为曾都医院院长以来,项辉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医疗帮扶征程,书写了基层医疗发展的崭新篇章。
  勇挑重担,奔赴基层展担当
  2023年3月,应曾都区委组织部之邀,项辉告别了熟悉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来到曾都医院担任院长。彼时的曾都医院,虽在当地有一定基础,但在医疗技术、学科建设、医院管理等方面,与省级三甲医院仍存在较大差距。作为曾都区唯一的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曾都医院在区域医疗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其发展关乎着整个曾都区乃至周边地区群众的健康福祉。
  项辉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曾都医院发展的重任,更是随州地区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殷切期盼。他自幼对医学充满兴趣和敬畏,在武汉大学本硕博连读的十年里,潜心钻研重症医学领域,师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首席专家李建国教授,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毕业后,他进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敬业的精神,迅速成长为科室的骨干力量。
  然而,项辉的追求不止于此。他始终关注着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渴望用自己的所学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2018年,他主动报名参与湖北省援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智力援疆任务。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部,他不仅凭借高超的医术让许多重症患者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治疗,还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式,着力提升受援地的造血能力,为当地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荆楚大地。刚刚援疆归来的项辉,来不及休息,便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投身抗“疫”一线。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到驻扎雷神山医院,从援十堰“6.13”爆炸事故救治工作到援助上海等医疗保障任务,项辉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一次次将危重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成为了抗疫战场上的“最美逆行者”。
  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锤炼了项辉的专业技能,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当2023年接到前往随州市曾都医院任职的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奔赴基层,决心在这片新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医疗篇章。
  协调统筹,开启医联体合作新篇章
  初到曾都医院,项辉迅速展开调研,深入了解医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他意识到,要提升曾都医院的医疗水平,关键在于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尤其是借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优势力量。
  项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中南医院沟通协调,全力争取在技术、人力、项目等各方面的支持。在他的努力下,钱群教授、彭志勇教授工作团队和博士团队常驻曾都医院,与中南医院的专科联盟增至32个。同时,他还促成了曾都医院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初步合作,为医院的科研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了让省级优势资源真正惠及随州百姓,项辉积极推动各类大型医疗活动走进曾都。湖北省万人肝病大筛查、随州籍名医返乡义诊、“医”心为您——基层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班和省级继教项目“ARDS规范化治疗培训班”等活动相继开展,让随州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三甲名医的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就医体验。
  在推动医联体建设的同时,项辉深知医共体建设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性。他带队对医共体成员单位进行多次调研走访,实地了解各医疗机构的工作情况和需求。结合实际,他制定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案,推动与多家卫生院签订共建协议。多名专家下派至卫生院任职副院长,参与管理,每周主治及以上专家在卫生院坐诊,重点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此外,项辉还积极推动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五大资源共享中心的建立。通过远程会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相关会诊费用减免等措施,基层医疗机构对疑难病例的识别诊断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真正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据统计,自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以来,曾都医院帮助9家成员单位完成了脑卒中防治站、心律失常防治单元、胸痛救治单元的验收,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帮扶、远程会诊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2024年,医共体接诊门急诊患者66.37万人次、住诊6.63万人次,同比增长13.45%、13.78%。基层就诊率46.53%,县域就诊率60.7%,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4.69%、4.73%。
  创新发展,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技术创新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项辉深知这一点,他带领曾都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管理经验和医疗技术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近三年来,曾都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百余项,尤其是在介入手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医院运用最新引进的西门子DSA数字平板机,与多个学科合作,成功开展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介入下动脉瘤栓塞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等多项高难度手术。这些新技术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医院的手术精确性,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降低了手术风险,也让随州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
  在重症救治领域,项辉领导的团队确保了重症患者的全面护理,促进了四级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保障了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安全。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团队的协助下,他们对多起心脏骤停患者成功实施了ECMO治疗,全力以赴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曾都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也已成功晋升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成为医院的一张闪亮名片。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石。为了加快学科发展,项辉推动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建成专科联盟32个,并在重症医学科、普外胸外科开设全国知名专家工作站。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重点专科的投入力度,不仅提升了现有专科的诊疗水平,还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专科,走出了一条以专科建设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项辉启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定岗定编,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对干部职位实行公开竞聘,对科室人员进行定岗定编,充分调动全院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他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推行紧缺高层次人才招聘工作。将人才工作摆在医院改革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筹集经费,保障医院2024-2026年度紧缺高层次人才招聘实施方案的推行。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涉及临床、医技等28个专业30个岗位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通过一系列举措,曾都医院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提升质量,多管齐下保障医疗安全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项辉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他常态化开展院长夜查房,查房以不打招呼、不留盲区、不走过场的形式,对临床科室病人进行实地走访,督查医疗质量与安全,尤其是十八项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情况。在查房过程中,项辉重点查看重症患者,听取医生病情汇报,针对诊疗中的困难及疑点深入交流讨论,给予合理化指导与建议,优化诊疗方案。仅在2024年,院长夜查房就已开展百余次,有效解决了诸多医疗环节中的潜在问题。
  同时,项辉积极推动教学查房工作。通过示范教学查房,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如在普外胸外科一病区针对胃穿孔合并内科多种基础疾病患者的教学查房中,他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到病情分析、治疗方案制定,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演示,让参与观摩的医护人员受益匪浅。
  疑难病例讨论也是项辉十分重视的工作。组织各科室专家针对疑难复杂病例进行深入探讨,汇聚集体智慧,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2024年成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260余次,解决了许多患者的诊疗难题。
  在项辉的推动下,医院大力推行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打破学科壁垒,针对肿瘤、复杂创伤等疾病,组织多个学科专家联合诊疗。自推行以来,MDT诊疗模式已惠及近千名患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医院还积极开展日间手术,优化手术流程,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目前,已开展的日间手术项目达到30余个,2024年累计完成日间手术1010台,患者满意度高达91.75%。四级手术作为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的手术类型,在项辉的带领下,医院四级手术量也实现了稳步增长,2024年完成四级手术1201台,较去年同期增长15.37%,充分彰显了医院的技术实力。
  服务惠民,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在项辉看来,医院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在技术和学科的提升上,更要体现在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上。他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入手,在医院门诊综合楼全面投入使用、硬件环境改善的同时,借助上海资深医管公司的先进经验,全面推进改善就医“八大举措”和医学人文提升行动。
  曾都医院贯彻执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从团队建设、服务意识、沟通技巧、职业素养、服务礼仪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和督导,多措并举促进医疗服务提质扩容,不断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全力打造一个优质高效、方便快捷、温馨暖心的医疗服务新体系。
  患者满意度是对医院工作的最大肯定。一位在曾都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为了看病常常需要长途跋涉,而现在,随着曾都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和专家的到来,我们能够在自家门口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这实在是太便利了。”得益于项辉及彭志勇教授工作站的不懈努力,重症患者的医疗费用显著减少,人均住院费用从原先需要转诊至武汉的8.2万元降低到本地治疗的3.5万元,医保报销比例也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些改进显著提升了曾都医院患者的满意度。
  数智赋能,推动医疗服务新变革
  在信息化时代,数智技术为医疗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项辉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推动数智技术在医院的应用。他将医联体建设中成功经验复制至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成立了曾都区医疗共同体院务委员会,构建“一办八中心”管理体系,推动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建立,常态化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诊断,实现上下联通、信息共享的良好格局。
  通过数智技术的赋能,不仅显著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水平和诊断准确度,而且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带动了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至今,心电中心远程诊断会诊12238例,病理中心病理切片诊断6815例,医学影像中心远程诊断3415例,通过省级平台会诊92例。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再谱新篇
  在项辉的推动下,曾都医院乃至曾都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医疗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曾都医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继2024年3月,曾都医院正式被省卫健委认定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后,同年6月,医院抓住机遇,再次发起挑战,向成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目标迈进,全面启动了创建工作。
  同时,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综合排名上升224位,成功迈入B等级;患者满意度上升2个百分点,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曾都医院在区域医疗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随州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展望未来,项辉表示,曾都医院将继续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鼎力帮扶下,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服务。同时,持续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健康随州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项辉的故事,是一位医者扎根基层、心系百姓的动人篇章,是一段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区域医疗水平而矢志不渝的奋斗史诗。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为基层医疗事业注入了澎湃的活力与希望。在他的引领下,曾都医院必将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为随州地区的百姓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书写医疗惠民的新传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