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田畴万亩绿 ——广水大地奏响“春耕曲”
  • 发布时间:2021-04-19 10:01
  • 信息来源: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
  播种育苗、除草撒药、剪枝施肥……暮春时节,广水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处处可见辛勤劳作的身影。广袤的田野间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草长莺飞,春风拂绿。4月17日,广水市陈巷镇刘岗村幸福田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热火朝天,工人们分工协作,边放置育秧盘,将细土送入机器,边撒上种子……不一会儿,一个个育秧盘就制作好了。
  “一个育秧盘放2两种子,26盘可种1亩地,发芽率达九成。我们合作社种植了1000亩水稻,需3万多盘。”合作社负责人刘霞说。刘霞是本地人,开过制衣厂,搞过房地产开发。2015年,她回乡流转1400余亩土地,成立幸福田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业和休闲农业。
  育秧盘制作完成,工人们手脚麻利,迅速将其搬至大棚内。刘霞介绍,大棚设有自动化灌溉设备,十几个大棚仅需一两个工人看管。棚内气温比外面高7-8摄氏度,可大幅缩短育秧时间,原本需1个多月的育苗时间缩短至22天。“待秧苗长到两寸高,就能进行移栽了。”刘霞说。
  此时的秧苗比较“娇气”,刘霞丝毫不敢大意,出大棚前一周开始“练苗”,将塑料大棚卷起一部分通风,消除棚内外温差,让秧苗逐步适应外界环境。
  合作社加入了国家优质粮工程,由当地政府统一提供优质稻种。“这是‘平两优丝苗’‘禾两优1177’,抗病虫害、抗倒伏;这是‘野香优海丝’,也称‘随州香稻’,口感好,是我们的主打品种……”回乡6年,刘霞俨然成了“种植专家”。
  除满足自身生产需要,刘霞的合作社对外签订有约600亩的长期育秧、移栽合同,辐射周边4个乡镇、10余个村,常年吸纳带动就业20余人,其中困难户14名。困难户章家国是聋哑人。合作社成立后,他过来打零工,育秧、打药、薅草……合作社的农活,章家国都能干,年均增收16000元。
  “去年,合作社生产了80多万公斤稻谷,售得200万元。今年增种100多亩,预计产量能突破100万公斤。”刘霞说。
  而在距刘岗村10多公里的太平镇猫子湖村,已是丰收的景象。绿油油的蒜薹一望无际,蒜农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大蒜全身是宝。我种了2亩大蒜,卖了2000多斤蒜薹,收入八九千元。再过10多天,蒜坨也要上市了,又是一笔收入。”猫子湖村村民左国芳喜上眉梢。
  太平镇位于吉阳山东南麓,气候环境独特,适合生长一种药食两用的大蒜,这种大蒜坨皮薄、瓣匀肉嫩、口感辛辣、风味独特,享誉海内外,因山得名“吉阳大蒜”。2011年7月,“吉阳大蒜”获评国家地理产品标志产品。
  围绕大蒜产业发展,广水市大力推进“吉阳大蒜”标准化生产,组织产地乡镇连片种植,按统一生产技术规范化生产。太平镇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全镇“吉阳大蒜”种植面积近1000亩,年均收益500万元。
  太平镇因势利导,牵头成立大蒜协会,顶峰时期会员达400余人,与全国20多个省市蔬菜市场、300多名货主建立牢固的业务关系。
  去年,“吉阳大蒜”蒜薹上市期撞上疫情,太平镇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采取“点”对“点”销售模式,20多天将45万公斤蒜薹远销河南、武汉、孝感等地。今年,太平镇继续采用“市场销售+零散收购”的模式,已售出40万公斤蒜薹。同时,全镇深入挖掘蒜精、蒜泥、蒜饮品等附加产业,着力延长“吉阳大蒜”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蒜经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