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市市直部门原有的纪检监察干部 “收编”,实行统一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机制。市委对纪检监察机构大胆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 “纪检大部制”,此举突破了现行纪检监察工作的体制。实践证明,改革所显现的成效好于预期。
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黄先耀来我市调研后称赞说:“随州的改革起点高,力度大,效果好,为全省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本。”
变“内部监督”为“外部监督”——监督体制顺畅了
“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部属去监督上司,难!”采访中,市直某单位一位曾任纪检组长的工作人员回忆起以前工作上的事,仍显无奈。传统的模式中,派驻纪检干部业务上受纪委监察局领导,但作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工资、福利待遇、人员编制都在所“驻”单位,纪检干部难以发挥监督职能。
据市纪委介绍,随州成立地级市十年,许多市直单位纪检组竟然没有办过一件案子,甚至还出现过这样的怪现象:单位里发生违纪案件后,纪检组长不是急着调查处理,而是忙着替所在单位说情。
2008年底,市委在实行市直机构“大部制”的模式上,开始探索纪委监察工作“大部制”,在全省率先把市直单位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整合,按照职能相近、业务相关、工作量相当的原则,设立6个纪工委、监察分局,负责市直60个单位的纪检监察工作。将垂直管理、中央和省驻随州的30单位列入纪工委、监察分局的联系单位。
市纪委、监察局对新设立的纪工委、监察分局,实行“六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组织设置、统一编制管理、统一经费预算、统一工作安排、统一干部任免、统一干部交流。
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肖伏清说:“新的模式变分散派驻为集中掌控,变内部监督为外部监督,变双重领导为统一管理。特别是在人员组织关系上,变单位人为纪检监察人,保证了纪检监察机构履行职责的独立性。”
变“散开五指”为“握紧拳头”——监督力量集中了
改革理顺了监督体制,集中了监督力量,使得派驻纪检干部 “不敢监督、不愿监督、无力监督”的局面迅速扭转。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罗铭说:“改革让监督力量集中,纪工委、监察分局与被监督单位的监督关系更加纯粹了,监督更加有力。”
纪工委、监察分局对市直单位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日常报告制度,对涉及人财物的重点部门或者一段时间群众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单位,开展重点巡查。市直各单位主动向纪工委报告重要事项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情况。同时,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也主动报告关于个人应当报告的事项。
医疗卫生行业曾是腐败案件的高发地带。第四纪工委辖管市卫生系统后,凡涉及工程基建、药品采购、设备引进等重大事项,都要查验报告并派人员全程介入监督。近两年来,医疗卫生系统每年近千万元的设备购买、数千万元的基建项目、上亿元的药品采购中,没有出现一起腐败问题。派驻市住建委的纪检干部还探索出重大工程建设、施工、质检、监理“四方现场签证制度”,使其相互制约,防止串通。去年,市住建委实施重大城市建设项目10多个,资金3亿多元,没有出现一起违规案件。
去年下半年,第二、三纪工委、监察分局对反映问题较多的少数市直单位,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重点巡查。通过听取汇报、个别座谈、查阅资料、财务审计、民主问卷等方式,查找出个别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政府补助款未专款专用、招待费开支过大等问题,纪工委、监察分局下达监察建议书,督促该单位整改落实,并对违规资金进行了处理。
开年以来,6个纪工委、监察分局对12个市直单位开展重点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一些问题,避免了损失和危害。目前,实现了“月有汇报、季度座谈、半年检查、年终考核、重大事项单项考核”,各部门和单位修订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制度,主动加大防控力度。
变“专一监督”为“服务大局”——工作方式创新了
监督应该只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手段,服务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社会发展大局,才是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目的。市纪委副书记张学清表示,为随州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是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的一项重要任务。
把廉政文化建设当作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在全省率先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立廉政文化研究分会,组织编写和传唱《反腐倡廉千字文》。各纪工委、监察分局组织所负责单位举行《廉政准则》学习演讲比赛、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观看反腐倡廉警示片等活动,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的大堤,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健康的文化和思想环境。
用好的作风去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年初,出台《关于对“不在状态”党员干部进行处置的暂行规定》,各纪工委、监察分局先后组织了6次明察暗访,查处了32起不作为事件,惩戒了42名“不在状态”干部。市纪检监察机关还与市环境办联手,深入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百日环境大整治、百名干部当“保姆”、百家机关联企业的 “三百行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争取项目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和机关效能建设。
优良环境助推发展。开年以来,“工业兴市”主战略高歌猛进,农业、文化和旅游服务经济全面飘红。对外贸易更是高调上扬,出口总量跃居全省市州第三,以香菇食用菌为龙头的农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地市州首位。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超过年初预期、高于全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超两高”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