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发布
“小香菇”撬动“大产业”!广水这个村的致富密码
  • 发布时间:2025-03-04 16:4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陈刚
  • 审核:陈刚
打印

一朵菇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源动力
探访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的香菇产业振兴密码



在广水市郝店镇的青山翠谷之中,关店村曾是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过去,村民们世代依赖传统农耕,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子逐渐陷入“空心化”困境。


但短短几年间,这里却因一朵小小的“香菇”,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的“明星村”。如今,标准化菇棚连绵成片、错落有致,香菇采购车往来不断,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在大棚里收获了富裕生活。


究竟这一朵菇,是如何激活整村产业发展的呢?答案就在于关店村探索出的“村户共建、链式增值”香菇产业新模式。 


从“零散种植”到“产业矩阵”

一朵菇的标准化革命 


曾经,关店村的香菇种植只是农户的“副业”,整村种植规模不超过10万棒。零散的种植模式使得香菇品质良莠不齐,市场议价能力薄弱,村民收益一直难以突破瓶颈。


2021年,村“两委”抓住机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整合金融助农资金、乡村振兴产业衔接资金、移民资金共500余万元,建设集中制棒基地。


经过不断探索,找到了适合本地香菇种植的标准菌棒配方和“三面九孔”接种法,成功解决了传统制棒效率低、出菇率低、感染率高、出菇时间晚等难题。 


同时,推行“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建棚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制袋”的“四统一”标准化生产体系。公司流转本村抛荒、闲置土地,统一搭建香菇标准化种植外棚,以每平方米5元的价格租给菇农使用,农户自建香菇内棚进行生产。这种清晰的产权界定,大幅降低了菇农投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激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 

现在,大部分村民一家两个劳动力,户均种植2万棒,年户均纯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关店村也实现了“种植面积扩大至100亩以上,公司产能突破100万袋,经营性收益达到100万元以上,吸引新农人返乡100 余名”的“四个一百”发展目标,真正做到了村户互利共赢。


从“卖干菇”到“全链条”

一朵菇的价值倍增术


关店村的香菇产业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种植环节。为解决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痛点,关店村积极作为,向“全链条”发力。 


在品种选育上,结合科学种植技术,培育出的花菇单重可达343克;利用村集体利润购置标准化冷库和烤箱等设备;打造市级香菇集采平台,外联商超协会,内联全体菇农;开展香菇采摘体验活动,让鲜香菇每斤售价可达30元;积极开展招商,吸引香菇深加工企业入驻,将香菇加工成香菇脆、香菇丝、香菇酱等即食休闲食品,极大提升了香菇附加值;还注册“飞客三菇”香菇品牌,并推出“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3个子品牌,香菇干品价格翻了两番。 



2024年,关店花菇在第17届义乌国际森博会上荣获金奖,一个香菇菌棒更是卖到98元。 


从“单打独斗”到“共富生态”

一朵菇的振兴引力波


关店村充分挖掘自有资源,借助香菇产业新模式,不仅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还重塑了乡村发展生态。


村里设立了公益性岗位以及制棒、接种等近10种劳务用工岗位,每年带动村民就业2000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近30万元;每年提取利润的30%用于推进香菇基地提档升级,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延伸全产业链条,2025年还将新建100亩标准化种植大棚;每年提取利润的8%-12%作为村级公益金,用于修路、整修堰塘、安全供水供电、建设寄递物流网点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成立“菇学堂”,邀请农技专家常态化开展培训,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0余人。 


2024年,关店村香菇产业生产菌棒105万棒,实现营收680万元、利润103.1万元,带动菇农增收13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曾经的“空壳村”跃升至百万元。市农业农村局有关同志表示,“关店模式”是稳步推进且高效可复制的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有力印证了香菇产业是随州的支柱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一朵菇,撑起了一方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盘活了一方水土。关店村的“菇”事,是随州市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万千乡村探索特色产业振兴路径的启示录:找准“小切口”,构建“大生态”,泥土里也能孕育出“黄金”。如今,这朵生长在鄂北山乡的香菇,正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潜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