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发布
广水农村成立了211家公司
  • 发布时间:2023-09-06 15:17
  •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 编辑:陈刚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短短3年间

广水市建成211家乡村合作公司

实现营收1.39亿元、盈利2600余万元

带动村集体增收1300余万元

帮助8000余名农民增收

脱贫户2000余人实现就业


一起来看

乡村振兴的“广水模式”

吴店镇徐家山村高山草地上牛羊散放。


9月4日

《湖北日报》头版头条重磅推出

“乡村合作公司看广水”

系列报道首篇文章

《农者有其股 合力兴产业

——广水创办乡村合作公司解决“散”字难题》

对广水市变“散”为“合”

探索创办乡村合作公司

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

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原文如下

↓ ↓ 


农者有其股 合力兴产业

——广水创办乡村合作公司解决“散”字难题

  乡村合作公司看广水

编者按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有的农村生产方式散,组织形式散,利益联结散,存在土地碎片化、农村空心化、种田低效化现象。


  如何变“散”为“合”,推动共同富裕?


  2021年起,广水市探索和引导有条件的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独资或控股)设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乡村合作公司,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由“特别法人”转变为“一般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其出资为限对其设立或参与设立的乡村合作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乡村合作公司以其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强县工程的实施方案》(鄂发〔2023〕8号)明确提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鼓励村级组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


  为何要成立乡村合作公司?公司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广水多地采访,推出“乡村合作公司看广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地处鄂北岗地的广水市,京广铁路穿境而过,是劳务输出大市。94万户籍人口中,就有3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


  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带来了耕地撂荒。顶峰时期,三分之一的耕地呈季节性抛荒状态。


  2020年,广水市402个村(社区)中,收入5万元以下占206个。


  怎样解决“人走田荒,乡村没落”问题?


  2021年起,在随州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广水探索创办乡村合作公司,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


  短短3年间,广水市建成211家乡村合作公司,实现营收1.39亿元、盈利26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300余万元,帮助8000余名农民增收,脱贫户2000余人实现就业。


  乡村振兴的力量从何而来?


  “来自共同缔造,乡村合作公司带领农民一起干、一起赚。”深入到广水乡村调研后,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勇给出答案。


  一家一户不愿干,干了不划算——怎样解决生产方式“散”?


  规模经营“小田变大田”


  “你看咱农家大队,各种装备都会;咱有集中育秧,场地一万多方……”


  近日,广水市广水街道驼子村党支部书记、合作公司董事长黄艳峰正在参与《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节目录制,以说唱形式,展示村里的变化。


  驼子村两头低、中间高,因形似驼背而得名。全村1400亩耕地,分散到各家各户,荒废近一半,村集体常年负债。


驼子村乡村合作公司发展八大产业助农增收


  2021年8月,驼子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购置“育、耕、插、收、防”全套设备,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水稻。


  “从育秧到收割,全流程机械化操作,1100亩土地仅需4至5人管护,1亩地能节约成本300多元。”驼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李银介绍,合作公司成立后,村里撂荒地已全部实现有效利用,村民也改变过去“卖稻谷”的习惯,转为“卖大米”,每亩地平均增收翻番。


  机械化耕种、规模化经营带来可观利润。2022年,驼子村合作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0万元、利润170余万元。


  由“散”到“合”的变化也发生在郝店镇关店村。


关店村香菇种植大棚


  郝店镇关店村有20多年的香菇种植历史。部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见缝插针”种植香菇,每年产量不足10万袋,香菇时有滞销。


  2022年9月,关店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公司新建占地14亩的香菇生产标准示范棚,低价出租给村民使用;采购香菇袋料加工设备,承接村民“制袋订单”。


  “过去一个农户制8000棒香菇,需要请10多个人帮忙,现在委托乡村合作公司,全程使用机械化制袋,省时省心,每棒香菇成本还降低1.6元。”关店村党支部书记、合作公司董事长李绪强介绍,今年以来,全村新增菇农100多户,预计全年香菇产量达66万袋。


  【点评】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包产到户,把大田分成小田,释放劳动者的积极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绑”在农田上的人口变少,乡村合作公司的出现,把规模化经营要素有效整合在一起,小田变大田,有效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实现“降本增效”。


  手里没把米,唤鸡都不理——怎样解决组织形式“散”?


  产业兴旺“做事有人跟”


  “书记,有个大棚的布被风吹起来了,你叫人来看一下。”


  “天气好热啊,水蛭要不要降温啊,书记?”


  李店镇雷楼村党支部书记、合作公司董事长黄雄经常接到村民类似的电话。


  “以前我办合作社养火龙果,什么都要管,还有村民搞破坏。现在公司养水蛭,是周边10个村、上万村民共同的产业,他们比我还操心。”提到乡村合作公司带来的变化,黄雄十分感慨。


水蛭养殖池  


水蛭药用价值很高,市场需求潜力大。2021年,雷楼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将水蛭养殖作为公司主营产业。2022年,公司投入56万元,新建7个大棚28个养殖池。同年11月收获成品出售,营收72万元,实现当年回本并盈利16万元。


  2023年2月,李店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联盟,推行“1+10”模式,1即雷楼村合作公司,10即镇内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10家乡村合作公司。4月,乡村合作公司联盟投资200万元,扩建水蛭养殖基地,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20万元以上,盈利约150万元。


  雷楼村一跃成为“明星村”,吸引众多人员前来考察。


  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黄雄的快乐,吴店镇东河村党支部委员汪凤兰也有切身体会。


  “我以前最怕村里开会。”汪凤兰说,每次打电话请,大家都不愿意理、不愿意来。开个会,不发洗衣粉、毛巾、雨伞等物品,人就到不齐。


  2021年12月,东河村将产业扶贫资金注入乡村合作公司,发展油茶、食用菌等产业。2022年,公司经营收入62.5万元,净利润24万元。


  “现在村里开会,讨论产业发展、分红比例,大家跑得飞快。”提及开会的变化,汪凤兰笑得合不拢嘴。


  【点评】乡村合作公司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村庄有产业,组织有力量,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实现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富了老板,穷了老乡——怎样解决利益联结“散”?


  股份合作“农者有其股”


  十里街道观音村,如今是有名的美丽乡村,正在申报4A级景区。


观音村乡村美景


  观音村曾经是“穷窝子”。2005年起,在村党支部书记熊永俊的带领下,村里陆续成立8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1200亩黄金梨基地、600亩优质桃基地、300亩蓝莓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年产值近3000万元。


  合作社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经营主体鼓了荷包,村集体收入却寥寥无几,靠土地发包常年“稳定”在10万元左右。


  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更不能把农户从产业链中挤出来。响应政府号召,2021年5月,观音村率先在广水市成立乡村合作公司,探索开展各级政府性项目资金“拨款改投资”工作。广水市成立核算专班,对观音村近十年来政府投入市场主体支持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进行全面清理核实。


  “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账本,我们一笔笔地核查,用了近2个月才全部核实清楚。”广水市委常委柯学明介绍,熊永俊主动提议,将多年来各级直接投入市场主体的政府性项目资金676.15万元,按90%折算入股公司;将间接投入市场主体周边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3350万元,按10%折算入股公司;折股量化后,村集体拥有资产近千万元,持有市场主体19%的股份。


  通过资金资产核查,观音村摸清了底数,明晰了产权,为乡村合作公司及市场主体双方健康发展、规范合作扫清障碍,理顺了关系。


  合作公司有了“源头活水”,村集体经济发展迎来“一池春水”。


  观音村乡村合作公司积极进军市场,与供电公司共建充电桩;承接小型公益事业项目,发动群众共同参与。2022年,观音村乡村合作公司利润达110万元。


  今年1月,观音村乡村合作公司举行首次分红,现场为全体村民分发近20万元现金。


  【点评】乡村合作公司的成立,将政府拨款转变为村集体投资,解决涉农资金“一年投、两年验、三年看不见”问题,改变“看似集体所有,实则一无所有”的窘境。“农者有其股”的股份合作模式让群众深度参与产业链、分享利益链,实现集体增强、农民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