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发布
随州“文化四宝” ▎千年文脉延古今
  • 发布时间:2022-05-26 17:46
  • 信息来源:随州发布
  • 编辑:陈刚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文化四宝,千年文脉延古今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务院 1994 年命名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炎帝、编钟两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


这里是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神农文化、曾随文化、治理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涵养了随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随州人绚丽的精神底色。


▲炎帝故里景区


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


华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诞生于此。5000 多年前,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创集市、织衣裳、建居所、作琴弦、制陶器,建立八大功绩,开启了璀璨的农耕文明,创制了早期的礼乐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炎帝神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炎帝文化是 5000 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炎帝文化中蕴含的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源泉。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的典籍记载。《礼记》上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北魏《水经注》记载:“水南有重山,即烈山(同‘厉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200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炎黄汇典》中权威确认: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


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炎帝神农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农历四月二十六,相传是炎帝神农的生日。作为炎帝神农故里,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祭祀始祖炎帝神农,是随州地区一项重要习俗。同时,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炎黄子孙来随,拜祖寻根。


2007 年,随州按照“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炎帝神农故里核心景区。2009年,景区被授予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景区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秀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诞辰,都会吸引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被誉为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2013 年和 2016 年,景区还分别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被中国侨联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09 年以来,随州连续 13 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缅怀始祖功德,弘扬炎帝精神,得 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同。作为“湖北第一”节庆文化品牌,寻根节打造了世界华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凝聚了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2011 年,随州炎帝祭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州人民发扬炎帝精神,着力建设全国具有引领力的专汽之都、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具有吸引力的谒祖圣地、具有竞争力的风机名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异军突起,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特色突破之路。“神韵随州、一见钟情”城市形象深入人心,“汉东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杨坚故里


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


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长河中,不少著名人物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足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为推动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贤季梁兴政于随,最早提出“民为神主”“先民后神”;隋文帝杨坚发迹于随,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文豪欧阳修在此画荻学书,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据史载,季梁,随州人,出身名门贵族,少年勤奋好学,春秋初期任随国大夫。在治国安民上,季梁倡导“君忠于民”的思想。这 从《左传·桓公六年》所载季梁与随侯关于民神关系的一段对话可知:“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认为君要民拥戴,必须忠民利民。若抛弃人民而只崇拜鬼神,就会丧失政权。


季梁提出“民为神主”的思想,透出民本思想的曙光。民本,以民为邦之本,即把老百姓看作国家的基础。在当时“崇上天、信鬼神、君权高于一切”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超越历史的进步,为后来“民本”思想的诞生,起到了先导作用。


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季梁以人为本的爱民为民精神一脉相承。在随州文化公园里,山腰的标志建筑季梁雕像,也是为了纪念随州的这位大贤。随州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把财政支出的80%投向民生领域,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落地生根,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办成见效,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随州还是隋文帝杨坚的龙潜之地,隋朝也因随州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杨坚 25 岁时,曾被派到随州担任刺史。随州是杨坚经世治国的实验场,随州刺史生涯开启了杨坚的上升渠道。


杨坚建立隋朝后,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知人善任,善于利用人才;在吏治上,严惩贪赃枉法,大力推行廉政;在经济上,一再轻徭薄赋,倡导节俭爱民,其治理思想肇始于随州。


2016 年,随州在智门寺原址上恢复兴建了杨坚故居。


随 州 治 理 文 化 源 远流长。生长于随州的明朝著名清官杨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被评为“天下第一廉吏”,其廉政治理文化影响深远。本世纪初,随州探索村级“两票制”选举和“两会制”决策,被认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创举。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


今天的随州,汲取中国古代治理文化智慧营养,不断探索治理现代化的“随州样板”,打造了“访议解”“红色物业”“逢四说事”等工作品牌,坚持沿着民主法治轨道,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编钟演奏


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


“哪儿的金属曾经铸就过战国时代第一组完整的乐音?随州!”著名学者余秋雨以诗意的语言深情赞美。


“作为乐器,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瑰丽和优越性在世界音乐史中都是独树一帜的!”今年初,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文化节目《中国考古 大 会》,众 多 专家 聚 焦 考 古“挖”出来的曾国,解读曾随之 谜 编 钟之奇,盛赞随 州 出 土的 曾 侯 乙编钟。


1978年 ,考古工作者在随州擂鼓墩发掘出曾侯乙墓,打开了尘封数千年的曾国历史,是 20 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中出土 1.5 万余件精美文物及大量铭文资料,其 中,一组 65 件套战国早期曾侯乙编钟尤为令人震惊,至今仍是我国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一部曾国史,辉煌 700 年。


近几年来,随州又发掘出叶家山墓地、文峰塔墓地、汉东东路墓地、枣树林墓地,所出曾国青铜器种类齐全、铭文丰富,被专家学者誉为“青铜器的王国”。除曾侯乙编钟以外,随州又出土了 7 组曾国各时期的编钟,完整再现了一部先秦时期的编钟发展史。2010 年,随州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编钟之乡”。



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被视为“华夏正音”。她见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作为国之礼乐重器,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频频亮相重大外交场合,成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文化交流的“特使”。近年来,曾侯乙编钟还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知名节目,让更多人惊艳于她的独特魅力。


历史是城市的根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随州用心打造“编钟文化”,举办中国编钟艺术节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一批研究曾侯乙编钟的学术专著,拍摄以曾侯乙编钟为题材的电影《凤舞天下》,创作了歌曲《编钟敲起来》等,奏响文化强音。


曾侯乙编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也促进了随州以编钟为代表的文物复仿制产业的发展。研究、复仿制曾侯乙编钟 30 余年的项绍清,是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师,他创办的文化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编钟》乐器行业标准制定单位。


2021年,青铜器制作技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随州加快推动以编钟为代表的曾随文化创新转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当前,卓尔青铜古镇项目正在加速推进,着力打造彰显礼乐文明的精典之都、精美之器的物化展示区。


2022 年随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编制曾随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曾随文化遗址走廊保护建设,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名录。”让典籍中的随州、文物中的随州、遗迹中的随州,穿越时空、联通古今,活态生趣、焕发新生。


▲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


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


红色热土,英雄辈出。


随州,北接中原,南临江汉,境内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山脉逶迤,既呈三足鼎立,又显群山环围。特殊的地理环境,为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土地上建立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优越条件,因而随州一直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抗战期间,随州境内先后建立 10 多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创建了白兆山、四望山、桐柏山 3 块抗日根据地。鄂中区党委、随枣地委、信应地委等领导机关曾设在随州,新四军第五师于随南诞生,陶 铸、李先念、陈少敏曾在随州发动组织和指挥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卓越功勋,凝聚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


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位于大洪山北麓随南白兆山中心区,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建军地和摇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随南建立和发展了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九口堰是这一中原敌后抗战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组建和壮大,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在这里就职。自 1940 年 6 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和政治部进驻九口堰,到 1942 年 6月的圣场反击战,2 年时间,九口堰、白兆山成为坚强的抗战堡垒,发挥着指挥湖北乃至豫南、湘赣北敌后游击战的作用。五师的许多将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随县籍指挥员和地方干部伤亡人数就达 1300多人。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孙家大院一直保存完好,1982 年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成立。1984 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亲笔题写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的匾额。如今,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有60多万人次来此缅怀先烈、瞻仰和研学。


随县洪山镇双河,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军区司令部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大江汉地区的军事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战场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作战。广水吴店镇浆溪店,见证了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辉煌成就,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随州大地上,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随州大力挖掘、保护、传承、利用红色文化。推进田王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尹家湾革命旧址群等建设,以红色文化促绿色发展。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在随州城区公园、市博物馆开展党史图片展、党史知识竞猜、红色电影展播等,让游客和市民在游玩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缅怀党的丰功伟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