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发布
央视:随州“国宝级”文物讲述历史传奇
  • 发布时间:2022-01-10 11:01
  • 信息来源:
  • 编辑:陈刚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1月8日晚8时

央视大型节目《中国考古大会》

再次聚焦湖北随州

多角度讲述了这片历史悠久的

土地上发生的传奇故事

一次抢救性发掘

发现一个不见史书记载的神秘诸侯国

曾侯乙所谓何人

恢宏精美的编钟何人所有

精致繁杂的青铜器

揭示历史谜团的铭文

一个战国时期的大墓

讲述一段传奇故事……



该节目三大看点引人瞩目

看点一、曾侯乙编钟刻有3775字古代乐理百科全书:作为乐器,曾侯乙编钟的皇皇巨制和优越性能在世界音乐史中都是独树一帜的,而编钟上的铭文更是被称作一部古代乐理百科全书。曾侯乙编钟铭文共有3775个字,这个铭文有记音的功能。


看点二、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


看点三、为什么说曾侯乙编钟是龙的世界?


节目中多位重量级考古专家阐述说,曾侯乙编钟微体雕刻小如米粒,细如发丝,其实都是龙的形象。


据了解,该节目在1月8日晚上央视一套播出,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在央视频同步直播观看时发现,节目观看人数达到了400多万人次,许多网友同步互动交流,对优美动听的编钟乐舞赞不绝口,该节目1月9日央视4套还将重播,详实的资料、权威的解读加上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一下将全世界观众的视线聚焦到了中国湖北随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湖北随州,炎帝故里,编钟之乡。1978年,随州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惊艳世人,让史籍未记载的曾国引起学界关注。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和周边古墓群,越来越多的宝藏被发现,如今,这当中有相当多的国宝级文物就在国家一级博物馆随州博物馆展陈,引来游客阵阵惊叹。


随州市博物馆新馆毗邻擂鼓墩古墓群,现藏有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18件(套),藏品以商周青铜器居多。博物馆基本陈列以“汉东大国”为主题,包括“炎帝神农故里”“屹立汉东——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曾(随)国迷踪”“曾侯乙墓”“擂鼓墩二号墓”“汉风唐韵”“追回的宝藏”7个常设展览,并设有曾侯乙编钟乐团演奏厅和湖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展厅,多角度讲述了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发生的传奇故事。

破解“曾随之谜”


走进展厅,黄色浮雕的古代地图上,“汉东大国”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汉东大国”,就是今天人们所知的曾国。然而,在曾侯乙墓大量国宝级文物出土之前,历史学家竟不知曾国的存在,因为在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曾国的记录。《左传》记载:“汉东之国,随为大。”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大量春秋时期曾国文物出土的区域,正是史料中记载的随国所在地,以随为名的文物此地却未出土。学界称之为“曾随之谜”。

西周半环形龙纹铜钺(随州市博物馆供图)

进入“曾(随)国谜踪”展厅,斝、觚、钟、鼎、斧、凿、刀、戈等各种青铜器映入眼帘。人们常用“钟鸣鼎食”来形容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鼎的大小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安居羊子山出土的兽面纹鼎,铸于西周早期,体形高大,腹部及三足根部均装饰霸气的兽面纹,分别以凸起的扉棱为额鼻,形成上下接应的三组,颇具威严气势。曾侯與编钟更加庞大。一组8件编钟2009年出土于随州文峰塔墓地,其中最大的一个通高112.6厘米、重149.5千克,是除曾侯乙编钟外考古发现体形最大的青铜甬钟,其制作之精湛、构造之复杂都可与曾侯乙编钟媲美,器身上的纹饰繁缛程度甚至超过了曾侯乙编钟。让考古学者惊喜的是,钟体正面、背面均铸有铭文,这169字铭文,为“曾随之谜”的破解提供了关键依据。

曾侯乙编钟中有一件镈钟为楚惠王所赠。楚国称霸一时,楚惠王为何要作一套镈钟恭敬地祭祀曾侯呢?曾侯與编钟的铭文给出了答案:吴楚之战中楚国一度处于下风,是曾侯“亲博武功”才使得“楚命是静,复定楚王”。曾国保护了楚王,楚王便与曾侯與共立斋盟,恢复了曾国故有的疆域。曾侯與特铸此钟记载这段丰功伟业。这段铭文与《左传》《史记》等文献中记载“吴师入郢之役,楚王避险于随”之事相印证。专家们据此推断,曾国即是随国,为一国两名。曾侯與3号钟铸有铭文“曾侯與曰:余稷之玄孙。”“稷”即后稷,为周人先祖。由此可知,曾侯是后稷的后代,与周王同属姬姓。

探寻曾国变迁


若曾国为周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那么,始封之君是谁,曾国传承几世,因何而灭呢?“屹立汉东——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展介绍了曾国的来历。叶家山墓地位于随州市浙河镇蒋寨村,经2011年、2013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等7000余件(套),其中许多青铜器上带有“曾侯”铭文,“曾侯谏”“曾侯犺”出现最多。考古研究发现,叶家山墓地至少埋葬了3位曾侯,时代应为西周早期。

南公簋是此处展示的重要文物之一。簋是古代食器和礼器。南公簋上圆下方,对称庄重,周身饰有云纹兽面,铸造技艺精湛。簋身上刻有“犺乍列考南公宝尊彝”铭文,表明曾侯犺的父辈是南公。结合史书和金文记载可知,南公便是西周开国功臣南宫适。西周初年太公封齐、周公封鲁、召公封燕、南公封于南土,拱卫周王室。曾侯犺墓出土的5件编钟,虽不及曾侯乙墓编钟精美,却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最多的成列编钟。叶家山出土的半环形龙纹铜钺则显示当时曾侯具有替周天子讨伐叛乱者的崇高地位。西周时期,斧钺是权力的象征,周王亲自用于征伐或礼仪活动,或授予诸侯、高级官员来行使军事征伐之权力。龙纹铜钺整体呈龙形,从龙头至龙尾弯成半环,龙尾下方有两个圆环,为连接木杖之处。铜钺上刻有“太保虘”铭文。太保为周代三公之一,仅次于太师、太傅。凝望此钺,可以想见数千年前曾侯手持铜钺,指挥三军、征讨四方的威武形象。众多文物共同表明,曾国在西周早期就已封侯立国,与附近的噩国共同镇守南疆,防御荆蛮,即楚国。随州市博物馆也藏有不少噩国青铜器,折射了噩国这一神秘诸侯国的兴衰及其与曾国的关联。

西周噩侯方罍。(随州市博物馆供图)

湖北简称鄂,古通“噩”字。2007年随州羊子山4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噩侯乍旅彝”“噩侯乍旅宝尊彝”等铭文,证明这里曾是噩国所在地。展厅里,造型奇特、纹饰立体生动的噩侯方罍,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一般青铜器表面常见绿色锈,而噩侯方罍表面覆盖着蓝色锈,更显神秘而高贵。据介绍,青铜器上蓝色锈的形成,不仅与青铜成分有关,也与埋藏环境有密切关联。那么,铸造出如此精美青铜器的噩国,后来为何消失?据出土文物上的金文记载,西周晚期噩侯驭方联合淮夷、东夷起兵反叛,最终被周厉王派军消灭。噩国灭亡后,其原有封地被曾国接管,才成就了春秋时期“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州市博物馆藏叶家山出土青铜器上独特的蓝锈。动脉影摄

从叶家山墓地展区,到曾侯乙墓展区,再到擂鼓墩二号墓展区,一件件文物诉说着曾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考古研究发现,有确切名号的曾侯共11位,从曾侯谏、曾侯犺到曾侯乙、曾侯丙。在春秋争霸中,随着楚国势力日益壮大,曾国采取了与楚联姻、结盟等外交策略。春秋中期的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墓出土编钟19件,铭文记载芈加为楚王侯之女,嫁给曾侯宝不久,曾侯宝英年早逝。芈加勇挑重担,治国保疆,政绩卓著。战国早期,曾国在与楚国的对峙中不落下风,曾侯乙时期国力达到鼎盛。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兵器4777件,戈、戟、矛、盾、弓、镞等应有尽有,曾国的军事实力不言而喻。而1981年在曾侯乙墓以西102米发现的擂鼓墩二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期,虽然时间更晚,铜器铸造技艺却比曾侯乙时期粗糙得多,显示出曾国的衰颓之势。擂鼓墩十三号墓和六号墓,时代介于战国中晚期之间。

匠心令人称奇


曾国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所留下的艺术瑰宝却惊艳了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双音65件编钟,铸造精美,十二律俱全。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36件编钟,与曾侯乙编钟音律互补、珠联璧合,堪称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两套乐钟(镈钟除外)合计100件,可分可合,是一个完整、宏伟的编钟系列。

战国时期擂鼓墩二号墓编钟。(随州市博物馆供图)


擂鼓墩二号墓编钟又称“神人操蛇兽面纹甬钟”,为随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出土时以大钟套小钟的方式摆放,没有钟架。整套编钟低音浑厚,中音圆润,高音清脆悦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许多中外名曲,和现代钢琴一样具备世界通用的C大调。钢琴的历史只有300年左右,编钟的历史却有2400多年,中国古人的音乐智慧令世界惊叹。古代工匠在青铜食器上的巧思也令人称奇。随州市博物馆展出的膫君甗,是楚国膫君送给曾侯丙的礼物。膫君甗由圆形的甑和三足分立的鬲上下两部分组成,是一件蒸煮食物的器具。它的精妙之处在于,甑口沿下镂空了10个对称气孔,当甑内的水蒸气达到一定密度,气体就会向下方散发,与现代高压锅原理相似。兽形座铜熏灯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铜熏灯由怪兽形灯座、灯盏和香熏罩三部分组成。怪兽腹空,用以盛油,背部以链连接盖子,兽额宽平,直立一灯盏,尾部后卷,直立一香熏罩。此器兼具油灯与香熏功能,为同时代出土文物所罕见,既实用又环保。曾国已灭,随地长存。在“炎帝神农故里”展区,可以追溯比曾国更古老的过去;在“汉风唐韵”展区,可以看到汉唐盛世随州的繁华和进步。

随州博物馆创建于1978年,与曾侯乙编钟出土时间同年。2020年12月,随州市博物馆成功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了随州文博人多年的夙愿,填补了随州市一级博物馆的空白。

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领域的“金字招牌”。根据国家文物局规定,博物馆评估定级是从博物馆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的综合评价,从高到低划分为三个等级,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最高等级。那么在随州博物馆,除了以上宝物之外,还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珍贵文物呢?

(图为战国菱形勾连云纹铜敦)

1983年擂鼓墩吴家塆13号墓出土。呈椭圆球体,盖、身相同,盖口部有三个舌形扣钮,可扣合。盖、身分别有三个扁状透空兽形钮、足,口部均有两个对称环形耳。通体饰菱形勾连云纹、三角几何纹、涡纹。

(图为战国中晚期蟠螭纹铜方壶)

此器盖呈花冠状,镂空,无顶,直口微侈,长方颈微束,颈部附一对称伏龙形耳,龙舌高扬,溜肩,在颈与肩交接处有一圈方形箍,箍中部有一道凸棱,方腹外鼓下收,腹中部有一圈宽带凸棱,腹部四方中部由箍至足各有一纵向宽带,并与横宽带凸棱相交呈“十”字形格栏,长方圈足。

(图为西周扉棱提粱卣)

该兽面纹扉棱提梁卣,纹饰奇特,器形宏伟,世所罕见。其“兽面”图案之独特,在于眼睛的表现方式很写实,浓眉杏眼,似含笑意,与通常的“饕餮纹”比,少了几分狞厉之像,在青铜器纹饰中堪称另类。

光耀汉东 使命在肩


2021年12月,随州市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对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描述可谓是十分罕见,字里行间其珍视和珍重之情溢于言表。随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

光耀汉东使命在肩,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聚势而兴。神韵随州,人文始祖、编钟乐祖、调味食祖“三祖鼎立”。文化是我们这座城最深沉厚重的力量,是我们这群人最引以为傲的荣耀。

哪里曾留下中华文明第一组伟大的脚印?随州!炎帝神农在随州首植五谷、遍尝百草,开创华夏农耕文明,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基因融入我们的血脉。

哪里曾铸就先秦时期第一组完整的乐音?随州!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铭刻着人类第一本音乐教科书,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冶金铸造技术,确立了先秦时期随国南方工业文明中心地位,彰显了礼乐文明的精典之都、精美之器、精神之源。

哪里曾迎来中国民本思想的第一束曙光?随州!大贤季梁兴政于随,最早提出“民为神主”“先民后神”;隋文帝杨坚发迹于随,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这些治理思想源远流长,成就了随州作为中国古代治理高地的荣光。

哪里曾陪伴唐代第一诗人的青春生命?随州!诗仙李白在此徜徉山水,留下了“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千古礼赞;大文豪欧阳修在此画荻学书,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神农文化、曾随文化、詹王文化交相辉映,涵养了随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随州人绚丽的精神底色。

这是随州最具战略意义的发展软实力。我们要珍惜老天爷的“恩赐”,传承老祖宗的“宝藏”,办好老百姓的“盛宴”,把握历史的逻辑、时代的浪漫、现实的需求,以文塑产、以产彰文,以强烈的历史自豪感、文化自豪感担起明珠辉耀的时代使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