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发布
随州9名好记者讲好故事!快看…
  • 发布时间:2021-11-08 16:02
  • 信息来源:
  • 编辑:管理员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11月5日下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即将隆重召开之际
随州新闻工作者欢聚一堂
热烈庆祝第22个中国记者节



会议表彰了
9名“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等
一批新闻战线的先进典型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



01

随州日报社记者张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香菇产业是随州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创汇产业。在随州香菇产业诞生、发展、转型升级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都有随州日报人见证、关注、思考和推动。


品源(随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坚持创新引领,走精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之路,在随州香菇企业中异军突起。而在8年前,它还是三里岗镇的一个乡镇企业。我长期跟踪采访报道品源的发展,深入企业种植基地、农户家中、生产线内部......我看到探索、变革与希望,也用报道带来信心、凝聚力量、助力发展。今年1至9月,品源实现出口1.8亿美元,10月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品源公司香菇酱首出国门赚外汇》《菇的辣克香飘海内外》《一朵香菇 百亿产业》等数十篇关于香菇产业的报道,不仅记录了我在新闻道路上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个个香菇企业的蜕变,为随州香菇产业的升级与裂变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


初心如磐,逐梦前行。我将不断提升新闻“四力”,把更多的好新闻写在随州大地上,把更多的随州好故事讲给世界听!




02

随州日报社记者刘诗诗

2016年8月27日,袁隆平院士来随州考察水稻高产攻关片。我接到通知,早早来到现场,期待见到这位小学课本上就有的“杂交水稻之父”。


瘦小的身子,一袭格纹衬衣,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袁隆平。一下车,袁老就直奔稻田。烈日下,他行走在田埂上,不时弯腰取样,仔细察看水稻长势,全然不像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袁老说:“随州这个点没选错,期待再上一层楼!” 


从袁老对杂交稻的牵挂中,我体味到了他的初心和信仰。


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为“随州香稻”命名和题字,给随州香稻赋予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没想到5年前,袁老和随州的这一见,竟是永别!今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因病逝世,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梳理袁老与随州的不解之缘,随州日报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沉痛缅怀这位“当代神农”。看着网友留言里一声声“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不禁泪如雨下。


2020年,我和同事深入3个县市区16个乡镇探访,随州日报全媒体推出系列报道,为“随州香稻”鼓与呼。如今,“随州香稻”已享誉全国。


  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我会坚守初心,增强“四力”,继续推出有情怀、有品质、有温度的优质新闻产品,讲好随州故事,记录伟大时代!



03

随州日报社记者黄芳芳


21年含辛茹苦,妈妈陪着他长大;11年异地求学,妈妈伴着他成长。风雨人生路,漫漫求学途,母爱为他撑起了一片天。今年,经历高考洗礼的他,顺利走进了心仪的大学。他,就是一级听力残疾的王志翔,而那位伟大的母亲,名叫马艳梅。


今年高考,王志翔被北京联合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预录取。马艳梅让孩子选择了北京联合大学,但是昂贵的学费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是个大难题。为了帮助志翔顺利完成学业,我将志翔和他妈妈的故事写成新闻报道,发表在随州日报、学习强国湖北平台、随州新闻网、随州论坛等平台上,随后被人民号、今日头条等平台接力转发,总点击量达到20万+。中国日报通过我的稿件获悉此事后,也对志翔的故事进行了较大篇幅全英文的报道。


我还邀请了志翔和他的妈妈做客我主持的在线访谈节目,那场访谈直播有五万多人在线观看,直播结束后,很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通过全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志翔顺利走进了他心仪的大学。


从事新闻工作以后,我经常被这样的故事温暖着、感动着。在成为全能型全媒记者的路上,我将继续奋发进取,不负韶华、踏歌而行!


04

随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柯阳

“向乱占耕地建房说‘不’!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随县太白顶解河村村民朱某违规建房被依法拆除,在本案中存在失职失责问题的5部门10名责任人受到问责处理。”近日,不少随州人的朋友圈刷到这一短视频。“主播说四风”将传统电视曝光搬到了视频号、抖音等融媒体平台,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简单直白的表现形式引发观众深思。


今年初,随县小林镇某村民向《清廉随州》栏目组反映,该镇一石材厂非法占地违规生产,噪音、粉尘污染严重。栏目组人员冒着危险,在经过3层关卡后成功进入厂区,拍下了其非法生产的画面。融媒体曝光后,相关地方和职能部门立行立改,依法对石材厂进行了行政强拆。


《清廉随州》栏目创新推出“主播说四风”融媒体节目,以主持人演播室播报的形式为违纪违法者画像,并配发案例点评,发人深省。节目累计浏览量达到180多万次,转发6000多次,评论区留言1000多条,在全市各地引发强烈反响。


05

随州广播电视台记者陈烁


记者,人微言不轻。人微,不要高看个人;言不轻,不能轻视责任。请感谢你热爱的这个职业,他让你出现在新闻的第一现场,亲手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未来,愿你继续与真相追逐,与时间赛跑,加油!致自己。


从2015年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记者,到今年已经是我工作的第7个年头了。7年,岁月流逝,初心不改。这7年的时间,通过我的镜头记录了随州的发展变迁,厥水一桥爆破重建、随州南站建成通车;通过我的话筒讲述了随州的动人故事,刨土哥蔡伟、独臂村医王文艮等等!


这7年,我看到了很多人没有机会看到的场面,接触到了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的人,经历了很多人没有机会经历的事情。感谢这些经历,它是记者这份职业最棒的收获。 


今年是建党百年,百年征途波澜壮阔。作为一名党员记者,我也时刻铭记一名党员、一名记者该有的职责和使命,战疫、战洪、战胜一切困难,在今后的采访中,我也将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抒写我们当代青年记者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06

随州广播电视台记者龚雪婷

龚雪婷是随州广播电视台《随州新闻》栏目唯一的一名女记者,从事记者工作十多年来,从抗旱抗洪、抗击新冠、脱贫攻坚,到随州实体经济跨越赶超、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农业农村蓬勃发展……她用镜头一次次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随州的快速发展。 


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她见证了伟大的抗疫精神。2020年疫情突发,大年初一,她只身一人扛起摄像机,和疾控中心流调队一道,赶到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探寻病毒传播路径;正月十八,她深入核酸实验室,用镜头记录下工作人员挑灯夜战也要完成每天1200多份核酸检验样本的艰辛历程;大雪纷飞时,她赶赴城区各值守岗亭,为执勤人员不畏风雪、坚守一线的战疫热情点赞……    

采访期间,她因接触了疑似患者而被隔离,解除隔离后第一时间就重返一线,而那时她的孩子才5岁,每天打电话哭着喊:“我要妈妈!”她只能偷偷哭一场,然后继续采访。


龚雪婷说:“胸口的党徽就是我的勇气之源!”2020年,龚雪婷入选了湖北省荆楚时代女性榜——战役玫瑰,获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当前,新冠疫情持续反复,扛着摄像机,戴着党徽,她依旧在现场为市民带来抗疫前线的最新战报,见证着随州更美好的明天!



07

随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佳


在这场身为记者的青春岁月里,我流过泪水、蹚过洪水、淋过雨水、甩过一身的泥水。


去年6月28日凌晨,顾不得换上雨靴、穿上雨衣就匆匆赶赴抗洪救灾一线。


当第一艘冲锋舟靠岸后,看了眼脚上的白鞋子,稍微迟疑了一下,就扯下身上雨衣的一角包裹住相机,便一脚踏入水中,水瞬间淹没至膝盖。


看着周围的抗洪战士都已经浑身湿透了,不再多想,一手扶着冲锋舟边沿,一手紧紧地抱着手中的相机,撑着身子径直坐到了有积水的座椅上。


我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相机,还被包裹的严严实实,就长吁了一口气,转身将镜头对准了在洪水中用身躯架起一道“人梯”的抗洪战士中。


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急救援,62名受困群众都被转移至安全地带。下午1时42分,我才蹲在路边吃上了今天的第一口热乎饭,随便扒拉几口后,就准备掏出手机写新闻。


已满身泥水的我顾不得形象,直接席地而坐,心想着要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将最鲜活的第一现场报道出去,将信心和决心、温暖和感动传递出去。



08

广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旭


“记者”这一身份,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已经跟随了我20年。20年,我用笔和镜头记录鄂北大地的历史变迁,见证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


黄远波是广水市公安局武胜关交警中队队长,他所负责的武胜关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坡陡弯多,曾是交通事故高发地。


第一次采访他,是在大雪纷飞的武胜关关顶,他正疏导交通,指挥滞留车辆通过关口。连续4个昼夜,黄远波和他的战友不离岗位、不弃职守,饿了啃口方便面,困了车了打个盹,撒盐60吨,指挥疏导2万台次车辆安全通过关口。


全程采访中,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什么叫坚守岗位、什么叫执着奉献。


榜样如灯,照亮初心;榜样如旗,指引前行。记者生涯中,遇到众多黄远波这样的榜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忠诚、对工作的执着,激励着我用心去听、用心去记、用心去写,用心去鼓与呼。 


我将深入弘扬“忠诚担当、追求卓越”新时代广水精神,用“好眼力”发现好线索,用“好笔力”写出好故事,守望公平正义,激发奋进力量。




09

曾都区融媒中心熊晓枝

一个个红彤彤的桃子,压弯了枝头,桃园的主人是曾都区洛阳镇易家湾村五组贫困易大喜。桃子丰收了,这位85的老人却因桃子卖不出去,愁眉不展。


区委宣传部帮扶干部了解桃子滞销后,联系商家上门收购。我们冒着大雨,踩着泥泞山路,走进桃园,记录下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户“卖桃”的故事。衣服湿了,裤腿上沾满泥巴,看到桃子抢售一空,我们再累也值得。从洛阳回来,大家顾不上休息,写稿、改稿、编稿,第一时间在曾都发布推送,曾都新闻周刊、湖北日报相继刊发。


回忆起脱贫攻坚这场战斗,我们曾经驻守,南郊街道邓家老湾村,同事余银川,住在村委会办公室二楼,因为楼顶防水出现问题,一场大雨淋湿衣被,他彻夜未眠。第二天,他依然打起精神,走访农户。工作之余,还采写吊瓜基地主人返乡创业的故事。


我们曾经报道,万店镇高庙村驻村第一书记沈云辉,在朋友圈卖蜂蜜的故事。


我们曾经蹲点洛阳镇永兴村,跟着90后党支部书记黄逵,走村串户,记录扶贫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足迹遍布全区23个贫困村,采访 32支扶贫工作队,倾听68位驻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