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发布
探秘随县“太阳神”岩画,最早的炎帝神农石像!
  • 发布时间:2021-06-01 09:41
  • 信息来源:
  • 编辑:管理员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重要发现!桐柏山岩画走进中外专家视野
专家研判!桐柏山岩画属神农文化遗存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在地球上,许多族群的祖先们都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岩画。作为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早期活动的遗迹,史前岩画记录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随州桐柏山岩画,是炎帝神农文化的遗存,记录着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诸多信息。在这些岩画中,一幅太阳神岩画,被专家认为是迄今最早的炎帝神农石像。

   

太阳神岩画,中原地区首次发现

  

这幅太阳神岩画,位于随县淮河镇龙泉村桐柏山支脉第七岩画点,处于半山腰处的一块岩石上。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岩石所在地类似祭坛状,地势平缓,植被丰茂,东有小溪,周围高山环绕。目前,神农部落景区已建设“太阳神殿”予以保护。岩石保存大致完好,石面朝向上方,整块岩石上布满凹穴和刻痕,共计有121个凹穴、15道长短不一的金属刻痕。太阳神像位于整幅画面的东北部,长20厘米,宽27厘米,厚8厘米。太阳神像顶部约10条光芒状线,刻痕较深,下部约5条光芒状线,刻痕较浅。面部圆环形和圆点表示双眼,两侧有弧线状纹饰,鼻部有圆环形刻痕,鼻部以下有双凹穴。该神像面部不同部位风化程度有明显差异。
  


这座神像是人面与芒线的组合,是典型的太阳神形象。该太阳神岩画是我国中原岩画中首次发现的太阳神岩画,其形象已成为神农部落景区桐柏山岩画的标识。
  
这幅太阳神岩画风化程度有差异,面部风化明显,脸颊两侧的鼻唇沟及头顶的射线痕迹较新,风化并不明显。可见此太阳神岩画并非一次性完成,应该是先完成眼、鼻等的制作,后来补上了其余部分,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样。
  

 太阳神岩画,迄今最早的神农石像

 

太阳神岩画,是世界岩画的重要母题之一,是古人类太阳崇拜、生殖崇拜的反映。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人物、动物图像为主的岩画中,太阳神形象比较常见,如宁夏贺兰山太阳神岩画就广为人知。
  
但是,神农部落桐柏山岩画属于中原岩画,以抽象的凹穴、沟槽等抽象图案为主,出现具象的太阳神岩画,很不寻常。
  
按照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中原岩画是中国主体民族早期活动留下来的遗迹,其中随县桐柏山岩画是炎帝神农文化的遗迹。炎帝神农,不仅是中华民族早期重要的部落首领,同时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之一。特别的时代、特别的区域、特别的图像,让张亚莎、周洪宇等专家学者得出大致一致的看法:这幅太阳神岩画,应该就是迄今最早的炎帝神农石像。张亚莎团队在《随州岩画调查与研究报告》中,直接记述“该形象为太阳神形象,远古时期始祖对太阳神的崇拜,疑似为炎帝神农像”。
  
随州文化学者王文虎介绍,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太阳神与炎帝的记载。如《白虎通》记载:“炎帝者,太阳也。”说明炎帝就是太阳神。随州地区的人们自古就崇拜着太阳神,随州一带也一直流传着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这幅太阳神岩画与随州的太阳神崇拜应该是有紧密联系的,甚至该太阳神岩画可能就是人们对炎帝神农崇拜的表达,人面形象可能就是岩画制作者心目中炎帝神农的形象。随州地区一直有祭祀炎帝神农的传统,因此太阳神岩画所在的这片区域,可能是祭祀炎帝神农的一处祭坛,人们在此刻画了崇拜对象并在此供奉。神农部落景区太阳神岩画,不仅仅反映出了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同时也具有祖先崇拜的涵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