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发布
70年!举国纪念!随州铭记!
  • 发布时间:2020-10-23 15:18
  • 信息来源:随州发布
  • 编辑:管理员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于23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们勇往直前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保家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在随州
有300余名志愿军老战士
荣获纪念章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10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10月中旬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兵分几路
专访了这些志愿军老战士
忆起70年前的烽火岁月
耄耋之年的他们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1


曾光廷:“这是作为军人的职责!”



10月13日,记者来到抗美援朝老兵曾光廷家中,胸章、奖章、纪念章、军装照、革命军人证明书、立功证明书……整齐的摆放在桌面。



回忆往昔岁月,90高龄的曾老慷慨地说:“我此生最不后悔的就是入伍当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作为军人的职责!”


1951年的一天,曾光廷所在的十五军二十九师刚跨过鸭绿江,天就黑了下来。


为阻止志愿军入朝参战,敌军派遣了大批的战斗机进入行军队伍上空,投掷了大量的照明弹,照明弹挂在空中如同白天一样,地面一目了然。“当时战况非常激烈,子弹‘嗡嗡’地从耳边飞过,炮弹就在身边炸开,但是我们依然撑住……”曾老讲述着当年残酷的战斗经历。


天亮后,呈现在眼前的是大片被敌机轰炸后的景象,到处是破烂不堪的断壁残垣。想到这里,曾老一片心酸。



在上甘岭战役中,上级要求曾光廷所在87团担架连前往五圣山前沿597.9高地执行任务。由于敌人对通往前沿阵地的道路严密封锁,担架连又必须按时到达指定阵地,通过封锁线时敌人的炮火十分密集。


虽然任务艰巨,但战士们的斗志从未减弱。“我依稀记得,前面的战友不断地倒下, 我的胳膊也负了伤,终于通过了封锁线,按时到达了阵地。”曾老说。



后来,因作战出色,加上上过学,曾光廷成为了一名通讯员,任务是要在规定时间里将上级命令传达至连级以上的部队。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曾光廷一直留在部队,直到离休。从担架员、通讯员、排长、司务长……到教导员,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军人本色,无私奉献,勇往直前。



曾老的女儿曾平说,他在家时总是念叨着那些年战斗的事情,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心念念的还是自己的战友们。摩挲着与战友泛黄的照片,曾老用颤抖的声音缓缓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到战友黄顶善,有关于他的任何消息请联系我。(记者杨仪凡)


2


李明海:身体两处被弹片击中



“在785.0高地阻击战中,一天,敌人的一发炮弹就落在我们身边,一个战友当场死了,我右腿和右脚分别被弹片击中,被另一个战友扶下来。”10月22日,记者来到家住新街镇政府院内老军人李明海的家中,当聊起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负伤荣立二等功的场景,对于现年92岁的老军人李明海来说仍然刻骨铭心。



 “当时动员赴朝鲜抗美援朝,我主动报名,补充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9师176团,1951年冬天特别冷,踩着冰跨过鸭绿江到朝鲜,第二年夏天在阵地上坚守了两个多月因负伤才下阵地的。” 李明海说。



在他的回忆中,第一次赴朝鲜,在阵地上一坚守就是一两个月才下阵地,确实有过饥寒交迫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飞机在头顶上盘旋,随时扔下炸弹,当时没有吃的,水也送不到山上去,困难是有,战友一个个倒在了身边,但不怕。”负伤后,老军人李明海在辗转回国疗养了七八个月后,他又第二次主动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直到1953年停战之后才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我们一个连只有8个人活了下来。”1944年,年仅16岁的李明海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还曾经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经历过多次生死之战的他,说道“8”这个数字时,声音却有些颤抖,眼眶也湿润了。



1955年李明海复员后,1958年至1962年在黑屋湾水库巡库,1962年回到家乡新街镇墩子湾村(原名叫延安大队),陆续当过护林员、仓库保管员,后土地承包到户后一直在家务农。 


“他回乡后,我也一直不知道他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后来才陆陆续续地听说了一些他作战的经历,最后还是我主动跑到民政部门查阅他入伍的资料,申请帮他补办了复员证。”时任该大队副书记的老干部李明清提到他,一直说他从来不争不抢。 (记者包东流 通讯员李佳)


3


徐朝启:永不忘记的番号



身着绿军装,虽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但握手时格外有力。这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徐朝启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徐朝启,随县洪山镇店子河村人,1931年2月出生,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入党,1958年复员。先后荣获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数十枚军功章和奖章。


“我是第66军第198师第593团的。”徐朝启老人说。


这也是老人对抗美援朝唯一记忆清晰的事情,随后的采访中,他对入朝作战的时间前后矛盾不一,而且对战争经历已然记不起来。


“父亲在1949年参加解放荆门的战斗中,头部负伤,现在对抗美援朝战斗的记忆已经紊乱。”徐朝启的小儿子徐剑告诉记者。


“以前我们多次来慰问过徐朝启老战士,也了解过一些他的经历。”洪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杜鸿说,“我们推测老人很可能多次入朝作战,才会出现入朝时间前后矛盾的情形。但是他入朝作战时任副排长,回国后升至连长,这已经能够说明一切。”


记者查询史料获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下辖第196师、第197师、第198师,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先后参加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3月奉命回国休整。1952年6月,该军新组建炮兵部队入朝作战,1953年11月回国归建。


徐剑告诉记者,1958年老人因病复原时,当时上级准备将其安排至武昌造船厂或武汉一所大学任职,但老人执意回家务农,而且一生从未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父亲最喜欢的衣服就是军装,逢年过节必然身着军装,头戴军帽。”徐剑说,“这已成为父亲深入骨髓的习惯。”(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包斌峰)


4


黄万龙:唱着战歌秘密入朝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均川镇永福寺村,抗美援朝老战士黄万龙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将在场所有人的思绪带回了70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


黄万龙,随县均川镇永福寺村人,1933年6月出生,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4月复员。先后荣获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我报名参加,但是被‘刷’下来了。”黄万龙回忆,“当时领导说我还不满18岁,不能参加。”


但是黄万龙的遗憾在两年后得以弥补。1952年下半年,黄万龙被编入中南军区暂编17团,坐着火车进入朝鲜。“一起的大约有5个师,坐了几天几夜的闷罐火车,途中大家都情绪高涨,反复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黄万龙说,“到达驻扎地后,部队首长强调,不准出营房,因为‘出去了以后美国人的卫星在天上能看到你’。”


“据说我们这支部队是秘密入朝,当时板门店谈判进入僵局,我们随时可能有战斗任务。”黄万龙告诉记者,“在营地待了一个多月后,我们这支部队又秘密回国。”没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战斗,又成了他新的遗憾。


1956年复员后,黄万龙回到永福寺村,担任过大队的会计、主任,还在村小学当了近20年的校长。“参军前没读过书,后来在部队里读书认字、看报纸、练书法。”黄万龙说,“虽复员60多年,但当兵是我一生的荣耀。”(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包斌峰)

5


李世伦:“打到家门口了,不参军不行”



10月22日,广水市应山街道办事处三里河社区一户老宅门前,一位精神矍铄、腰板硬朗的老人正在扫地。这位老人正是 抗美援朝老兵李世伦。


李世伦出生于1938年,12岁就成了孤儿,兄弟四人相依为命。二哥李世高1950年应召入伍。1953年,李世高所在部队遭 遇美军战机轰炸,近百人丧生,仅五人幸存。李世高腿部受伤,侥幸逃过一劫。伤好后没多久,他再次奔赴前线。


二哥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李世伦,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像二哥一样,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7年10月11日,我正式入伍,从孝感市大悟县出发,坐了7天7夜的火车,到了朝鲜。”已是耄耋之年的李世伦字句 铿锵,“打到家门口了,不参军不行!”


“他参军的时候,我正怀着头胎,都快临盆了。”老伴吴维英在一旁接过话茬,“但没有国,哪有家!”


记挂着家中的妻子和孩子,一个月6块钱的军饷,李世伦仅留一块钱买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其余全寄回家中。


到达朝鲜后,李世伦被安排到边防巡逻,驻守“三八线”,三个班轮流值守,每个班九个人,一个小时换一次班。


“那里山多、水多、树多,积雪有一米多深,人陷进去就爬不起来了。”不到两个月,一名和李世伦同期入伍的老乡牺 牲,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1957年的冬天。


“最冷的时候,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只要在野外待一会儿,每个人的脸颊、鼻子、耳朵上都结上了厚厚的冰 霜,头发上还挂着冰柱哩!”


漫长的“三八线”,布满了李世伦和战友们的脚印。野外自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志愿军战士们靠着积雪充饥,经常 一夜要巡逻一百多公里。


除了日常巡逻,志愿军士兵还帮助朝鲜人民修营房、修公路、修水库。因为表现突出,李世伦获得了“五好战士”奖章 。


1958年10月,最后一批驻朝战士回国,李世伦回国后,随部队驻守在河北省沧州市。


1961年,李世伦复员返乡,和亲人团聚,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他始终保持着在部队时的优良作风,家虽小,但收拾 得井井有条。在李世伦家中,记者看到了一沓沓荣誉证书,有《党员示范经营户》《光彩之星》《纳税先进个人》等等 。 


认识李世伦的人都说,参军时,他是保家卫国的好战士;退役后,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特约记者彭晓华 通讯员黄萍 李军)


6

朱扶宏:上甘岭上的侦察兵



今年86岁的朱扶宏老人依然精神矍铄。1952年,刚满18岁的朱扶宏风华正茂,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在洛阳街上报名参军。


朱扶宏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和一起报名的二十多个同袍先到襄阳集结,然后再到广水上了闷罐车。“在广水上车时,新兵老兵好几百号人,一路走了13天。”朱扶宏说。


到朝鲜的时候,上甘岭战役已经结束了,朱扶宏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扫战场,清理战友的遗体。“每个牺牲的战友身上都有一块白布,上面有他的名字和家庭住址,专门有人把这些刻在一块木板上,我们清理好就把他们抬到路边摆整齐,等人送上车。”朱扶宏说,“我们连全部去了,因为公路都炸毁了,只能用马车把战友的遗体运送到顺川平原去埋葬。”之后的日子里,朱扶宏和战友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坑道修工事。


1953年,朱扶宏因为机智勇敢,被抽调到侦察连当上了侦察兵。“我们的任务就是战斗停止后,到敌人阵地边上去看看他们的火力部署,火炮有多少,在什么位置,画在纸上带回来。”朱扶宏说,有一次执行侦察任务,白天已经侦察过了,晚上再去的时候带路的朝鲜人民军走错了路,结果绊到铁丝引爆了燃烧弹,朱扶宏也被烧伤了,至今腿上还有伤痕。虽然受伤了,但是朱扶宏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部队给他记了三等功,在医院治疗了半个多月后,朱扶宏当上了班长。


1957年朱扶宏随部队回国,复员回到了家乡。“当年一起当兵去朝鲜的兄弟们都回来了。”回到家乡的朱扶宏依旧保持着军人本色,各种急难险重的事他都是冲锋在前。有一年,洛阳附近一个8岁的小男孩掉进了堰塘,水很深很凉,围观的一百多人都不敢下去救人。危急关头,朱扶宏跳下去了。获救的小男孩后来当上了中学校长,几十年来没有忘记朱老的救命之恩,每年都来探望。(记者徐斌 通讯员 包斌峰)


7


张明义:速成土味英语劝降



1952年,20岁的张明义参军入伍就到了东北。


“我们先到了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在那里训练了2个月,每天不断地上火车下火车。”张明义说,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11团1营1连,之后他随部队度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新义州。


进入朝鲜后,部队一般是白天宿营晚上行军。“白天不敢走,一天到晚天上的飞机不断,要么扔炸弹要么就是机枪扫射,晚上汽车也都不敢开灯。只要听到枪声一响,就知道有飞机来了。”张明义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敌人的飞机来了,他们当时的排长站着喊大家卧倒隐蔽,结果被飞机上的机枪扫射击中牺牲了。


张明义回忆,部队离开新义州后,先到朝鲜西海岸一个机场驻扎了一段时间。有关资料记载,1952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全军入朝参战,在安州、价川、球场地区参加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担负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反登陆作战任务。


张明义所在的部队是炮兵部队,他在炮兵排,主要对付敌人的坦克。“那炮弹,15公分的钢板可以打穿,我曾经打掉了两辆坦克。”张明义自豪地说,战场上会经常遇到投降的敌人,为此部队里还专门安排人教他们简单的英语用于劝降。


“哈喽,东特必额弗雷德,三冷特威哟佛么洛克林(Hello,don`t be afraid,Surrender we will no killing!),就是说叫敌人投降,我们宽待俘虏,缴枪不杀。”60多年过去了,张明义现在说起当年学的速成土味英语,依然流利。


朝鲜停战后,部队参加维护朝鲜停战协定斗争和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这时候张明义还学了一点朝鲜话。“爸爸叫‘阿巴尼’,妈妈叫‘阿妈尼’,飞机叫‘边机’,‘一扫一扫’就是还有,‘阿布扫’就是没有。”张明义说,“这也是部队里教的,因为要和朝鲜人民打招呼交流啊。”


1957年,张明义随部队回国,以上士班长复员回乡。(记者徐斌 通讯员 包斌峰)


8


李怀舟:“剩一人也要跟敌人拼到底!”



今年91岁的李怀舟老人,祖籍辽宁盘锦,1949年新婚不久的他便参军入伍。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李怀舟所在的38军115师,作为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朝鲜战场。




战场上,几百架敌机在空中盘旋,丢下的照明弹使黑夜如同白天一样。朝鲜冬天雪下的很大,“每一个人发了一块方形的白布蒙在头上,趴在雪里和雪的颜色一样,敌人看不到,如果暴露了,那飞机会不断的循环轰炸。”李老陷入回忆。

尽管在战争中武器装备比较落后,但是凭着克敌制胜、誓死力争的精神,中国志愿军把美军的一架又一架飞机击落。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对中国志愿军展开进攻。战役刚刚开始的时候,李怀舟还是营里通讯班的通讯员,那时候,他所在的连一共128人负责驻守营地,需坚守七天七夜,条件异常艰苦。

由于装备有限,为了让更精准射击敌人,对志愿军的作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仍然获得了胜利。

有一次敌人在五圣山发起了总攻击,而38军115师装备只有步枪、轻机枪,重机枪,班长要求志愿军在30米之内才允许开枪和扔手榴弹。


为什么只能在30米之内扔手榴弹?李老解释:“距离远了,手榴弹扔不了那么远,装备不足,没有那么多子弹。这时候手榴弹就像雪花一样,向山下的敌人那边撒去,敌军吓得鬼哭狼嚎,跑的跑,退的退。”


当时李怀舟所在的38军115师的口号是“剩一人,也要跟敌人拼到底”,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手榴弹打光了就拼刺刀,炸药包。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李怀舟老人泪水湿润了眼眶。


1955年李怀舟回到国内,又先后驻扎大连旅顺、酒泉以及去到西北平乱。参军期间,他多次荣立三等功,并获得和平鸽纪念奖章。1962年李怀舟回到北京,1963年退伍到随县参加工作。

李怀舟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解放事业,不怕流血牺牲,和敌人拼死拼活拼杀,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


如今,李老也经常会关注军事方面的信息,他感叹祖国发展越来越好,军事实力越来越强,不惧任何国家的挑衅,勇敢捍卫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记者杨仪凡)


9

吴本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0月19日,在市卫计委的家属楼里,记者走进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吴本武家中,老人除了腿脚不太好外,耳不聋眼不花,虽然90岁,但是眼睛很有神,声音很洪亮。 


吴本武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湖北潜江,为了更好地报效国家,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5月,正在黑龙江培训的吴本武接到命令,要求立即前往辽宁省丹东市。“一个医药箱、一个挂包、一个背包两件衣服就坐上火车了。”他们的任务是在火车汽车的运输线上,往返回国运送伤病员。



护送的中途,在朝鲜阳德,离中国五公里的地方,吴本武所在的636团不慎暴露了目标,遭到敌机的疯狂轰炸。“当时就震得我什么都不知道了。战友赶过来摇晃吴本武,“卫生员,卫生员,你醒醒。这时候我慢慢醒过来了。”吴本武摇摇晃晃爬起来……



谈到这些悲痛的记忆,吴本武几度哽咽。


1952年7月,吴本武回到了祖国,回来之后一直从事医疗工作,1993年退休。吴本武寄语当代青年,“活着就是幸福,和平年代要发奋图强,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记者杨仪凡)



舍生忘死、浴血奋战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70年了……

祖国不会忘记!

随州人民不会忘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