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发布
央省市融媒体随州基层行:讲述脱贫故事,见证随州发展
  • 发布时间:2020-10-16 20:21
  • 信息来源:随州发布
  • 编辑:管理员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10月12日至13日,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感受随州看发展”融媒体基层行活动,旨在宣传展示我市在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凝聚发展共识和力量。



来自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荆楚网、湖北广播电视台、随州日报、随州广播电视台等19家中央、省、市媒体的新闻记者,和随州本地的自媒体达人们,组成30多人的采访团,走进随县淮河镇龙泉村、抱朴谷景区、广水市关庙镇铁城村、长岭镇泉水村和曾都区洛阳镇小岭冲村、何店镇桂华村等地,围绕脱贫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圆梦小康生活等实地采访,进田间地头、听村民谈家乡发展变化,再综合运用视频短片、文字、图片等多形式、多角度、立体化讲述随州脱贫故事,助力随州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随县:淮河源头“漂”来好日子


“周边景区多,不愁没客人。返乡创业,也是看中了镇里旅游业搞得好。”10月12日,随县淮河镇龙泉村汪湾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董嘉友说。这间由自家农房改建的“聚会一家”农家乐,建在汪湾田园综合体旁,周边是花海木栈道、风景如画,开车几分钟就能到西游记漂流、神农部落等热门景区。自今年5月开业以来,董嘉友家的农家乐月收入过万元。
  


上世纪末,位处鄂豫边界的龙泉村还是偏远的穷山村。仅仅10年,这个原本不为外界关注的小山村就成了如今的国家级森林乡村、省宜居村庄、省旅游名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3万多元。改变,源自依托淮河之水打造的漂流旅游项目。
  


2008年,当穿村而过的随岳高速与312国道连接线动工兴建时,依托当地山水优势、西游文化底蕴,龙泉村旅游兴村的思路逐渐明晰。2009年,随州玉龙旅游集团开始在该村投资建设西游记漂流项目,2012年正式开漂。近年来,“千里淮河第一漂”在鄂豫两地叫响,游客量逐年增加,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高峰年份,仅开漂的百天游客量就达到30多万人次。
  


景区的火爆也带热了当地旅游经济。依托西游记漂流的大客流,开办农家乐、售卖旅游商品、在景区务工,目前龙泉村及周边60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龙泉村人尝到文化旅游带来的甜头,招商选商劲头更足。去年,西游记漂流景区新建了极限乐园,20多个游乐体验项目开放迎客,打破漂流项目受季节限制的不足。规划总投资4.8亿元的神农部落旅游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玉皇顶文化园等纷纷落户龙泉村,目前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由当地人投资兴建的慈云居蓝莓采摘基地、淮河人家民宿等休闲场所应运而生,人气和收入不断增长。
  


龙泉村6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宋国朴和妻子都身患残疾,无法做重体力活。2016年神农部落项目开工,宋国朴到工地做协调向导,每月收入3000元。妻子去年开始在西游记极限乐园做保洁,月收入1400多元。“以前亲戚们总担心我们家日子过不好,这几年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他们都放心了!”宋国朴说。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357人,被列为省级建档立卡老区贫困村。现在全村70%的村民吃上旅游饭,2016年整村脱贫出列。”龙泉村村主任陈进说,“过去村民都千方百计往外走,如今都抢着回村谋发展。”
  



在隔壁的二道河村,河南客商杜天奇开发了一条15平方公里的山谷,投资兴建抱朴谷养生产业园,每年为当地带来土地流转金100多万元。该项目规划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产业园,如今已是3A级旅游景区。
  



淮河镇党委书记沈勇介绍,目前淮河镇正全力围绕“旅游+文化”“旅游+山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康养产业集聚的大景区,实现“千名旅游人、亿元产业村、旅游促发展、乡村共振兴”的目标。



广水:美了家乡富了乡亲


10月13日,广水市关庙镇铁城村临近十马线的村口,一块刻有“美丽铁城”字样的大石头分外引人注目。石头旁边停靠的一台商务车上下来几名游客,走向路边的一片格桑花拍照留影。
  


“这是我们村里出去的能人捐资修建的一个小游园。”铁城村党支部书记邢明旺介绍说。
  


走进铁城村的500亩花卉苗木基地,眼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十几位农民在路边造景,农田里几台挖掘机正在整理土地,远处还有一群人在田里移栽苗木。
  
58岁的陈延振挑着担子一担一担地往田里运着花钵。
  
“我们一天工钱一百五十块钱。”陈延振说。陈延振是铁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有病在身,他家以前种的3亩田,一年上头也只能挣几千块钱,现在3亩地全都流转给苗木基地了。“流转费加上务工费,一年有三万块钱的收入,比以前是强多了。”陈延振高兴地说。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铁城村着力发展香菇种植、花卉苗木、光伏发电、艾叶种植等产业。该村成功引进浙江客商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500亩建设苗木种植基地,基地常年聘请固定工人20余人,每人月均收入达4000多元。成立香菇种植合作社,抱团发展香菇种植业,通过入股分红和基地务工等方式,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村庄建立快邮、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双轨运行。
  


铁城村位于关庙镇西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301人,是广水市重点贫困村。近年来铁城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发展富民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丽乡村。
  


“现在我们的苗木花卉基地已经基本成型,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释放‘美丽乡村+产业+宜业+旅游’的乘法效应,既要美化村子,又要富了村民。”邢明旺说。



曾都:印象乡村美如画


旧瓦片码成院墙,屋面绘上水墨画,屋檐挂晒着金黄的玉米。一湾碧水绕村而过,村道两旁绿树成荫。10月13日,金秋时节,曾都区洛阳镇南部的小岭冲村,美得令人挪不开眼。
  



一舍一栏一柴房,一园一院一灯光,一桶一厕一花坛,一湾一路一故乡。2017年,小岭冲村争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并多方整合资金,按照这“12个一”的标准,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印象乡村”。“不搞大拆大建,修旧如旧,让建设后的农村更宜居,也更像农村。”小岭冲村党支部书记甘宏伟说。
  


修路整堰、治理河道、亮化绿化,小岭冲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村民居住环境彻底改善,2018年获评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来到村民凌振安家,做旧的石桌、老式的木椅、环形的园林小景,让家门前的小院尽显静雅。“周末时城里的亲戚们就爱到我家来,坐在树下吃吃饭聊聊天。”凌振安说。
  



乡村要美,村民要富。从2017年开始,小岭冲村先后整合产业扶贫资金200多万元,流转土地300亩,种植蓝莓、泉水柑、双臂梨、国丰7号李、软籽石榴等水果。2018年利用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发展生态散养黄牛产业,养黄牛30头。“所有集体产业实行‘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为贫困户配股,并鼓励有能力的村民资金入股,村民还可在此务工。”甘宏伟介绍。
  

村上5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凌书勤,夫妻俩因病致贫。凌书勤目前在村里林果产业基地负责管理,月收入近3000元,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滋润。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320人,2019年底整村脱贫出列。
  

明年果树就要进入丰产期了,小岭冲村“两委”成员和林果基地的技术骨干们,计划着近期去河南省学习果子管理技术、洽谈销售市场。
  


洛阳镇副镇长尚佳介绍,依托美丽的乡村环境和林果产业,借助周边千年银杏谷的大客流,小岭冲村的下一步是发展以生态采摘、田园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利用旅游业的高带动性,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
  


回望这个三面环山的宁静古村落,村民干劲十足的劳动身影,谈起明天时的眉飞色舞,让处处是乡土风貌美景的小岭冲村,焕发着新时代的发展生机、希望收获之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