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十一五”随州市“三农”发展回眸
  • 发布时间:2012-07-11 08:5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种田,更多实惠更轻松
——“十一五”我市“三农”发展回眸


  12月18日下午,曾都区南郊办事处茶庵村村民刘志,从随州经济开发区某企业下班后,习惯性地走到自家责任田边察看小麦长势。看到雪后地里墒情好、麦苗壮,他心里乐滋滋的。
  “同样是种田,过去人被‘拴’在地上;如今采用免耕栽培新技术,不犁田耙田,收割时机器下地几十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刘志说。
  种田不再费时费力,刘志夫妇平常就进城务工,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刘志乐呵呵地说:“现在种粮不交税还有补贴,孩子上学有奖学金,看病能报销,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刘家的变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免缴皇粮”到“补贴多多”
——农民种田的实惠多了积极性高了


  2006年,国家开始免征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2007年,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除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能享受农资综合补贴。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
  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了,生产积极性更高。“十一五”期间,我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新增长。粮食产量从2006年的127.1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55.8万吨。油料、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产量不断刷新记录,2010年分别达到6.65万吨、138万吨、11.9万吨、1838吨,均超过了规划目标。蔬菜已形成了吉阳大蒜、万店菜豌豆、安居泡泡青、长岭白萝卜等8个有影响、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蔬菜品种。水果方面,油桃、葡萄在全省有影响、有地位。畜牧生产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全市生猪、牛、羊、禽分别出栏(笼)182.4万头、9.9万头、42.9万只、2367万只,分别比2006年增76.4%、12.3%、92.3%、125%。食用菌发展势头强劲,出口创汇再创新高。2009年,全市食用菌总产3.46万吨,出口创汇1.34亿美元,占全国食用菌出口的7.3%。预计今年全市食用菌总产可突破4万吨,出口创汇有望突破3亿美元。


从“三了堰”到“万方塘"
——农业基础设施加强了


  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魏家老湾村村民老魏,近3年没有再为缺水插不了秧而发愁,因为村里改造和新建了16口堰塘。他说,2007年前,村里的堰塘普遍淤积严重,乡亲们称之为“三了堰”:下一场雨就漫了,晴几天就干了,蓄水插秧不能指望了。
  本世纪初,一场连续3年的大旱让随州农业损失严重,也让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了以水库除险、堰塘改造、农村饮水解困与饮水安全等七大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10亿多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5万处,完成土石方1.4亿立方米。其中,加固大中型和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61座,完成了125座小(2)型水库的溢洪道扩挖;建设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158处,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77.91万人;黑花飞灌区和随中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共硬化、改造渠道86.8公里,完成渠道防渗面积43.85万亩,推广喷施“旱地龙”、大棚微滴(喷)灌3.1万亩;实施“千村万塘”工程,新建改造“万方塘”5000余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平方公里;共增加蓄、引、提水能力2.5亿立方米,恢复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20万亩,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从“3580元”到“6000元”
——农民的荷包更鼓了


  分散的农民在市场上没有发言权。现代农业,需要农民抱团闯市场,需要农业生产有更强的组织性。随县安居镇王家沙湾村村民赵金柱2009年加入 “安居无公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后,不再受菜贩的克扣和恶意压价。他自豪地说:“有了合作社,我们就有了发言权。我家大棚出来的蔬菜,都是‘安居沙湾’牌的。价钱好,不愁卖。”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典型示范、项目支持、以奖代补等方式,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已经达到509家;随县草店镇成为了全省第一个特色合作社示范镇。如今,在我市农村,即便是大忙季节,田地里也看不到多少农民。农民朋友们说,犁田整地、病虫防治、稻麦收割,都有专业服务合作社帮忙,现在种田省事多了。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龙头企业得到了大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发展到1185个,其中“同星农业”进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5.7亿元,人均年增收200元以上。
  农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5457元,居全省第五位,比2006年的3580元增加1877元。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034.4元,同比增加583.8元,增长16.9%。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突破6000元,比去年增长10%。“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