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银行业“脱虚向实”如何再进一步?
  • 发布时间:2018-01-18 09:3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与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脉相承。未来,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将更加强调重规模向重质量的转变,并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那么,银行业将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银行资金“脱虚向实”势头不减
  2017年以来,监管层密集出台监管政策,包括从3月份启动的“三三四十”专项整治与问责处罚,到最近央行联合三会一局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等等。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发现,一系列强监管强问责的最终目的,即是防控金融风险、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
  而银行业作为金融领域的主力军,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表示,2017年以来,银行业出现很多新变化,首要一点便是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的效果有所显现。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未来,银行业将如何加大创新力度,采取更多措施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进一步归位?“银行业要更积极、更主动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监会负责人表示,未来银行业要重点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融资、脱贫攻坚方面的融资需求,同时,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等重大公益性项目。
  专家表示,持续推进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实体经济薄弱领域金融可得性的重要举措。“从长期发展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关键是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新供给。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银行业服务供给也需要呈现新的变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记者说。
  “对于自身的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必须由过去‘负债至上’的运营理念,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还应基于自身运营特点与独特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学技术,驱动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导向作用,提高金融创新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融合。”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虹含告诉记者。
  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
  近年来,我国监管层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从2017年5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年内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的设立,到央行发布《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2017年与普惠金融相关的政策可谓“高产”。
  未来银行业该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关专家认为,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丰富服务品种,降低服务成本;二是创新信贷文化,突破授信依赖担保、抵押的传统信贷文化,树立全新的信贷文化和理念,建立与普惠金融相适应的风险体系和流程;三是加快信息科技应用,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渠道,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信息透明度,拓展金融服务的宽度和深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