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自然资源
气候宜居的“随州密码”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随州观察之一
  • 发布时间:2022-05-26 10:0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张春燕
打印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对随州赞誉:“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今天,随州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宜居的气候环境,生动地诠释了前人的注解。
  2021年12月,我市通过国家气候标志认证,荣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称号,为随州又添一张“金字名片”。
自古就是宜居城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茹毛饮血、逐水而居的日子。气候宜居、食物丰富的地方,是他们的首选居住地。
  中华文明始祖炎帝诞生于随州、生活于随州,在这里开创了灿烂的农耕文明,把人类带进了居有定所、食有五谷的时代。
  为什么会选择随州?
  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周泽民介绍,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地势地貌呈“三山环伺,一水中流”的格局,雨水充沛且难成灾,雨水冲击的小“平原”适应耕种,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炎帝制耒耜、植五谷、织衣裳、做房屋……这些都是在良好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随县淮河镇桐柏山下,大量远古部落岩画蜚声中外,它们记录着炎帝部落的生活点滴。专家介绍,这足以说明,随州这片区域适宜人类居住、生活。
  从气象专业角度来讲,随州正在我国气候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既不像武汉那样湿热,也不像郑州那样干热。“随州的气候是武汉和郑州的‘平均值’。”周泽民形象地说。
  据史志记载,随州建城时间久远,居住人口较多。仅曾国就在随州区域存续近800年,还有贰国、唐国、噩国、厉国等一批小诸侯国,足以证明随州适宜居住。
  新时代的随州更是获得了不少宜居荣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等,从侧面印证随州气候宜人、环境宜居,是名副其实的宜居之城。
气候宜居“三好生”
  连日来,随州风轻云淡,温度适宜,素有“空气维生素”和“大气中的长寿素”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达到了2000多个,是周边地区的数倍。
  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浓度为每立方厘米1000到1500个。
  “根据国家气象观测站统计数据显示,随州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全年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市气象局副局长林春泽说。
  随州空气清新,也有它独特的原因。
  随州地处随枣走廊,南北有大洪山、桐柏山,中间正好形成了一条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的西北—东南走向的通风廊道。空气的自然流动,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空气循环与污染扩散,为我们带来空气清新的优质环境。
  同时,随州地区多为山地丘陵,不高不低的山,流径宽广的水,形成了立体式的气候特点。随南大洪山,就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总体来讲,随州气候资源丰富,虽自然禀赋在全国并不十分突出,但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特色,就像一名‘三好生’,样样都能拿得出手。”周泽民说。
  根据近30年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随州年平均气温为16.1℃,年平均降水量996.9毫米,年平均风速1.9米/秒,具有气温适宜、雨热同季、四季湿润、轻风细雨等特点。
  气候舒适时间长。随州的人体舒适日数、气候度假适宜日数、气候旅游舒适日数多年平均分别为188天、270天、219天,气候舒适月数达到7-9个月。
  气候灾害风险较低。暴雨洪涝、大风、冰雹、雷暴等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虽有发生,但出现频率较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
  空气质量优,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达53.2%,且呈增长趋势。近三年年均空气质量优良日数为298天、优良率达82.6%。
  气候景观丰富,旅游度假气候适应性高。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绮丽,雾凇、彩云、星空、云海等气候景观丰富。
鄂北区域第一城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作为一项国家级气候宜居品牌,是衡量一个区域优质气候生态资源综合禀赋的权威认定。2021年5月,我市向国家气候中心提出申报“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气候标志。
  经过国家气候中心组织评审,我市在气候禀赋、生态环境、气候舒适度、气候景观、气候风险等方面,所有三级指标优良率合计为95.2%,符合国家气候标志相关评价标准,成功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随州是我省第3个,也是鄂北区域第一个创建成功的城市。”林春泽自豪地说。
  近年来,随州市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持续在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功能完善等方面下功夫。我们能直观地看到,白云湖的水清了,鄂北的荒山绿了,城市的公园多了,生态环境好了。
  我市观鸟爱好者在大洪山发现了凤头鹰、红隼、松雀鹰等多种国家保护珍禽,观察到的猛禽数量达30余种。“以前随州的猛禽记录非常少。这些鸟类在大洪山栖息,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结果,也说明随州适宜它们生存。”专家说。
  林春泽介绍,围绕“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定位,我市不断彰显气候资源优势,揭开了“随州花菇”“随州香稻”“泡泡青”“随州风电”等一系列名片背后的气象条件的“秘密”。
  创建不是重点,而是新的起点。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获评,让随州迈进了以生态宜居为导向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时代。“随州应依托优质气候资源,融入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精致、开放’的生态宜居环境。”评审组专家李泽椿院士表示。
  “我们将宣传和利用好这张气候生态‘金名片’,进一步挖掘好随州独特气候生态优势,在防范气象灾害、气候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神韵随州’。”市气象局局长雷涛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